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東莞美麗新世界

東莞美麗新世界

你以為東莞還是你以為的那個東莞嗎?

東莞,不斷在偏見中突破、尋找機會。

如果你在中國最大的搜索引擎中輸入 " 東莞廠妹 ",出現的內容大體上是難以名狀的香艷、墮落、引人遐想。就像東莞本身曾經代表的隱喻一樣。

除了曖昧,東莞是喧囂和凌亂的,也是單調的,生活在這裡的人力圖在單調中尋找生活的意義。

作家丁燕說,東莞是最適合寫作的城市。她寫了一部叫《工廠男孩》的小說,描述了典型的東莞打工者的生活:缺失父母之愛,一人獨闖東莞,不斷更換女友,不斷跳槽,喝酒、打架。

東莞雖然彙集了全國各地的菜肴,在印象中,他依然凝固和單調。

如果說,深圳是一座即興而成的城市,東莞的聲名遠播則也有著極大的偶然成分。

不過,那是過去式了。

隨著深圳不斷變得繁榮,東莞也在不斷蛻變,只不過,人們容易記住他浮躁而乏味的歷史,忽略了今天他已經趨於成熟。

2019 年 6 月,在中國城市經濟競爭力排名當中,廣東省東莞市排名第 10。東莞是進入前十名的唯一一個地級市。排在他前邊的,不是北上廣深這樣的超級城市,就是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或者直轄市。

而作為直轄市的重慶、天津都排在東莞之後。

東莞的經濟競爭力在不斷提升,你可能會詭異的一笑:" 靠什麼有競爭力的?"

靠的是民營經濟,而且是正經的、實打實的民營經濟。

《東莞時間網》給出了這樣一組讓人驚詫的數據:

2018 年,東莞民營經濟增加值突破 4000 億元,達到 4105.49 億元。接近東莞一半的生產總值。

還有造富神話。

2008 年,胡潤中國富豪榜上,東莞上榜的企業家為 5 人,資產最高的達 19 億元;2018 年,東莞上榜的有 31 人,資產最高達 365 億元。

十年間,東莞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008 年的東莞,金融危機之後,哀鴻遍野。

四分之一的企業破產倒閉、150 萬產業工人失業;《鳳凰網》的數據讓人心驚:2009 年一年,有 1600 家台灣企業、2000 家香港公司從東莞撤離。

此後數年裡,東莞貌似在走向衰亡。

2014 年 12 月間,知名手機零部件代工廠蘇州聯建科技宣布倒閉,東莞的關聯公司萬事達、聯勝成了被殃及的池魚,也宣布倒閉,7000 人丟了工作。

同一時間,手機零件製造商東莞市奧思睿德世浦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老闆欠債 1.35 億元跑路,400 員工失業。

2015 年元月,諾基亞工廠從東莞搬去了越南 ……

而彼時,媒體多將眼光放在東莞的聲色犬馬上,少有人關心經濟層面的悲劇。

《鳳凰網》認為,東莞的挫敗是 " 工業產品以出口為導向 " 和 " 國內房地產瘋狂炒作 " 的結果。

他還斷言,這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縮影。

而十年之後,東莞脫胎換骨。

今年 4 月,被稱為 " 中國經濟制度分析第一人 " 的經濟學家張五常在演講中說:" 深圳將成為整個地球的經濟中心。"

而他最重要的論據就是,深圳不僅開放、包容、地緣優勢明顯,更重要的是,深圳有位好夥伴——東莞。

他對東莞的溢美之詞確實讓人怦然心動:" 東莞不是一個普通的工業區,不像溫州那樣專於小商品,不像蘇州工業園那樣名牌滿布,不像陽江那樣專於一兩項行業。東莞是無數種產品皆可製造,而且造得好、造得快、造得便宜的城市。"

這個結論絕對不浮誇。

《南方網》提供的數據是這樣的:東莞市先進位造業、高技術製造業佔比分別達到了 53.8% 和 40.3%。

其實,自從 2008 年那次讓人絕望的大危機之後,東莞就意識到,依賴外資發展風險太大,推動民營經濟崛起,特別是手機和高科技產業落戶東莞,才是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今天,華為、OPPO、vivo 等國產一線品牌整機生產企業都在東莞落戶,一點不誇張,今天的東莞已經是全球智能手機最重要的生產基地之一。

OPPO、vivo 的誕生、裂變幾乎是和東莞一起實現的。在遙遠的 1995 年,諾基亞、三星相繼在東莞建廠,手機產業鏈條已經顯現出來。

據《經濟日報》回憶,當時從中山小霸王離職的段永平來到了東莞烏沙,被當地政府的熱情、專業所感動,於是決定在此地創業、建廠。

步步高這個品牌橫空出世。

在之後的二十多年裡,步步高的明星產品不斷湧現,直到 2011 年,OPPO、vivo 裂變出來,進軍智能手機市場。

8 月 9 號,廣受矚目的華為操作系統 " 鴻蒙 " 的發布會地點,選擇在了東莞的松山湖。或許因為鴻蒙的問世太過耀眼,讓人們忽略了為什麼華為會選擇東莞。

畢竟此前,華為歷次開發者大會都會選擇在北京、上海或者深圳舉行,松山湖的美景真的那麼有感召力嗎?

其實,松山湖早就成為了華為的 " 故鄉 "。

2009 年,華為在松山湖的 " 南方工廠 " 就已經開工;3 年後,華為在南山湖設立終端總部。

從 2018 年開始,華為又開始了大遷徙——《每日經濟新聞》報道,一年裡,共有一萬六千多名研發人員從深圳搬到了東莞。

" 逃離深圳的華為 " 因此成為很多媒體的標題。

松山湖也在蛻變,如今他被稱為東莞 " 最聰明的 IT 村落 "。

華為也很聰明,畢竟跟深圳比起來,東莞有著更強的成本優勢。任正非曾經說:" 深圳房地產太多了,沒有大塊的工業用地了。大家知道大工業的發展,每一個公司都需要一定的發展空間。"

有了新的發展空間,也為東莞帶來了新的機遇。

2018 年,松山湖園區的生產總值達 630 億元,同比增長 13.9%,且地區生產總值、稅收等主要經濟指標的總量和增速均居東莞全市第一。

不僅如此,華為入住東莞之後,相關的上下游企業也紛至沓來。" 華為去哪,我們就去哪 ",這是易寶軟體公司的宣言,這家公司的百分之九十業務來自於華為。

另外,華為的兄弟公司軟通動力也入住松山湖,同時還計劃在未來四年間在松山湖設立研發基地,初步統計,會有 4000 人來到東莞。

東莞的重生當然和深圳的存在密不可分。

簡單說,深圳和東莞是深圳研發、東莞生產的關係。最近,深圳和東莞的關係又演變成雙研發的關係。

不過,這不重要。

《東莞時間網》的數據顯示了東莞和深圳血濃於水的關係:今年一季度,東莞來自深圳市的投資項目 57 宗,協議投資額 153.28 億元,占境內投資項目協議投資額的 27.48%。

水草豐美的地方自然頗具吸引力。當然,還有更重要的就是,東莞在 2008 年的危機之後,開始有力扶植民營經濟的崛起,無論對於財政收入、稅收,還是解決就業,民營經濟都更具競爭力。

《南方網》的數據是這樣的:2008 年以前,東莞年主營收入超百億、千億的民營企業是不存在的。

到現在,東莞已經擁有 9 家百億民營企業,而華為和步步高更是成為千億企業。

2018 年,東莞新增 " 小升規 " 工業企業 2907 家,佔全省新增量的 30%,排名全省第一。

南方城市智庫發現,東莞民營經濟發展背後,政府支持、產業鏈優勢、都市圈便利、" 一帶一路 " 倡議助力清晰可見。

去年,東莞頒布了 " 市實體經濟新十條 ",核心是在公司用電、用地、稅收、物流等等環節盡量給企業減負。

2018 年,東莞為企業減負 427 億元。

巨頭輕裝前進,配套廠商也如影隨形。

所謂的 " 手機周邊 " 也開始在東莞爭相盛開。這麼說吧,從華為工廠出發,用不了一個小時就能採購到手機所需要的所有零部件。

驚不驚喜?

今年 2 月,政府又公布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文件特彆強調,東莞被賦予了全新的定位——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發基地。

就在我們寫下這篇文字的時候,深圳又迎來了好消息。

按照目前的規劃和期許,深圳將迎來劇變:

到 2025 年,深圳經濟實力、發展質量躋身全球城市前列,研發投入強度、產業創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軟實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和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到 2035 年,深圳高質量發展成為全國典範,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世界領先,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意之都,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

相關文件同時提及的 " 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 中,還特意強調 " 推進深莞惠聯動發展 "。

張五常的遠見恐怕很快將被證實。

而他所期待的東莞也當然會熠熠生輝了。

一個城市的成功大體上和一個人的成功沒有分別。天時地利人和,有時代的印記,恐怕也有運氣的成分。

就好比,當年,深圳的成功多少有些運氣的成分——誰會想到那個落寞的小漁村會成為改革的重鎮?

當我們還沒有餘力去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深圳就已經崛起,並和北京、上海、廣州分庭抗禮了。

是的,還沒成熟,似乎就老了。我說的是我們迎接變革的心態。

真心實意地擁抱市場,擁抱產業,尤其是真心實意地支持壯大民營經濟,真正的激活民間的創造力,才是深圳、也是東莞崛起的關鍵。

早在十多年前,萬字長文《深圳,你被誰拋棄》中提到:深圳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偏見的逆襲史,深圳不斷在偏見中突破、尋找機會,才得到了現在的成就。

東莞,何嘗不是如此呢?

來源:華商韜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砍柴網 的精彩文章:

英國威爾士大學醫院用Pico VR頭顯為待產孕婦舒緩壓力
布局智能交通與安防!阿里 36 億元獲千方科技 15% 股權

TAG:砍柴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