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如何正視留學生的中國式焦慮

如何正視留學生的中國式焦慮

轉載自留學就這YOUNG

中國電信美洲傾力打造的北美留學生聚集地,分享血液、生活、求職、創業的趣事見聞,留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從申請季到畢業季,關心你所關心的,分享一同經歷的,留學就這YOUNG!

留學,我們都在流浪

但沒有人註定孤獨。

我們願意和你彼此守護。

留學生的壓力已經是昭然若揭的事實了。

每年都有很多令人傷心的消息,抑鬱,自殺,焦慮,悲傷的聲音層出不窮地在留學圈響起。

留學的負面影響讓人不得不開始深思,到底為什麼留學生群體會發展成現在這樣?

中國留學生壓力的根源是什麼?

課業?社交?就業?還是錢不夠花?

都不是。

更多的壓力,來源於焦慮,來源於拼盡全力都無法鶴立雞群的無力感。

大部分中國孩子,從小就被父母嚴格要求在各個方面不落於人後。他們從出生開始,就被家庭給予厚望,除了平日成績要求全班前十,還有其他大大小小的興趣班,塞滿整個寒暑假,一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

這種你追我趕誓要成為人上人的心態,從一出生就被烙在我們基因里,「爸媽這輩子就這樣了,但你不能輸,你要贏在起跑線上,別人都可以,你也肯定可以!」

於是,不輸於人

成了我們人生的一項指標

然而在美國這樣的藏龍卧虎之地,永遠有比你漂亮的,比你有錢的,比你聰明的,比你朋友多的,簡歷比你好看的,經歷比你豐富的,甚至你在中國考了滿分英語,到這裡仍然會發現比你口語文采更出色的中國人,比比皆是。以前『全面發展』的自己,顯得一無是處,輸的徹徹底底。

怎麼比都比不過,自然就開始焦慮了。

說個故事。

第一年剛來紐約沒多久,紐約廣告周就準備開幕了。如果申請當志願者,就可以不需要買門票免費入場。我申請志願者成功之後建了個微信群,並在朋友圈呼喚同樣申請志願者成功的同學加群。

這時有個女生跑來問我,她也想加群,讓我拉一下

我說好啊,你申請成功了么?

她並不知道要申請。

我說可以等你申請成功了我再拉你進去。

她問我在哪兒申請,我發了個鏈接給她。

她接著問我,所以這個是申請什麼東西?

我有點惱,你都不知道是什麼就嚷著要入群要申請?

她表示非常慚愧,剛來紐約,什麼都不知道,看到別人都有自己的活動到處參加,所以也希望自己可以有事可做。

這不是個例,是大多數美國留學生的現狀。彷徨,迷茫,在手足無措間,只能選擇盲目地隨波逐流,因為至少隨波逐流才不會感覺被這座城市,或被這城市裡僅有的熟悉的群體所拋棄。

這種性格,背景以及家境造成的難以彌補的巨大落差讓他們難以接受卻又不得不承認。

而為了不讓父母擔心,他們只能默默將這樣的情緒隱藏起來。

這是中國教育的失敗,學生們只是這失敗中的受害者。

這種自小就被灌輸的所謂『不服輸』的心態,導致了中國的孩子們永遠在追逐,又永遠都趕不上。

二個原因是橫向的。

美國是一個極端多元化國家。

這不僅僅是指單一社會中年齡,職業和階層的多元化,比如中國。而是一個本身就包含了多重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城市。

白人,黑人,拉美,亞裔,他們各自形成不同的文化圈,每個文化圈對另一個文化圈的態度又截然不同,每一個文化圈內部又割裂成更細的圈子。

什麼是所謂的跨文化溝通?怎麼溝通?如何融入?怎麼自處?

說個故事。

我曾經親眼見證一個壯實的一米八幾的北方小夥子,被這座城市活生生逼回中國。

在他看來,這座城市充滿了惡意,地鐵里有個酩酊大醉的流浪漢站在他面前對著他罵,讓中國人滾回老家,不要搶他們的工作。回到宿舍,舍友玩遊戲,開party,鬧至深夜,他本來就有點神經衰弱,如今更加徹夜難眠。

除了這些,

你還會碰到地鐵門口衝上來問你要錢的人

路上凶神惡煞訛你錢的人

因為誤會而強詞奪理的人

還有那些對你吹口哨,甚至尾隨你的人

跨文化的社會生活最恐怖的地方,不在於在學校和不同國籍的同學互相交換土特產或是一起做project。

而是走出象牙塔後,有千萬種惡意對你虎視眈眈,每一份惡意都實實在在地希望從你身上掠奪走任何你保護不了的東西,比如錢,比如身體,比如尊嚴。

為什麼會這樣?

問題出在哪裡?

問題出在,他們被直接從不諳世事的象牙塔里扔到了水深火熱的現實社會,快狠准。

以前他們面對的,是一成不變的試卷和教科書,如今站在他們面前的,是瞬息萬變車水馬龍的,世界上最多元的社會。

沒有機會面對自己,沒有時間探索自我,在別的國家的孩子幾近完成自我人格建設的時刻,中國孩子的人格還沒起步,有的甚至已經奄奄一息。

這導致了什麼問題?

導致了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們無法分清自我和社會的邊界在哪裡,導致他們不明白什麼時候該自我,什麼時候又該融入群體。中國的媒體和環境只能提供他們二者擇其一的極端建議,要麼搖身一變成商務精英,到處建立人際關係社交網路,要麼逃離北上廣,轉身向大海走去。

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

去哪兒找商務活動參加?

跟誰能建立上什麼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轉身向大海走去吃什麼穿什麼經濟來源是什麼?

這才是他們想知道的

卻沒有人真的回答過這些問題

中華民族本來又是一個非常含蓄內斂的民族,我認識的很大一部分孩子們,根本就不喜歡社交,不喜歡出門,可是面對peer pressure,他們要麼只能硬著頭皮參加自己根本不感興趣,甚至有點抵觸的活動,要麼就得心懷深深的愧疚和懊惱縮在房間里用看劇玩遊戲來增加自己的安全感和滿足感。

文化層面上講,內斂的中國人性格總在這種熱情奔放的西方文化里顯得格格不入;

個人層面上講,尚處於剛剛開始融入社會的階段,極易受外界影響而產生否認個人需求或喜好的心理自殘行為,甚至會因為自己至少還會愧疚,繼而對自己在社交活動上的不作為感到一點釋懷——我至少還努力想說服自己去,別人甚至連嘗試都不敢。

個人訴求和社會的極端多元化無法融合,以及在嚴重缺乏自我認同便開始應對陌生社會的情況,很大程度上也成為了中國學生在美國變得異常焦慮和不安的重要因素。

每當學弟學妹談起對社交不感興趣的時候,我都會建議他們,不想去就不去了,反正認識了人加了微信也幾百年不說一句話。

不參加社交活動不是一種罪惡,正如你不喜歡吃肥肉也不是一件壞事一樣,你只是不喜歡。

而作為一個人,你總有喜歡的東西,你總有讓你想要主動擁抱而不是迎難而上的事物。

希望你可以在美國把時間浪費在開心的事情上,好好探索自我,好好了解自己,好好獎勵自己。

正因為你夠普通才有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成為一個站在低處渴望極力融入的人,更沒必要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死亡詩社》基丁老師說過:「Carpe Diem"——活在當下,活在此刻,成為你最想成為的人,你會發現,整個世界都會主動擁抱你,因為那樣的你才是閃閃發光的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藤博士留學 的精彩文章:

2020Fall網申在即,這些大學不接受託福拼分
耶魯教授:童年被透支的孩子,很難形成健全人格

TAG:藤博士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