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與書同在,一個文化記者的40年

與書同在,一個文化記者的40年

作家書店,一場由巴金故居張羅的小型新書座談會,來了文學圈、學術圈、媒體圈不少人。座談會的主角——人們都叫他「老樓」——在上海的很多文學活動上,總能看到老樓的身影,他當了40年記者,儘管現在已經退休,但仍然活躍在新聞現場。他是樓乘震,浙江杭州人,從小喜愛新聞寫作,1968年高中畢業進工廠做工,自學復旦大學新聞專業,後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報刊任編輯、記者。常駐上海的老樓在數十年中為上海文學界尤其是諸多文化老人留下了珍貴記錄。《鐵骨柔情》《悲欣人生》《與書同在》三本書中,記錄了他數十年的採訪積累與思考成果。

「他是巴金研究會的會員,也是巴金研究會和巴金故居的『義工』」,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巴金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周立民說,研究會和故居大大小小活動,老樓都「不請自來」,活躍在現場,細心熱情地採訪、幫忙。他對採訪者熱情周到,親和力十足,因而能與採訪對象成為很好的朋友。

既熱情又執著,是老樓的很多採訪對象對他的印象。「他是我搬家後第一個到我家裡採訪的,跟他聊天有時候是有壓力的,他會提出一些很嚴肅的問題,這是作為一個記者基本的素質。他還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不怕隱瞞自己的觀點。他不僅僅是完成採訪,完成一個任務或工作,而是自己尋找採訪對象,和採訪對象建立一種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關係。他一定要親自到場,不會接受二手、三手資料,幾十年如一日,他認為有意義、有價值的現場,就一定要到,這是很可貴的。」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陳子善說,讀樓乘震的書稿可以對他所寫的人產生進一步的了解,他寫的很多人都已經進入歷史了,如果沒有留下這些對談、對話,這些材料可能就散失了。

上海三聯書店總編輯黃韜說,樓乘震采寫的人物分布面非常廣,但大部分都集中在上海的文化人,翻看書稿就像翻開上海文化史一般,留下了珍貴的照片和資料。不僅如此,由於老樓的執著,他采寫的不單是新聞作品,還融入了自己許多情感,叢不同主題、不同角度展示一些人們或許很熟悉的作家、文化人不同側面的身影。

「從老樓的採訪文字和人物特寫上看到的不僅是文化活動的訊息,他對人物的訪談和特寫總是能夠抓住主要事件和場面,沿著人物的性格描寫而深入展開,許多內容都是他獨特的採訪而取得的,熔鑄了他的人生經驗和選擇。」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思和為《鐵骨柔情》作序提及,比如樓乘震寫上海圖書館資深館員蕭斌如,「她負責編輯的《中國近現代叢書目錄》是現代文學學科極為重要的工具書,老樓對蕭斌如的特寫就從這本《目錄》寫起,逐步鋪展開蕭老師晚年身負重任徵集名人手稿的工作,寫了巴金、茅盾、陶行知、柳亞子、愛潑斯坦……一份份名人的手稿文獻是如何通過蕭斌如善解人意的努力,獲得作家或作家家屬的信任,而為上海圖書館名人手稿館徵得珍貴的藏品」。陳思和說,他在上世紀80年代就認識蕭斌如,竟不知對他如此重要的工具書就是蕭老師所編,而對上海圖書館的名人手稿館,蕭斌如也是一個恰好的展示窗口,足以展現這項工作的不易與成果。

「首先是他辦事執著,即便現在身體不太好,並且退休了,仍然繼續扮演著記者的角色,這種執著讓他在自己喜歡的事業上有了很大的成績。其次是他有熱情,喜歡文學,喜歡與各式各樣的人物接觸,有表達的熱情加上執著投入,就有了結果。」上海作協黨組書記王偉說。

「寫作、採訪是我的一種生活方式,不是記者謀生的職業,所以停也停不下來。」樓乘震引用翻譯家草嬰曾說的一句話表明心志,「我也不是那麼年輕,可以浪費時間,我也不是已經那麼老了,可以平靜地等待死亡」,對於喜歡的事業,「一息尚存,不落征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閔行九星地區城中村改造又有新進展!九星城項目正式試樁,計劃2021年6月結構封頂
6月12日,54年前,中國第一例人造心臟瓣膜置換術成功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