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人的飯局

宋人的飯局

全文1655字| 閱讀需3分鐘

古人一日兩餐,大致對應農事的開工和收工時間。

已獲微信公眾號 LCA 授權,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

文會圖(局部) 宋徽宗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如何吃飯

古人一日兩餐,大致對應農事的開工和收工時間。

第一餐叫朝食,又叫饔( yōng ),大約開始於上午 9 點;第二餐叫哺食,也叫飧( sūn ),「飧」字可以一分為二,稱作夕食,這一餐一般是下午 4 點進行。到北宋初年,隨著宵禁的解除,汴京出現了繁華的夜市,於是很多人養成了入夜後再吃一頓飯的習慣。

所以現代人對於滿是「罪惡感」的夜宵這個事,還是可以心安理得地進行下去的,畢竟前人做了榜樣...

《春宴圖》局部 宋代 佚名 故宮博物院藏

從流傳至今的繪畫和瓷器作品可以看出,宋人大多傾向於簡素的生活。

文學家司馬光曾在《會約》中記錄過一次飯局,那次相聚中,12 位友人都是已經遠離官場的致仕之人,其中官職最高者曾至宰相。他們本可奢華相敘,但事實恰恰相反——

...

為具務簡素,

朝夕食各不過五味。

逐巡無下酒時,

作菜羹不禁。

...

大意是聚餐時,筵席上的用具,力求簡單樸素。一日兩餐,朝夕各一次,菜品不過五種。倘若菜羹被吃盡掃光,隨時可以再補充。

《春宴圖》局部之素簡

司馬光記錄的不是偶然場景,長 5.7 米的宋代名畫《春宴圖》,也曾描繪過一次相似的宴會。

這幅畫以唐代十八學士雅集為典故,再現了宋人聚會的真實模樣——樸素的器皿,簡單的食物,沒有其他奢華物品,一眾好友圍桌而坐,相談甚歡。眾人在桌上以談文論賦為主,少了今人動不動就幾十個億的大項目......

《春宴圖》局部之器皿

像這樣的聚會,邀請方式也獨具宋人特色。

待某一人做東,他只需在通知單上寫明聚會時日,然後差人逐個去友人家照會,簽下名字的人代表一定會參加。在約定之日,東家不再催促等候,每個人都會按時到來。

這種場景和行事方式在木心的詩中也曾出現:「記得早先少年時,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是一句。」相比之下,我們似乎只是在追求宋人表面上的簡,卻丟了他們的誠。

《春宴圖》局部之茶事

與《春宴圖》相似,趙佶同學也畫過一次用餐聚會。

趙佶一生愛茶,常在宮廷以茶宴請群臣、文人,有時興至還親自動手烹制,《文會圖》即是他描繪文人學者以文會友,喝茶飲酒賦詩場景的一幅畫。

畫中綠草如茵,雕欄環繞,樹木扶疏,9 名文士坐在桌子周圍, 2 人樹下立談,另外有童僕侍從 9 人,人物姿態生動有致。

文會圖 宋徽宗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不過,這滿桌的美食和茶點,與司馬光筆下的簡素之風和《春宴圖》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當時,蔡京建議宋徽宗在宮廷生活上要「豐亨豫大」——及時行樂、修建大殿、收羅天下寶物而誕「花石綱」,如此勞民傷財的行為,便是他驚人才華之外常被後人詬病的一個方面。

《文會圖》局部

眾人聚會,無非以上「簡」「繁」兩種。實際上,宋代有記載的個人飲食,也有兩個極端:一為王安石,一為蔡京。

為官時的王安石,一心推行變法,完全沒有關心過飲食,即使是在吃飯的時候。

《曲洧舊聞》記有一事:有人說王安石愛吃獐脯,夫人聽說後覺得奇怪,說:「他平時從來不挑飯菜,怎麼會忽然特別喜歡吃獐脯呢?」待她問過身邊的人後得知,王安石每次吃飯,都只把一盤獐脯吃光,別的菜卻全剩下來。

夫人又問,他吃飯時,獐脯放在什麼地方?身邊的人說:「離他筷子最近的地方。」夫人吩咐:「明天你們把別的菜放在他的筷子邊上。」第二天,他果然把離自己最近的那盤菜吃光了,而遠處的獐脯卻全剩了下來...

《文會圖》局部

王安石的飲食,是典型的「心不在焉,食而不知其味」,這與北宋末年蔡京的飲食態度相去甚遠。

一冊歷史文獻中曾記載:有一位宦官在汴京買了一個婢女,婢女自稱曾經是蔡太師府中包子廚房的人。一天,主人讓她做包子,她說不會做。主人問她:「你是蔡太師包子廚房的人,怎麼不會做包子呢?」她回答:「我只不過是在包子廚房裡切蔥絲的...」

《文會圖》局部

在中國古代,歷朝歷代宮廷中都設有專司飲食的機構和人員,以供帝王后妃等皇室成員享用。自商周起至清朝末,宮廷菜肴的烹制不斷朝著精益求精的方向發展,最終成為中國烹飪技藝的經典。

皇家飲食的豐盛和美味都可以理解,但像蔡太師這般,家廚分工如此精細的大臣,並不多見,他可謂是那個時代的真「吃貨」。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有一種愛叫做「在看」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被物價困擾的盛世
「皇權不下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