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人類為什麼沒有濃密的毛髮?持續數百年的爭論,都與生存相關

人類為什麼沒有濃密的毛髮?持續數百年的爭論,都與生存相關

哺乳類動物的特徵之一就是全身分布著豐富的體毛,從這一點上看,人類似乎是個例外。即使和那些與人類最為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相比,人類的體毛大致也可以少到忽略不計,那麼人類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遭遇了什麼?體毛又去了哪裡呢?

最早,達爾文在《人類起源與性的選擇》中就論及這個問題,他認為人類體毛的消失與「性選擇」有關,然而這個結論顯然站不住腳,很快就遭到了質疑。但同時,人們也無法提出更為合理的解釋,畢竟失去體毛看起來弊大於利,沒有體毛保護的皮膚需要同時面臨紫外線、尖銳物、低溫嚴寒等各種問題。從20世紀初開始,大量關於人類體毛消失之謎的理論出現,「寄生蟲說」「水生說」「散熱說」逐漸興起。

目前可以肯定,人類毛髮的消失是一種積極地選擇,畢竟與我們最為親近的黑猩猩相比,在擁有共同祖先的情況下,毛髮變少對於人類自身的發展是有利的。

「寄生蟲說」的提出一度讓人們認為找到了人類無毛的原因,這種說法認為過多的毛髮所滋生的寄生蟲,曾經極度威脅著人類祖先的安全。蜱蟲、虱子、蚊蟲等會把毛髮密集處當做天然的避風港,它們所攜帶的細菌病毒會引起多種疾病,無論這疾病是慢性還是急性,都可能會導致死亡。於是褪毛成了一種自然選擇,以便更好地生存下去。但是,這個理論也存在致命的缺陷,它無法解釋人類頭髮、腋下等部位濃密的毛髮為何被保存了下來,因此這種解釋也逐漸遭到了摒棄。

另一種解釋被稱為「水生說」,它起初由德國病理學家魏斯登霍法提出,後來被海洋生物學家阿利斯特·哈代所繼承,這種說法認為,由於環境變化、水位上漲,人類祖先曾經有一段時間需要在淺水區覓食生活,成了半水生的水猿,毛髮在水中有巨大的阻力,人類不得不像海洋哺乳類動物那樣褪去毛髮,同時擁有了較高的體脂含量,以便在失去毛髮後維持熱量。不得不說這種說法極具想像力,似乎也和人類保留有濃密的頭髮及天生不怕水等事實相吻合,但是像「寄生蟲說」一樣,「水生說」也沒能經得起推敲,一方面,沒有化石證據能夠證明人類曾經經歷的水生階段,另一方面像海獺這樣的水生哺乳動物,並沒有像人類那樣失去濃密的毛髮。

如今我們最常聽到的解釋是「散熱說」,也就是說人類的「無毛狀態」是在猿類從叢林移動到了稀樹草原的過程中出現的,生活環境的變化導致人類適應性的變化。我們的猿類祖先大部分時間都在涼爽的森林中度過,但是當他們走上大草原,甚至開始在烈日下捕獵時,炙熱的陽光成為煎熬。看過《動物世界》的朋友都知道,獅子在捕獵時靠的是爆發力,人類則是靠耐力取勝,皮膚作為強大的散熱系統不需要過多的毛髮覆蓋,於是人類汗腺愈來愈發達,毛髮越來越稀少,而頭髮能夠幫助「天靈蓋」避免太陽直射,所以被「倖存」了下來。雖然毛髮變少會讓我們的祖先在夜晚感到寒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生產技術的發展,人類掌握了生活技術,並製作獸皮衣穿著,讓人類在缺少原生毛髮的同時也能很好的禦寒。

事實上,從毛囊數量上看,人類並不比其他動物少,只是人類體毛過於纖細。雖然由於遺傳基因突變,極少數人會患上多毛症,但這種情況非常罕見。患有多毛症的人毛髮生長周期異於常人,毛囊在長出毛髮後並未進入休眠狀態,而是在毛髮脫落前持續長出新的毛髮,所以他們的體毛數量多且密集。

排除多毛症這種極少數情況,人類無毛的原因還是處於自圓其說的猜想階段,沒有太多科學依據。但是就今天的情況來看,人們尤其是女性熱衷於「脫毛」,似乎長期演化而來的「無毛」狀態,也從單純的生存需要,演變成具有文化意義的生理特徵,從另一方面迎合了現代人類的審美。

你覺得人類為什麼褪去了濃密的體毛?歡迎留言、分享。

請隨手關注、點贊、評論,每天一點泛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FUN知識點 的精彩文章:

兩代人棄醫從商,締造英國可可業傳奇,後代還發明出第一塊巧克力
海洋生物最愛吃啥?樹枝樹葉、小蝦小蟹塞牙縫,最愛的居然是鱷魚

TAG:FUN知識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