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處暑至,秋臨近,養生要潤燥養陰保肺

處暑至,秋臨近,養生要潤燥養陰保肺

23日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之處暑,秋天走近了,養生要注意哪些要點?

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成傑輝主任中醫師介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是躲藏、終止的意思,「處暑」代表暑氣漸漸消退,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開始逐漸下降。處暑時節,嶺南地區大多仍在感受夏熱的餘威,此時餘熱易傷陰,令肺氣受損,燥邪漸現,養生調理當以潤燥養陰,保肺防病為重點。

大部分地區氣溫開始逐漸下降

飲食:清潤御「秋老虎」

處暑是由夏天的酷熱向秋天的涼爽過渡的節氣,但目前廣東大部分地區「秋老虎」仍在肆虐,氣候正由暑天的濕熱緩慢向乾燥轉變。

「秋老虎」蠻橫讓炎熱回燒,高溫下人體汗出較多,陰液容易消耗,且溫燥氣候易傷陰津,不少人容易出現頭髮枯燥、皮膚緊繃、眼睛乾澀、口唇及鼻咽黏膜乾燥、大便乾結難解等問題,此皆肺主皮毛、燥氣傷肺之象。秋氣應肺,肺喜潤惡燥,飲食養生當注重「清」「潤」二字。

少吃麻辣、燒烤、煎炸等食物

此時大量瓜果收成,清涼潤燥宜多吃黃瓜、西紅柿、胡蘿蔔、蓮藕、馬蹄、葡萄、梨、柿子、柑橘、甘蔗等甘潤多汁的瓜果,除了能補足機體缺失的水分以外,亦富含各種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

此外,日常飲食應當戒除辛燥,食用麻辣、燒烤、煎炸等食品容易上火,損傷陰液,加重秋燥癥狀,應當盡量避免。

穿衣:適當「秋凍」漸添衣

廣東地區大多在10月份才真正入秋,目前暑熱仍未退盡,白天仍然炎熱高溫,應穿著清爽的夏裝;早晚溫差開始變大,添衣宜循序漸進,有利於鍛煉機體對逐漸變冷環境的耐受能力,從而起到保健防病的作用。

「一場秋雨一場寒」,隨著雨水降臨氣溫會明顯下降,建議隨身攜帶輕薄外套,空調環境亦宜添衣防寒。古人提倡「衣加損,視氣候,一日數變」「急脫急著,勝似補藥」,順應氣候變化而適寒溫才符合養生的理念。

「春捂秋凍」是有條件的,並非所有人都適合。青壯年人或健康少病之人可適當「秋凍」以增強體質,老人、小孩及體弱多病之人則不適宜。尤其素有慢性胃腸疾病、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心腦血管病等疾病的患者,遇寒容易發病或加重病情,應常注意禦寒保暖,切忌盲目「秋凍」。

睡眠:安怡應秋氣

人的一生中,有1/3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睡眠具有消除疲勞、恢復精力、促進生長發育、延緩衰老、提高免疫力等作用,因而順應時間變化,掌握睡眠規律和方法,是科學養生保健必不可少的一條。

夏天晝長夜短,隨著處暑來臨,暑氣漸漸退去,早晚氣溫相對涼爽,應調整睡眠時間,改變夏日夜卧早起的習慣,適當早卧以應秋氣,提倡處暑過後睡眠時間比夏夜多一個小時。

「子時大睡,午時小憩」,古法養生中強調「睡好子午覺」。時值處暑節氣,陽氣正從暑天的疏泄趨向降斂,亦是天地陰陽之氣交替之時,睡好子午覺可起到水火相濟、陰陽和合的作用,有助於人體健康。

睡前可用熱水泡腳,能起到潛陽納氣、促進睡眠的效果。泡腳後若再行足底的湧泉穴按摩,更能潛陽助眠、補腎益精、健體延年。另外,俗語有云「先睡心,後睡眼」,睡前不宜觀看恐怖、懸疑、暴力等視頻,不宜嬉笑打鬧,應當營造恬靜安怡的睡眠環境,保持心境平靜,心靜則神安,神安則精藏,才會有高的睡眠質量。

運動:伸展解秋乏

運動有助緩解秋乏

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經過炎炎夏日的炙烤和能量消耗,隨著處暑到來,暑熱漸退,人體的生理機能開始進入周期性休整階段,此時容易產生一種莫名的疲憊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秋乏」。秋乏是季節更替帶來的自然生理現象,因各人的身體情況不同,癥狀輕重不一,只要作出適當的活動調整,則可緩解癥狀。

處暑時期早晚天氣漸趨涼爽,此時適當進行戶外活動,如廣場舞、太極拳、八段錦、慢跑、打球等可鍛煉身體,增強心肺功能,增加肌肉力量,起到有效緩解秋乏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秋主收降,此時運動強度不宜過劇,適當鍛煉能增強機體的應激能力,保持良好的功能狀態,能有效緩解秋乏癥狀。但若運動過度,能量消耗過大,反而會增加身體耗損,加重睏倦疲勞感覺。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陳映平 通訊員 陳佳佳 宋莉萍

責編 /陳映平

歡迎轉載,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羊城晚報嶺南大醫館 的精彩文章:

低頭族容易脖子疼?8分鐘緩解脖子酸痛,在家就能做!
噴嚏頻頻、鼻炎老發作,德叔這樣治!

TAG:羊城晚報嶺南大醫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