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進入神劇,你才能抵達心靈的顫慄
闊別兩年之後,網飛熱門原創劇集《心靈獵人》第二季終於在上周五正式上線,而且它在IMDb上的單集均分甚至已經超過第一季。從北美本土的觀眾反饋來看,《心靈獵人》第二季的表現是非常令人滿意的。
而從國內的「豆瓣」來看,第二季從開播當天高達9.5的用戶評分,已經悄然跌落至目前的8.8分。儘管這樣的打分仍然足以說明《心靈獵人》是近期新劇中的最佳之一,但如此高的跌幅似乎也反映了國內劇迷對第二季的看法存在著較大爭議。
實際上《心靈獵人》第二季在北美有所上升的口碑,和在國內略微下滑的口碑,二者形成的反差是有跡可循的。我們不妨先梳理一下第二季的劇情走向,再來探討該劇在不同地域範圍觀眾反饋有所出入的原因。
劇集《心靈獵人》改編自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著名特工約翰·道格拉斯的同名著作。該書不僅記錄了約翰與上世紀轟動美國的多位連環殺手的接觸,還為讀者介紹了聯邦調查局的行為分析部的前身「行為科學部」的創建過程,以及「犯罪側寫師」這一鮮為人知的職業的誕生背景。
特工約翰·道格拉斯是現代犯罪行為調查和犯罪心理研究的先驅人物,為犯罪行為科學作出了大量建設性的貢獻,他被譽為是「當代的福爾摩斯」。
約翰·道格拉斯本尊
他的經歷和帶有自傳性質的著作被諸多懸疑、犯罪類型片借鑒參考,本人也兼任了部分類型片的權威顧問,比如電影《沉默的羔羊》中的特工傑克·克勞福德,便是以約翰·道格拉斯為原型改編的銀幕經典人物。
《沉默的羔羊》
但《心靈獵人》劇集化的賣點並不僅在於約翰·道格拉斯這位傳奇特工的親身經歷,還與本劇另一位幕後人物,美國當代最負盛名的商業導演之一大衛·芬奇的加盟有關。
大衛·芬奇導演
儘管大衛·芬奇只是以本劇的聯合製片和聯合導演的身份出現,但他無疑對該劇投入了大量的心血,而且這部作品也是以大衛·芬奇的執行風格為考量基礎,因此我們可籠統地將該劇視為大衛·芬奇本人的作品。
劇集《心靈獵人》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後期,圍繞FBI的行為科學部(BSU)的創建與發展而展開。在第一季中,我們已經知道了BSU的四位成員:霍頓·福特(HoldenFord)、比爾·坦奇(Bill Tench)、溫蒂·卡爾(Wendy Carr)和葛雷格·史密斯(Gregg Smith),及這些成員來到BSU的契機和原因。
因上一季「銷毀磁帶」一事,原現代調查局的夏普德副局長被調離了職位,新的接班人是華盛頓特區負責公共事務的特德·岡恩(Ted Gunn)。岡恩主動放棄了頂層職位的機會來到現代調查局,他對行為科學部抱有很大的期望。這位更年輕的管理者對行為科學部的調查予以全力支持,行為科學部獲得了此前從未有過的調查自由度。
岡恩入職後首先找到了坦奇探員,與其「促膝長談」,表達了自己對行為科學部的調查研究成果的肯定。坦奇原本擔心福特會被炒掉,但岡恩並不這樣認為,他通過了解行為科學部的調查成果,洞悉了福特在犯罪心理方面的判斷天賦。眼下,他需要坦奇探員找到「休假」中的福特探員。
而「休假」只不過是坦奇應付岡恩的幌子,實際上福特已經失去聯繫一段時間。在坦奇對福特的蹤跡毫無頭緒時,在加州醫療中心住院的福特打來電話。原來福特私自去監獄會面了BSU的重點研究對象,著名連環殺手埃德蒙·肯珀(Edmund Kemper)。肯珀與福特的對話、擁抱福特的行為觸發了福特的恐慌發作,因此被送往當地醫院治療。
所謂「恐慌發作」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觸發的急性焦慮症,發作時患者會出現呼吸不暢、心臟病發作、瀕臨死亡的癥狀。福特出現恐慌發作,與其敏感的心理活動有關,從事與罪犯面對面交談的工作,且作為BSU核心人物,福特更需要被格外保護。
岡恩陸續約見了坦奇、比爾博士和福特三人,他對福特讚賞有加,要求福特要在犯罪行為研究方面作出成果,對上級完全忠誠。為此,岡恩為福特安排了他最想接觸、而過去完全沒可能接觸到的罪犯:20世紀最臭名昭著的殺人狂查理·曼森。
可見第二季依舊由眾多的故事線相互交叉展開,圍繞幾位主角的生活則是劇集的暗示性線索。
福特的恐慌發作使得他不僅身體隨時可能出現危險,心理健康也同樣遇到嚴重問題。促使福特恐慌發作的肯珀是BSU最難分析的研究對象,但肯珀卻能與福特良好交流,甚至反客為主地分析福特的心理。第一季著重呈現了福特與這位連環殺手的親密聯繫,似乎是在暗示天才與魔鬼的一線之隔。
坦奇探員的生活是本季佔據較大篇幅的部分。坦奇與妻子領養的孩子布萊恩參與了一宗殺人案,案件真相揭曉後,整個家庭變得脆弱不堪。他不僅要面對心理受創的布萊恩和情緒緊張的妻子,還要參與跟進案件的偵查,整個人分身乏術,家庭、婚姻和事業受到了重創。
在上世紀70、80年代女同性戀的社會身份尚不被大眾所認同的背景下,卡爾博士過著的是一種雙面的生活,即便是彼此足夠了解的同事,也完全不知道卡爾真正的性取向。但本季中她在一間酒吧偶遇了讓自己心動的女人,並很快與之展開秘密的交往,情侶生活濃情蜜意之後,爭吵也隨之而來……
而「亞特蘭大兒童殺手案」則是第二季核心故事線。亞特蘭大是美國黑人居民比例最高的城市,有超過一半以上的黑人人口在這居住,這個佔比在上世紀70、80年代甚至更高。
在種族歧視還很嚴重的年代,黑人的就業一直是社會的嚴峻問題,同時黑人社區的教育也比較落後,導致居民普遍處於貧困的生活狀態,當時的亞特蘭大犯罪率高居不下,一些未成年的黑人兒童甚至以賣淫為生,「亞特蘭大兒童殺手案」便是在這樣的背景發生的。
亞特蘭大兒童殺手案
亞特蘭大兒童殺手案件涉及了二十幾名兒童和數位成人受害者。儘管犯罪嫌疑人成功地被抓捕歸案,但只有兩宗案件有著確切的證據支持立案,其他27宗案件無一被偵破。真正的兇手很有可能還在逍遙法外。
在《心靈獵人》第二季中,亞特蘭大連環案對齊了大衛·芬奇早前拍攝的《十二宮》,多角度運用到了與《十二宮》相同的敘事構思。儘管創作者和觀眾一樣,都無法知曉殺人兇手的真正面目,但兩部作品在竭力逼近真相的真實情境,通過已有的線索去試圖勾勒罪犯的輪廓。
值得注意的是,上一季已有所呈現的「BTK連環殺手案」在本季中繼續低調延展,如無意外,該案件將會是第三季核心。
第二季中,「FBI高層政治」也有或直接或側面的展現,新官上任的岡恩便是一個政治色彩濃厚的角色,他對BSU的支持實際上是以BSU能為自己創造事業前景為前提的。他陸續接見坦奇探員、卡爾博士和福特探員,卻完全無視BSU中最缺少價值的史密斯探員的存在,史密斯為此耿耿於懷。有價值的人被岡恩當作事業晉陞工具,無價值的人則通通視為空氣。
第二季的前三集由大衛·芬奇本人執導,後六集分別則由安德魯·多米尼克和卡爾·弗蘭克林執導。但整部劇的風格轉變並不明顯,依舊是以首播集風格作為整部作品的指標。好萊塢的職業導演成熟而規整化的執行,使得整部劇儘管由聯合導演完成,但美學風格和敘事基調卻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
第二季依舊延續了極高要求的製作,從攝影、表演、配樂到空間氛圍的渲染都做得一絲不苟,甚至每集片尾曲都有著令人嘆服的品味。整體而言,《心靈獵人》有著大衛·芬奇式完美主義的品質和態度,光這一點就值得市面上大多數劇集學習。
但《心靈獵人》並不是一部典型的懸偵劇,尤其是第一季,實際上更傾向於歷史劇以及科普劇的邏輯:它主要集中在行為科學部的探員對已被判刑的連環殺手們的犯罪行為心理研究,以及行為科學部整個成立始末的呈現,並沒有像第二季這樣出現完整的緝兇探案過程。
相對而言,第二季有了較強的懸偵劇意識,BSU研究成果也得到實踐的機會。但由於上一季的劇情與本季新劇情的疊加,第二季的敘事線索更為複雜和跳躍,信息量之密集是近幾年的電視劇集中極為罕見的,稍不集中注意力,便會跟不上劇情。而很多觀眾在觀看第二季時,其實早已經將第一季都忘得差不多,因此第二季的觀劇體驗註定倍加吃力。
北美觀眾和國內觀眾對《心靈獵人》第二季評價產生出入,與所接受到的電視文化也有著一定的聯繫。美國的電視劇集無論是類型、敘事和製作流程都更加豐富,觀眾對電視劇複雜性的要求和接受度也就較高。
國內劇集普遍較簡單,劇本和攝製上灌水的情況並不少見。星級電視台播出的劇集儘管大都超過60集,但它們的情節容量甚至不如僅僅10集的美劇高。
類型不流行、劇情稍有複雜都會造成大部分觀眾的困擾,需要思考、情節密集的劇集,往往不如程序化的古裝偶像劇、時裝偶像劇受眾廣。惰性的觀看習慣遇到《心靈獵人》第二季這樣的強調敘事強度的作品,自然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
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會導致不同地域的觀眾在觀看同一部電影時出現角度和體驗上的差異,比如說改編自香港電影《無間道》的《無間道風雲》在北美被推崇為新世紀經典,國內卻遭到了冷落……類似情況已經不勝枚舉。
《無間道風雲》
面對有爭議性的作品,當下不堪的際遇並不能準確反映作品的品質,真正優秀的作品會隨時間的沉澱而愈發深邃迷人。
大衛·芬奇飽受爭議的《十二宮》在多年後才得以平反,被越來越多的觀眾重新認識和推崇。何況《心靈獵人》第二季無論是退步還是進步,這種爭議只是相較於第一季而言,它的起步已經是很多劇集永遠也趕不上的理想終點了。
作者| 卡洛斯的三棵樹;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編輯| 騎屋頂少年;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影向標:驚現超級低分,沒想到會是這部
※總有人正年輕,總有人在拍電影
TAG:看電影看到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