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解放軍2個營圍毆越軍1個營,殲滅敵副團長以下194人

解放軍2個營圍毆越軍1個營,殲滅敵副團長以下194人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時,解放軍昆明軍區第11軍奉命向越南萊州省封土地區發起牽制性進攻。該軍31師負責封土正面主攻方向,集中邊防14團和步兵93團殲滅巴南棍至麻栗坡一線越軍,打開進攻封土縣城的正面突破口。其中步兵93團的任務是以1個營執行穿插敵後的偵察任務,團主力從正面攻殲1108高地之敵。

1108高地位於巴南棍至封土公路北側,是越軍前沿防禦的重要據點。該高地山勢由東北向西南,坡度較陡,山脊狹窄,山間茅草灌木叢生。守敵為萊州省隊第741團64營主力250餘人,在1108高地及附近967、1002等多個高地建立防線。越軍在各高地上構築了野戰防禦工事,有土木質隱蔽部60餘個、重機槍陣地13個、高射機槍陣地5個、60迫擊炮陣地2個、82迫擊炮陣地1個,各陣地之間都有塹壕、交通壕相連接,並設有鐵絲網和防步兵地雷場。

步兵93團在邊防14團的左翼實施突破。受領任務後,團首長帶領營、連、排幹部反覆進行地圖和沙盤推演,並多次帶隊到攻擊前沿偵察地形,經過仔細研究,制定了一個以奇襲與強攻相結合的方案。決心集中主要兵力火器,從967、1002高地突破,沿1002高地山脊向1108高地側翼實施迂迴包圍;另以一部兵力沿麻栗坡、931高地進行佯攻牽制敵人;一部兵力從897高地西南河谷穿插到914高地和666高地之間,向914高地攻擊,對敵形成四面包圍,全殲該地區之敵。

1979年2月17日凌晨,步兵93團(欠1營)利用夜暗開始接敵運動。為了不驚動越軍,達成戰鬥的突然性,在採取無線電靜默的情況下,副團長兼參謀長何其宗作了如下規定:在預定攻擊路線上分三個點,部隊到達第一個點後,在步話機上輕輕吹一口氣,到達第二點時就吹二口氣,吹第三聲時,部隊就已到達進攻出發地區。這樣,越軍進行無線電監聽時也只是聽到吹氣聲,根本分不清是怎麼回事。

2營擔任主攻,尖刀4連隱蔽前進,在距越軍前沿塹壕最近只有幾米時發起突襲,僅用了9分鐘就攻佔了1002高地,殲敵32名。當沿山脊繼續進攻南側的1108高地時,遭到越軍三面火力夾擊,傷亡很大,連長犧牲。2營即撤下4連轉為預備隊,由5連繼續攻擊1108高地。6連突襲967高地未成,與越軍發生激烈戰鬥。3營8連從西南側突襲攻佔了666高地,繼續向914高地攻擊前進。9連偷襲931高地未果,與守敵展開激戰。

因地形不利,6連幾次衝擊受挫。經過調整,6連以1個班迂迴到967高地東側,與連主力兩面夾擊,終於將高地奪取,隨後迅速向1108高地側後迂迴,與5連一起合圍守敵。由於越軍火力猛烈,5連經多次攻擊奪取了1108高地東北側突出部第二道塹壕,已難以繼續前進。6連2個排迂迴至1108高地東南側時,遭到越軍火力壓制,因連長和指導員未能跟上部隊,以致2個排失去指揮,後來又撤了回來,沒能斷敵退路。

3營方向,9連在團82無坐力炮支援下,戰至下午攻佔了931高地。8連攻佔了914高地西南突出部,隨後遭到越軍多次反撲,與敵形成對峙。

戰鬥正酣時,2營突然向團里報告說沒有預備隊了,部隊處於停止進攻狀態。何其宗奉命帶上通信參謀和警衛班趕往2營陣地實施靠前指揮。他發現2營不是兵力不足,而是因為指揮員沒有實戰經驗,兵力浪費在向後搶運傷員和烈士遺體上了。而且前沿3個連隊沒有統一指揮,你打我不打,導致貽誤戰機。何其宗馬上命令2營打破建制,重新組織兵力,由6連長全權負責,又將預備隊7連投入戰鬥,指揮部隊再次發起攻擊。

戰至當晚,步兵93團與越軍膠著在1108高地、914高地、897高地及東側無名高地,一時難以將其攻克。第11軍指揮所考慮到部隊初戰,缺乏夜間戰鬥經驗,指示各團暫停進攻,鞏固陣地,補充彈藥。

當夜,步兵93團調整部署,以5、6、7連三面攻擊1108高地;4連沿1108高地西南山脊進攻,協同8連殲滅914高地之敵;9連繼續攻擊897高地及東側無名高地之敵。

18日8時,在團營屬炮兵的火力支援下,步兵93團集中兵力圍攻1108高地。各分隊穿插分割,經過艱苦戰鬥,至中午11時48分終於攻佔了1108高地及周邊各主要高地。

整個戰鬥中,步兵93團共擊斃越軍第741團副團長以下174人,俘敵20人,繳獲各種火炮11門、各種機槍13挺、40火箭筒4具、衝鋒槍27支及各種彈藥、軍事文件、後勤物資一批。在第11軍的金平方向攻擊正面上,何其宗率步兵93團最早突破並佔領越軍陣地,因而受到了總參的通報表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沈聽雪 的精彩文章:

解放軍大兵團橫掃,越軍被打得抱頭鼠竄,邊逃跑還邊搶劫
紅軍軍長劉志丹親臨前線指揮戰鬥,突遭敵機槍掃射英勇犧牲

TAG:沈聽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