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高僧春遊時寫下一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便驚艷了整個春天

高僧春遊時寫下一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便驚艷了整個春天

春遊,在古代被稱為踏青,是我國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體活動。杜甫詩中的「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描繪的就是唐代人們春遊時的盛況。而在古詩詞中,關於春遊的佳作不勝枚舉。譬如,白居易的「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葉紹翁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蘇軾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等。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絕句》,便是一首關於春遊的佳作。它出自於南宋著名高僧志南之手,是一首抒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七言絕句。志南的生平早已不可考,他在當時詩壇也沒有中興四大詩人那麼有名,但是他的這首小詩,卻以對早春二月的細膩感受和真切描寫,在當時聞名遐邇。

宋人趙與《娛書堂詩話》中曾記載,朱文公嘗跋其捲雲:南詩清麗有餘,格力閑暇,無蔬筍氣。如云: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予深愛之。由此可見,志南的這首詩在當時還受到了朱熹的激賞。如今我們品讀這首詩,它雖然只有短短的4句,卻足以驚艷整個春天,亦是關於春遊的千古名作。

《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首先,我們來看詩的前兩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意思是說,志南乘著小船,沿溪水一路划行,觀賞沿途的春景。途中忽逢下雨,於是他把船系在了一棵古樹下。然後便拄著拐杖,繼續過橋在微風細雨中欣賞當下的美景。「杖藜」,是用藜做的拐杖。在這裡詩人以一個「扶」字,將其擬人化,彷彿成了詩人的一個遊伴。

這裡需要的地方是「過橋東」,說明志南停船的位置在橋西。正常來說,橋東和橋西的景色未必有很大差別。但是他在這裡強烈了橋東,就說明接下來對景色的描寫,必然和橋西有著迥然不同的意境和情趣。從另一方面來看,突出具體的位置,也更容易吸引人往下讀,以及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

然後,我們再來看詩的後兩句「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它的意思是說,早春杏花盛開時節的雨,彷彿是故意要沾濕我的衣裳似的,綿綿不絕下個不停,帶著楊柳清新氣息的春風,則輕輕吹拂在我的臉上,如此春景,自然令我心曠神怡。從「杏花雨」、「楊柳風」可以得知,志南春遊的時間是在清明節前後。

除此之外,「杏花雨」、「楊柳風」又是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所謂杏花煙雨江南,透過詩人的這兩句詩,我們可以想像出,在一個春雨綿綿的日子裡,詩人扶杖東行,一路上紅杏灼灼,綠柳翩翩。迎面而來的和煦春風,更是吹得遊人醉。此情此景,相信大家在春遊的時候,也曾親身經歷過,故這裡極容易產生景色上的共鳴。

綜觀志南的這首詩,無疑是一首驚艷了整個春天的絕美小詩,也將詩人拄杖春遊的樂趣表現的淋漓盡致。總的來說,這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卻驚艷了整個春天。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詩歌 的精彩文章:

史上寫得最好的一首送別詩,只有短短二十八字,冠古絕今
漢代才女寫下千古名作,說出了愛情的真諦,男女都該學學

TAG:今日詩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