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看似高端,怕是修了個「假禪」吧?

看似高端,怕是修了個「假禪」吧?

在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人對禪修感興趣,許多「蹭熱點」的禪修訓練、正念培訓、瑜伽修行、冥想練習、文化講座都應運而生,人們對帶有「禪」或者「正念」字眼的各種「高端」的培訓都趨之若鶩。

然而,很多人花費了許多精力、時間乃至金錢以後,卻回過神來——這真的就是「禪」嗎,我怕不是修了個「假禪」!

作者丨聖玄法師

首發丨騰訊佛學

正念

以正見為先導

很多時候,許多正念的培訓,套用一些佛教的名詞,實則講述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其實很難分辨清楚。

當身心遇到許多奇妙的境界的時候,比如說自我感覺身體的空靈、聯想到與大自然的合一,反正就是把各種對玄幻世界的想像都往上附會,對種種夢幻泡影的短暫境界牢牢抓住不放。

甚至旁邊有個人再「溫馨提示」一下:

「打開那扇門,那就是你的前世……」

「這就是前世的你和他,裡面有你想要的答案。」

……

如果一個人沒有正見,心裡還存在著神秘主義的獵奇心理,那根本就是趕著趟去上當受騙、誤入歧途。

所以,我們有必要在進行正念練習之前,樹立對禪修的「正見」,也就是說,有一個不偏邪的觀念來指導正念,才能達到一定的效果。

在各種文化傳統中,常常會說禪修、祈禱和各種修行有功德,以此來形容這種正念所達成的功效、作用。

這種功德並不是虛無縹緲的,要把禪修的功德顯現出來也不是什麼難事。最直接也最深刻的,莫過於心的鍛煉。

譬如說我們說到佛陀的功德時,會以「大悲大智大雄力」這樣的讚歎,這不是指佛陀具有創造世界、主宰命運之類的神奇能力,而是對指佛陀有著種種超人的智能,禪修的目標也就是如此,提升心的智能,即是覺悟的意義。

「禪修」不僅僅是禪定,佛法之中,特別是禪宗之「禪」,重在通過在靜定中開發智慧。所謂「五度如盲,般若如導」,覺悟的般若智慧才是禪的核心價值。

覺悟是為了什麼呢?是為了認識到一切法無我。

認識到一切法無我,就可以斷除一切憂悲苦惱。

禪修的

兩枚金針

「禪」即「禪那」的音譯,意思是為靜慮、思惟修,大致是指在安靜的狀態之下,進行思惟練習,以達到身心健康安寧,乃至是解脫煩惱的目標。

瑜伽原意指牛拉車時架在脖子上的短木,引申為「駕馭調製心意」之意,「瑜伽」與「禪那」其義多有相通,在印度皆是調節身體、涵養心性、開發智慧的方法。

而今日的瑜伽與瑜伽之古義相去甚遠,有的人跑到印度去學了瑜伽,結果自我卻定位成了佛教瑜伽行派的傳人,不可謂不滑稽。

說到禪修,《永嘉禪宗集》中有一則料簡,對禪修做了最精準的定位——

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

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

從這句話的語法中,我們也能初步了解,所謂「寂寂」,是和「亂想」相對的,寂寂的是練習心念止息種種亂想,心繫一境,而不是隨著種種客塵而動搖。這即是禪修中的「止」,即是降伏煩惱、調養澄清心識的資糧。

「惺惺」,則是和「無記」相對,就是鍛煉心念不能落入無所記錄的昏昧之中,而是能夠清楚地觀察,由此即能夠放下執著。這即是禪修中的「觀」,也就是開發智慧斷除苦惱的關鍵。

禪修並不是「高端」或者「低端」的遊戲,而是真切的生命體驗,通過「寂寂惺惺」的鍛練,我們吃飯、走路、交談、閱讀、靜坐都會有新鮮的體驗,如同戴上了顯微鏡看世界,因為心的智能提升了,做一切事情的專註力、觀察力、執行力、離執力都提升了。

那麼,用「止觀」這兩枚金針來試一試我們修的這些法門,它們真的是「禪」嗎?

禪修

不是泡澡

很多時候,進行冥想似乎會帶來一些身體的反應,比如說感覺到全身都活泛起來了,或者說感受到氣息通暢了、大腦放空了,正如有的人說「瑜伽帶給我身體上的按摩,冥想則是給大腦泡了一湯溫水澡」。

還有的冥想,設計了許多的情景,比如說要躺在沙發上、戴上耳機聽不同風格的音樂、處在一個具有神秘感的房間里,如是種種,放鬆的同時還要不斷地創造出聽覺的乃至是觸覺的效果,其實這樣也沒「修」個什麼

即使能沉浸在這樣的環境里一整天,也沒有太多的「安心」、「專註」、「定力」,因為這樣的沉浸只是依賴於創造情景、轉換情景,和打遊戲、看電視是一個道理,用新的情景刺激人的感官,讓人被動地應接不暇,反而「心隨境轉」。如果心念懈怠,甚至會越放鬆越昏沉。

——這樣的「修行」,或許也就是在忙碌的周末給身心泡了個熱水澡吧,「止」和「觀」的鍛煉十分有限。

給自己的心靈泡個澡或者放個假,心情往往會輕鬆平和許多,但禪修並不僅僅是放鬆,在安逸中止步不前,而是讓我們從平常緊張的情緒中解脫出來,在相對輕鬆又不懈怠放逸的情境下,鍛煉心的智能。

何不花上同樣的時間,既從疲勞的工作中得到放鬆,又更進一步去進行止觀的熏習呢,其實這樣比起單純地隨境而轉,更加能夠紓解身心的壓力。

禪修

不是放風箏

還有許多所謂的正念練習,在一開始的時候給人極大的安慰與鼓勵,如果要深入地對心進行鍛煉,卻失去了原有的那種安適之感,反而會造成種種障礙,要麼停滯不前,要麼焦躁不安。

比如說引導自己的呼吸,隨著音樂慢慢拉長,慢慢深入,一個勁地做深呼吸,一開始確實能夠提神醒腦,但若是違背了呼吸本身的規律,又貪圖呼吸細密的狀態,有的人就開始過度「引導」呼吸,儘力憋氣,終於憋出病來。

還有的練習本身就只是一種粗淺的心理暗示的技巧,並不具備深入學習的理論體系與操作方法,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時,既不能給予經驗性的指點,也不知道這些狀況到底是好還是壞。

如果只是短暫的放鬆,頂多是花了時間金錢,但是深入進行的話,就適得其反了。

這種練習就好似一隻風箏順著風飄向天空,其實很快風箏線就到頭了,這個時候感受到的,更多是獨自漂泊在高空的恐慌。

這樣的過度「引導」與「暗示」型的鍛煉,似乎有點急功近利地想著「修仙成功」——

首先並沒有真正的「心繫一境」,而是一開始就是對身心強加控制,這並不是「止息」攀緣之心,讓心回到當下的有效方法。

再者,過度的暗示並不是如實「觀照」,而是上了神秘感的當,對身心的正常現象非但不能冷靜對待,反而是充滿了玄幻的想像。

智慧

照破煩惱

禪修,並不是追求簡單的放鬆、心理暗示,追逐著煩惱越陷越深。特別是學佛法的人,本是追求識心達本、解脫諸漏的圓明大道,若是貪圖短暫的安逸,表面上光鮮亮麗,實際上是退步了呢!

在《楞嚴經》中,憍陳那尊者說,自己是佛陀成道以後一位聽受佛陀的教誨而悟道的比丘,正是因為悟得了「客塵」二字的意義,一切眾生不能覺悟,皆是被客塵煩惱所誤。

什麼是「客塵」呢?這是對煩惱的一種譬喻。正好像是一群旅客來到旅舍中寄宿或者用餐,只是來睡一覺或者吃一頓飯就馬上收拾好行李離開了,但是旅店的主人並不會離開。所以煩惱如同客人並不安住於此,但諸法空寂的本性就好像是主人,並沒有去來之相。

又比如說太陽升起,透過窗戶照射到了房間里,房間里的人很明顯地就能看到灰塵在陽光的照射下翻騰舞動,但是虛空並不會動搖。

諸法空寂的本性如同虛空,澄寂不動,而煩惱就像是灰塵,搖動不停。

所謂的「客塵」就是煩惱,面對各種境界而產生的貪戀、抗拒、昏昧乃至一切的心態,都如同川流不息的行人和鬧騰飛舞的灰塵,只不過是面對境界的一種反應罷了,抓也住不住、留不也不住,如果把這些當成是什麼了不得的境界,那就是被外相的境界和內心的思緒所俘虜了。

專註

清明 綿密

倘若能夠用智慧認識到這些心念的短暫、脆弱、虛妄,而能夠認識到一切法都相互依賴,並沒有獨立、恆常、自在的本質,用專註、清明的智能如此深入觀察,便能覺悟到一切法無我,漸次而面對一切苦果而心不憂、不復造作新的苦因,如此便解脫一切苦。

《金剛經》里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句話是面對種種境界最靈驗的一句心要,能夠用智慧透視一切境界如同夢境一樣脆弱、如同泡沫一樣短暫、如同影子一樣依賴其他的事物,即能超越種種對現象的困惑與迷失,而直取諸法空寂的本性,也就能照破一切的惑、業、苦,將身心從煩惱和苦痛中解脫。

但在禪修的初步,我們的情緒和思惟的習氣、慣性會讓我們一次又一次被「亂想」和「無記」拉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樣的禪修是「修了個假禪」,相反地,通過止觀的鍛煉,來超越種種思惟習氣的局限,必然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這也正需要精進的毅力和耐心。

凈慧長老以「專註、清明、綿密」六字口訣來指導禪修,即是強調「止」與「觀」的打成一片,綿綿密密地做功夫,超越種種憂悲苦惱。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務必聯繫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

觀音菩薩大慈大悲,如何祈求最為靈驗?
如何對治傲慢習氣?教你一個最有效的方式

TAG:騰訊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