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末老照片:還原百姓的日常生活,都是為養家糊口奔忙

清末老照片:還原百姓的日常生活,都是為養家糊口奔忙

挑著大鵝去市場的小販。這一組清末老照片記錄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場景,還原了那時候的社會日常,尤其是他們在街頭謀生的場景,彌足珍貴。無論什麼年代,百姓都在為養家糊口奔忙。

上海的獨輪車,載著一對夫妻。清朝後期,這種類型的獨輪車從蘇北地區傳入上海,可載客也可運貨。載客時可坐4-6人,運貨一次可承載200多公斤的貨物。獨輪車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均能靈活行走,比人力扛貨物要省力。

北京隆福寺前的馬車。這種馬車車廂小巧精緻,內鋪軟墊,方便乘坐。清朝時期,轎子使用成本較高,普通百姓之家都很少坐轎,相比之下馬車要普及得多,養馬也比雇轎夫的成本低。

廣東街頭的水果攤,似乎生意冷清,攤主與孩子玩起了骰子遊戲。

北京山區的騾馱轎。現在這種騾馱轎已經絕跡,但在清朝北方農村非常普遍。照片所攝的騾馱轎較為寬敞,轎廂兩旁的窗欞仿民居窗子設計,透明性較好。有記載顯示,坐進這種轎子,比坐馬車和人抬轎都要舒服。

賣編製篾器的小販。匠人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劈成各種各樣的篾,能加工成各類極具實用性的篾製品,如涼席、籮筐、簸箕等等。近代以前的家庭里,都使用大量的篾製品,現在已經很少見了,即便有,大多以工藝品的形式存在。

街頭的小吃攤。這種極為簡陋的小吃攤,可能做出了最為古樸的傳統風味。

向海外貨輪上搬運銀錠的情形。這是一個令人沉痛的場景。從列強向清朝傾銷鴉片開始,中外貿易的形勢就非同往日了,清朝由順差變逆差,大量白銀外流。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列強傾銷工業製成品、索取高額賠款,進一步導致清朝白銀外流的情況惡化。

運送棉花的苦力跋涉于山路之上,從包裹的側面可看到貨物將送往萬泰源商行。

北京街頭的修腳師傅。這種走街串巷的修腳師傅,行話叫「剜窩的」。他們和江湖郎中混在一起,背著褡褳,吆喝著招攬生意。一般就是修理趾甲、挖挖雞眼、刮刮腳氣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歷史 的精彩文章:

張愛玲家族影像:外曾祖父是李鴻章,祖父被慈禧發配軍台贖罪
張勳為什麼膽敢孤軍進京搞復辟?

TAG:小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