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1000年前「五台山」,是什麼樣子?敦煌莫高窟壁畫,帶你穿越

1000年前「五台山」,是什麼樣子?敦煌莫高窟壁畫,帶你穿越

但凡到過五台山的人,都會被恢弘的佛教文化呈現所震撼。作為中國四大佛教之首,五台山更是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教徒的朝拜。

那麼,誰能想像1000年前的五台山到底長啥樣?和現在相比有多大的變化?那時候沒有照相機和攝像機,人們即使想破頭腦可能都不會想像的到。

只到敦煌莫高窟的發現,它如一卷卷時光縮影膠捲,為我們呈現著1700多年前到1000年前歲月時光。並可喜的是,在它的第61窟還發現了震驚世界的《五台山圖》。

敦,大地之意;煌,繁盛也。敦煌,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是茫茫戈壁中一處亮麗的綠洲。敦煌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它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古代商旅使團常常在這裡駐足,然後出西域、或入中原。

公元366年的一天,潛心修佛的樂僔來到這裡,在鳴沙山東麓敲響了開鑿莫高窟石窟的第一聲錘音。他的這一鑿,竟雕刻出一座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他的這一鑿,竟創造了一個流經千年的文化聖殿。

後來開鑿的聲音,歷經了10個朝代,從西晉一直到北宋,千年綿延,各種洞窟鱗次櫛比。只到1524年,明朝政府下令封閉嘉峪關。敦煌莫高窟就此沉寂,一睡就是400年。

400年後,公元1900年,道士王圓籙在清理莫高窟積沙時意外發現了藏有寫經、文書和文物6萬多件的藏經洞。自此,莫高窟引起世人關注。

但是最先引起關注的是外國人,1905年10月,俄國人奧勃魯切夫趕至莫高窟,以五十根硬脂蠟燭為誘餌,換得藏經洞寫本兩大捆。1907年3月,聽說藏經洞消息的英國人斯坦因迫不及待地趕到敦煌,以四塊馬蹄銀(約二百兩)從王圓籙處換得寫經200捆、文書24箱和絹畫絲織物5大箱。此後盜賊接踵而至,將大量文物偷運到海外。

敦煌莫高窟,共計735座洞窟、2000多尊造像、4.5萬平方米的壁畫,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莫高窟的發現,堪稱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蹟。

值得慶幸的是,外國人只能帶走文物,卻帶不走那些鐫刻於石壁之上的精美壁畫。

在莫高窟的第六十一窟,又名「文殊堂」的洞窟中,我們發現了繪畫於1000年前的五台山圖。據考證,這座石窟約建於五代947~951年間,窟主為曹元忠。

此窟最有代表性的壁畫是西壁的巨幅五台山圖,這是敦煌壁畫中規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圖,也是最大的全景式歷史地圖。此圖長13米,高3.6米,畫中詳細描繪了東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方圓五百里的山川地形及社會風情。

圖中所繪城郭、寺廟、樓台、亭閣、佛塔、草廬、橋樑等各類建築一百七十多處,是十分珍貴的古代建築史料,也是對1000年前五台山整個地區的習俗文化呈現。

五台山又名清涼山,位於山西五台縣東北部,相傳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應化道場,方圓500里,由五峰環抱而成,峰頂平坦寬闊如台,故稱五台山。

其山有五台:東台望海峰,建有觀海寺,供奉「聰明文殊」;西台掛月峰,建有法雷寺,供奉「獅子吼文殊」;南台錦繡峰,建有普濟寺,供奉「智慧文殊」;北台葉斗峰為最高峰,海拔3058米,建有靈應寺,供奉「無垢文殊」;中台翠岩峰,建有演教寺,供奉「孺童文殊」。

1500餘年前,北魏孝文帝崇仰佛法,曾遊歷五台山,發心在中台創建大孚靈鷲寺,是為五台建寺之始。其後,歷代建寺不止,五台山漸成佛門聖地,最盛時,五峰內外佛剎多達300餘所。元代成宗皇太后嘗建大萬聖佑國寺,並重修五台諸寺。

而五台山作為文殊菩薩道場,其核心供奉的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輔弼,主智慧,於諸菩薩中智慧第一,密教號吉祥金剛、般若金剛。

據《楞嚴經》、《瓔珞經》載,文殊師利菩薩於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成佛,號龍種上尊王佛,為過去無量諸佛之師,享有崇高地位。

讀者們,關於「敦煌莫高窟的五台山圖」,大家怎麼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道 的精彩文章:

今天,考上「清華、北大」,難度相當於古代科舉的哪一級?
有一種美叫《詩經》,一生至少讀一次!內附《詩經》音樂!

TAG:文史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