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空間比較策略在比較政治學中的應用

空間比較策略在比較政治學中的應用

隨著比較政治學在中國深入發展,「時間」在政治研究中的重要性逐漸得到學者們的關注,比如著名政治學家保羅·皮爾遜的名著《時間中的政治:歷史、制度與社會分析》在2014年被翻譯成中文出版。郝詩楠與唐世平也在同一年發表了《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時間:時機和時序》一文,標誌著中國學者開始較為深入地探討時間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作用然而,空間的重要性依然沒有引起國內政治學界(尤其是比較政治學者)的重視。現有對空間政治的討論也大都集中於抽象的哲學層面,對比較政治學的借鑒意義不大。

與政治學的其他分支學科不同的是,比較政治學的研究常會牽涉到多案例的比較,因此在研究設計與案例選擇時,時間與空間都是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目前比較政治學研究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像保羅·皮爾遜解析時間因素(時機、時序及長期過程)那樣對空間因素進行解析,從而為比較政治學(乃至整個社會科學)提供有效的分析策略。為此,本文試著將空間要素解析為「空間規模與空間分布」,在此基礎上結合實例來分別闡釋這兩大要素在比較政治學的研究設計與案例選擇中的應用。

空間規模的比較策略

從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開始,政治學家們一直都在思考政治實體的規模對民主制度的影響,因此空間規模的問題對政治學家來說並不陌生。也許正是這種不陌生,反而造成了某些思維僵化,比如多數西方政治學家對空間規模的討論都集中在「規模與民主」的議題上,即探討多大規模的政治實體最有利於實現與鞏固民主,除此之外就缺乏有新意的研究問題了。因此,要克服上述的思維僵化,就需要從空間規模的角度突破認知局限,開闢新的研究議題來拓展比較政治研究的範圍。具體來講,可以從兩方面著手。

首先,要開闢新的研究議題。比如,一個政治實體的空間規模對其政體選擇有無影響呢?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就不太多。筆者在閱讀資料的過程中偶然發現,歐洲的11個君主立憲制國家中(摩納哥、比利時、英國、盧森堡、丹麥、瑞典、挪威、西班牙、安道爾、荷蘭和列支敦斯登),小國佔了多數。後來筆者又發現,非洲實行君主立憲制的三個國家(摩洛哥、史瓦濟蘭、賴索托)同樣都是袖珍小國。那麼,為什麼小國大多採取君主(立憲)制而非共和制?或者說:為什麼君主(立憲)制在小國更容易成功存活?這個問題實際上就超越了對「規模與民主」的討論,而上升到了「規模與政體」的高度。

其次,要突破既有的認知障礙。在比較政治學的研究中,對國家與國家的比較構成了主流。這樣的比較當然沒有錯,因為現代世界就是由享有平等主權的民族國家構成的,所謂「國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但這樣的比較同時也限制了更多的想像力,因為平等的主權觀念掩蓋了不同規模的政治體系所面對的不同挑戰。在很多情況下,相似的規模存在相似的治理問題,為此就需要我們發揮「比較的想像力」,來突破現有的認知障礙。法國著名政治學家馬太·杜甘曾創造性地提出「小型國家與巨型城市的比較」策略。杜甘發現,在21世紀初,每兩個獨立國家就有一個人口少於400萬,同時世界上有80個人口超過400萬的巨型城市。從政治和法律層面來看,大的城市和小的袖珍國家當然不能相提並論,但二者因規模相似而面臨某些共性的問題,於是可以將它們進行比較。受到馬太·杜甘的啟發,我們還可以提出「大型國家與跨國聯盟的比較」策略,比如將中國、美國這樣的大國與歐盟這樣的國際組織進行比較,三者都屬於經濟一體化程度較高的經濟體,區別在於三者的政治一體化程度不同。

空間分布的比較策略

所謂空間分布是指所選的比較研究案例在空間上的分布情況。根據研究案例的空間分布情況,可以形成兩種比較的策略:「區域內比較」與「跨區域比較」。

「區域內比較」是指選擇相同地理—文化區域內的國家進行比較研究。區域性範圍內的國別比較是比較政治學中常用策略,因為給定區域範圍內的國家常常具有很多相似條件,從而使比較具有可行性。比如北歐地區的挪威、瑞典、丹麥、芬蘭、冰島五國,不但地理位置接近,而且在政治體制、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文化、歷史傳統等方面都高度相似,甚至這五個國家的國旗都是同樣的圖案,只是顏色不同而已。再比如波羅的海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中亞的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五國,也都屬於這種情況。馬太·杜甘認為,「地域上的毗鄰通常意味著共享的文化、經濟、社會和歷史共性。地區方法確實具有一定的優勢。這種策略是研究者控制一部分變數以更好地分析另一部分變數的最自然的策略」。正是由於區域內比較相對簡單,所以大量的比較政治學著作都採取這種比較策略,如任軍鋒的《超越左與右?——北歐五國政黨研究》、唐睿的《體制性吸納與東亞國家政治轉型——韓國、新加坡和菲律賓的比較分析》等。

「跨區域比較」是指選擇跨越不同的地理—文化區域的國家作為案例進行比較的策略「跨區域比較」的優勢在於,地理上的間隔性最大限度地確保研究案例成為互不干擾的獨立單位,以便更科學地探尋因果機制。斯考切波的名著《國家與社會革命——對法國、俄國和中國的比較分析》所選擇的研究案例,就跨越了西歐(法國)、東歐(俄羅斯)與東亞(中國)三個地理—文化區域。

「跨區域比較」的風險在於,研究案例的異質性可能使比較失去意義,也就是這些案例跨越了三個不同的地理—文化區域,是否具有「可比性」可能是別人攻擊的焦點。因此就需要仔細地挑選那些具備儘可能多的相似性和關鍵差異的研究案例,才能使該項研究得以進行。許田波的《戰爭與國家形成——對春秋戰國與歐洲早期的比較》,歐洲和中國地處亞歐大陸兩端,差異巨大,但是許田波找到了足夠多的相似點,這兩個案例又存在關鍵差異。筆者為了研究「政黨競爭如何塑造了後發國家的不同政治發展道路」這一重大問題,選擇了拉美的墨西哥、中東的土耳其與東亞的中國。這三個國家跨越了三個不同的地理—文化區域,具有不同的歷史、文化、語言,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向讀者說明為什麼能將三個國家放在一起比較。為此,筆者花費了大量精力從時間要素、社會經濟條件、救亡圖存的壓力、革命社會、政黨為基礎的體制五個方面,找出了這三個案例的相似之處,同時又找出了三個案例之間的關鍵差異:不同的政黨競爭形態與不同的政治發展道路這樣就為有效地比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黨內法規實施效果評估與提升策略研究」(17CZZ006)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加快構建國防科技創新體系
彰顯中國文學理論獨特價值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