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重超越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重超越

2013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重要演講時指出,「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自此,「人類命運共同體」便作為一個高頻詞、關鍵詞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強烈響應。縱觀人類社會歷史,一個大國的崛起必然會提出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的理念、倡議或政策。對中國而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及其偉大實踐「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就承載著這一使命。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主席著眼於人類發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國理念、中國方案,既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開闢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是在本體論上超越民族國家中心範式。自近代歐洲開創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以來,民族國家成為國際關係的基本單元和最主要的行為體,現代國際秩序由民族國家之間的互動交往共同建構。在國際關係研究中,民族國家長期佔據研究議題的核心地位,成為觸發一系列學術問題的原點。即便是在當下,也鮮有人研究「生命政治」和宏大政治對微觀個體的細密影響。習近平主席心繫天下、暢懷古今,站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高度,創造性地提出以「人類」為單元的世界觀和以「人類福祉」為價值取向的發展觀,超越民族、國家分野,為全球治理和國際社會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作出了原創性貢獻。同時,這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天下情懷在新時代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充分展現。

二是在認識論上超越二元對立思維方式。西方國家在工業革命、科技革命的推動下,走上了現代化道路,但這是一條強調「中心與邊緣」「先進與落後」的對外擴張之路。在對待人類文明問題上,某些西方國家常以「有色眼鏡」和高高在上的姿態俯視其他文明,將自己看作「上帝的選民」和「文明的燈塔」,而把非西方文明視為「劣等文明」,於是西方與非西方之間就變成了「文明與野蠻」「光明與黑暗」的關係。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則認為,各種人類文明各有千秋,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與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不同文明本沒有衝突,只是要有欣賞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要有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

三是在實踐論上超越零和博弈遊戲規則。近代歐洲創建的民族國家體系雖然打破了神權統治,確立了以平等、主權為基礎的國際關係準則,也以追求和平為價值旨歸,但在此後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國際秩序陷入霍布斯意義上的「叢林假定」,弱肉強食、贏者通吃的「叢林法則」大行其道。即便是在「冷戰」結束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冷戰」思維、「修昔底德陷阱」仍像幽靈一樣遊盪在歐美大陸上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致力於構建以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在發展模式上主張共商、共建、共享。正如習近平主席在出席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提出的倡議,「讓鑄劍為犁、永不再戰的理念深植人心,讓發展繁榮、公平正義的理念踐行人間」。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與實踐,打破了以西方國家為中心的國際關係格局,走出了一條「以合作取代對抗,以共贏取代獨佔」的發展之路,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樣板。

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已成為時代主題和各國人民的共同呼聲。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尤其需要新思想、新理念的引領。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上述三個方面的意蘊均超越了近代以來西方開創的政治文明,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自由人聯合體」的思想,為人類文明的進步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從知識生產的角度而言,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怎樣建設這個世界」這一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課題,從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生態五個方面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展開重要論述,形成了一個科學完備、內涵豐富、影響深遠的知識體系和話語體系,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作出了主體性、原創性和時代性的貢獻。目前,「人類命運共同體」已被寫入聯合國大會、安理會和專門機構的決議,成為廣泛的國際共識。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匯聚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旗幟下,形成共守的規範,擴大共享的利益,由中國倡導的國際關係新時代正徐徐拉開帷幕。

(作者單位: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福建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社科規劃辦)

精彩推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劉岩 排版編輯:劉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學林軼事 薛國故城滄桑
俄羅斯媒介融合:技術與市場的雙重驅動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