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Supreme 致敬華裔藝術家 Martin Wong的17 個理由

Supreme 致敬華裔藝術家 Martin Wong的17 個理由

什麼是藝術?

很多時候,當我們單獨面對這兩個字時,總是充滿了各樣的迷茫和困惑。也許,你能夠解釋出它的硬核概念和字面含義,但你又能否真的走入其中呢?隨著潮流文化的越發多元,它開始慢慢觸及到一些,對於我們而言是空白或一知半解的領域,其中就包括藝術,各類藝術家開始以跨界的身份涉獵潮流時尚的領域,而這種做法,也讓品牌自身更為開拓了設計視角,對於大眾而言,則讓我們認識到了更多的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以及懂得了更多潮流之外的內容。

隨著本周 Supreme 2019 秋冬系列的釋出,在感嘆貨品的同時,因為設計,又一位藝術家走入了大眾的視野,他就是——Martin Wong。生於 1946,卒於 1999,在短暫的 53 年人生中,Martin Wong 其實留給藝術的時間並不多,與很多藝術家一樣,在世時,他的作品和才華,並沒有被主流所接納,反而是在他離世之後,外界才挖掘出 Martin Wong 的藝術價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他的一些故事。

由上至下:

《My Secret World》

《The Flood》

最「不像」亞裔的亞裔

Martin Wong 的父親有著墨西哥血統,而她的母親則是一位華裔,而這種不同文化的交融,從小就造就了 Martin Wong 對於不同文化的熱愛,從第一代嬉皮士「Beat Generation」到隨後的 60 年代嬉皮士文化,Martin Wong 接受了不同的多元文化,並從它們當中汲取不同的優點,而這也為他之後的多樣性埋下了伏筆。不同的文化,也影響到了他的穿著風格,「八字鬍」和一身牛仔的穿搭,一切都那麼的毫無違和感。

「歧視」造就「包容」

「平等自由和人權」, 是美國經常用來標榜自己的語句,但講真,在 20 世紀 60 至 70 年代,他絲毫沒有任何理由來傳播這類思想,因為「白人至上」的思想,不論是膚色還是移民,都會受到不平等的待遇,而這就是 Martin Wong 所深處的環境。當時,亞裔美國人,乃至是一切非美國裔的人群,都會受到「局外人」的困擾,而這種狀況仍持續至今,在無法做出改變的情況下,Martin Wong 視畫筆為宣洩內心情緒的出口,將當時的社會環境和局面,融入到自己的創作當中,因此,他融入到了亞裔美國人藝術與行動主義浪潮之中。

他細緻的幻想現實主義是20世紀80年代紐約藝術界永恆的遺產之一

短暫的藝術人生

從 Humboldt State University (美國加州洪堡州立大學)畢業獲得陶瓷藝術的學位後,Martin Wong 在一次由 De Young Museum (美國舊金山德揚美術館)組織的藝術比賽中,他獲得了獎項,但在 1 年之後,他卻因為在作品中加入發光元素而被禁止參賽,至此,30 歲後 Martin Wong 也不再準備延續陶瓷藝術,轉而開始拿起畫筆進行創作。

《Big Heart》

藝術全才

在參考了很多資料之後,發現 Martin Wong 真的是一名藝術全才,在 1966 年至 1968 年期間,Martin Wong 還先後寫過散步詩集,雖然,這件事鮮為人知。但從另一方面來講,Martin Wong 的成功絕對不是偶然的,就如同每個人身邊總有一類人,不論是學習還是娛樂,他總是能輕鬆上手,Martin Wong 無疑就是屬於他們。

「斜杠青年」

在從事繪畫藝術前,乃至期間,Martin Wong 都迫於生計在從事著各種各樣的工作,收藏家們的自由經紀人、路邊的速畫藝人、夜間的看門人等等,不過,正是因為這些豐富的工作經歷,使得他的作品更為細膩和多元化,你可以清楚的從他的畫作中,看到那些不會出現在主流之中的底層文化。

由上至下:

《Cupcake and Paco》

《Starry Night》

收藏家

也許是因為受到從事收藏家經紀人的工作所影響,Martin Wong 在陶瓷和藝術以外的方面也十分在行,古董、塗鴉、亞洲繪畫、書法和裝飾藝術,無一不通,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領域很大程度上來講,都是 Martin Wong 自學成才,而且,他會選擇從事多份工作,來滿足自己對於藝術方面的收藏欲。其中就包括他與友人一同開辦過的塗鴉博物館,靠著對東方古董的品鑒和收藏,來支撐著自己對於塗鴉的收藏。

「消防員、「監獄」、「手語」和「磚塊」

在 Martin Wong 的作品當中,你經常能看到這三種元素的出現,而且對於「消防員」和「監獄」的描寫,經常帶有著明顯的性意味。在他為數不多的存世作品當中,「消防員」主題佔據了絕大部分,Martin Wong 曾不止一次表示,自己對於這份職業和他們所身穿的制服相當著迷,「我喜歡消防員下班時候的氣味,那是一種山核桃和煙熏橡膠的味道,其中還夾雜著絲絲汗臭味道」,也許這也與 Martin Wong 身為一名同性戀者有著細微的關係。

就像 Jean Genet(讓·熱內)一樣,因為隱秘的監禁環境,粗糙和直接的人際關係,充斥著不加掩飾的動物本能的「監獄」成為Martin Wong 所憧憬的聖殿,在這裡,囚犯的一切都會被剝奪,包括正常生活中的——「性」。雖然從未有過坐監記錄,但在他的筆下,「監獄」成為一種「性」的出口,各種與之擦邊的靈感,都會出現在監獄這個特殊場所當中。

Martin Wong 將這些與「手語」有關的作品,成為「Paintings for the Hearing Impaired」(為聽障患者而做的作品),而這也是 Martin Wong 頗具包容性的一種表現,他將 American Sign Language (美國手語,簡稱:ASL)融入到自己的作品當中,其中最有名氣且最具爭論性的就是《Psychiatrists Testify: Demon Dogs Drive Man to Murder 》,因為這是其針對 David Berkowitz (連環殺手,也被稱為 Son of Sam)謀殺案之後所創作的。同時,在 1990 年,Martin Wong 創作了一幅關於交通指示的手語畫作,因此,他被紐約交通局給予了定居權和「年度特別藝術獎」

不像其他藝術家那樣恐被束縛,在 Martin Wong 作品中另一常見元素就是「磚塊」,雖然你會覺得這些東西的存在,會在視覺上對於作品產生一定的「束縛感」,但有著陶藝功底的他,將這些不利元素,變成了長處,每幅中出現的「磚塊」都能被他很好的利用起來,因此所產生的象徵性,也超乎外界所想像。

由上至下:

《The Babysitter》

《Mitosis》

Martin Wong 其他的靈感之源

在 Marin Wong 的早期藝術生涯中,「東方神話」是他所借鑒的主要源頭,從陶瓷、書法到繪畫,在融入東方神話的同時,更反映了他在迷幻時期對於藝術作品的一種態度。曾經有位藝術學者將他的作品與巔峰時期的荷蘭現實主義藝術相比,但 Martin Wong 卻表示,自己所堅持不懈的是歷史更為悠久,內涵更加博大精深的中國山水畫。

種族與平等

就像剛剛所述那般,在 Martin Wong 的作品中,你可以感受到無限的包容性,這不僅是對於不同文化的接納,更是對於種族和人權的一種表示,本身已經飽受困擾的 Martin Wong,正在用自己的努力,來維持著僅有的「平衡」。

由上之下:

《Attorney Streeto》

《A Near Miss》

Asian American Arts Centre

Asian American Arts Centre,簡稱 A.A.A.C.,是創立於 1969 年,美國東海岸首個跨領域的亞裔文化空間,同時它也是在亞裔美國文化歷史中處於重要位置的文化機構。在 1985 年,Martin Wong 參加了這一組織,同一時期參加該機構的,還有艾未未。

下東區

位於曼哈頓的下東區,以「破敗且混亂」而著稱,但 Martin Wong 並沒有受到外界的干擾,在這裡他不光結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好友,此外,下東區的很多細微事物,都是他創作的靈感繆斯,正因如此,很多人都將其作品評論為底層生活的最好映射。

Martin Wong 自畫像

Chino-Latino

就如上文所述,「混血」的身份也曾讓 Martin Wong 一度尷尬,他感覺自己像一名「遊客」或「局外人」,只能通過穿搭來融入到所處的環境當中,當在一次採訪中,Yasmin Ramirez 尊敬的將他稱為 Chino-Latino 時,Martin Wong 由衷的開心和感動,從少年時代痴迷東方文化和墨西哥文化的他,需要的僅僅是外界的一個認可而已。

荒誕的行徑

根據他的朋友所述,Martin Wong 曾經做過一些荒誕不經的事情,例如:在看到一個倒閉的商店門窗上面所貼的一副標語「一切都要下台」的時候,他竟然拖著多幅畫作,在街上免費分發給路人,多虧有朋友的幫助,才追回了所有作品。此外,他還曾有過將錢包鑰匙扔下布魯克林大橋,並佯裝跳橋,引得警察將其抓走。最後,他的友人是在一間精神病院中找到他的,當時 Martin Wong 還在給其他病友講課。

《Mi Vida Loca》

Miguel Pinero

因為 Miguel Pinero,Martin Wong 才能順利融入到下東區,因為他,Martin Wong 才能與更多的年輕塗鴉藝術家建立聯繫。雖然,Miguel Pinero曾有過搶劫的歷史,但絲毫不影響他成為一名詩人,更是 1974 年優秀監獄題材電影《不羈監獄生活》的作品,在他去世時,Martin Wong 還為其創作了一副作品,以此來悼念這位生平好友。

最後的 5 年

在得知自己身患艾滋病後,在最後的 5 年時間裡,Martin Wong 回到了母親的身邊,一起分享從藝術到收藏的點滴往事,當然,在這段時間裡,他並沒有因為疾病而放棄創作,只不過是從原有的風格,變為家中花園裡的花草而已。

《Euphorbia Obesa》

藝術價值

在世時,Martin Wong 作品因為過度的底層文化和塗鴉畫風,讓他的作品只限於小眾群體中的傳播,沒有得到主流藝術的認可,但在他去世之後,後人卻將其稱為「他的細緻的幻想的現實主義是20世紀80年代紐約藝術界永恆的遺產之一」。不得不說,也許正因為逃離了「主流」的束縛,Martin Wong 才得以取得如此的成就。

KAWS 的藏品

相信提到 KAWS 的名諱,對於潮流和時尚領域來講,應該是無人不知的存在,在一篇關於 KAWS 起居的採訪中得知,在 KAWS 的寢室里,也收藏有三幅 Martin Wong 的作品,它們分別是:1978 年創作的《Tell My Troublesto the Eight Ball》、《Pair of Dice》,以及 1984 年以美國手語為靈感的《Courtroom Shocker/Jimmy the Weasil Sings Like a Canary》。而這也是 KAWS 對於他的認可,同時也是 Martin Wong 在藝術領域影響力的一種表現。

近年,潮流時尚與藝術間的關係愈發緊密,就像開篇所述,品牌或設計師與藝術家之間的關係,往往都是以雙贏結尾,而通過他們的存在,我們開拓了眼界,增長了服飾鞋履之外的知識。往往我們會因為一件心儀的服飾,而去探尋它背後的故事,通過熟知這些內容,我們不再僅限於只追求「外表」和價值的層面,而是真正從本質上去在乎喜愛一件物品。而這不正是一次極好的開端么?畢竟拋開浮誇的表面,剩下的內核,才是最珍貴的東西。

THE NORTH FACE 背後的故事

「她」竟是玩偶文化的開山鼻祖

復古的興起,是審美的倒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IZE潮流生活 的精彩文章:

巨石強森結束「單身狗」生涯
Dior 攜手 Daniel Arsham 推出聯名珠寶

TAG:SIZE潮流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