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靖康之變中血戰而死的宋朝大將,為什麼至今仍被世人恥笑

靖康之變中血戰而死的宋朝大將,為什麼至今仍被世人恥笑

北宋末年,宋徽宗在位期間,宋朝北疆局勢悄然間發生了重大變化。北宋的百年宿敵遼國,此時國力衰朽,漸漸進入下行階段。而遼國北方的金國,卻生氣勃勃日漸強大,與遼國屢屢發生激烈軍事衝突。天下大勢的突變,引起了一個有心人的注意。

這個人名叫馬植,祖籍幽州,擔任過遼國的光祿卿,因為犯錯被撤職查辦。馬植因此對遼國懷恨在心,伺機報復。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北宋使臣童貫出使遼國,馬植千方百計求見童貫,向他提出了一個足以改變北宋與遼國命運的建議:聯金滅遼。

馬植認為,遼國此時正好處在金國與北宋夾縫中,腹背受敵。北宋方面應該抓住時機,與金國聯合作戰,則一定可以輕鬆滅掉遼國,除掉這個百年大患。馬植的建議得到北宋高度重視,宋金雙方迅速訂立「海上之盟」,聯手向遼國開戰,並最終成功滅掉遼國。

然而,讓宋徽宗沒想到的是,前門驅虎後門進狼,聯金滅遼之策,原來是一個毫無遠見的昏招。當時天下大勢兩弱一強,實力最強的金國虎視眈眈覬覦中原。宋遼兩國如果聯手,才能勉強抵抗住金國進攻,是北宋唯一的自保良策。但宋徽宗卻稀里糊塗聯金滅遼,等於自毀屏藩,為金國掃清南下通道。遼國滅亡後不久,亡國之禍果真降臨到北宋頭上,最終導致靖康之變的浩劫。

靖康元年正月,金國大軍兵分兩路,以雷霆萬鈞洶湧南下,席捲中原,東路軍由河北南下直撲北宋都城汴梁,西路軍則攻入北宋邊防重地山西。宋徽宗備戰不足,各地宋軍望風瓦解,潰不成軍,眼看北宋大勢已去。

就在這時,金國西路軍主帥完顏宗翰卻遇到了一件大麻煩。金國大軍挺進到太原城下,結結實實遇上了一塊啃不動的硬骨頭。城中守將王稟,是個心如鐵石的血性男子。面對金國人的瘋狂進攻,王稟沒有絲毫畏懼,反而激發出滿腔愛國之心,帶領城中僅有的三千守軍,在糧草輜重匱乏、外部缺乏友軍救援的極度困難局面下,與金兵展開了殊死搏殺。

王稟原先在北宋最精銳的勝捷軍中擔任軍官,參加過抵抗西夏、平定方臘之戰等重大戰役,有著豐富的軍事指揮經驗。他日夜矗立城頭,親冒矢石在第一線鏖戰,太原軍民在他鼓勵之下,眾志成城,以非凡的勇氣和決心,誓與太原共存亡,使得太原成為金兵難以逾越的金城湯池。

艱苦卓絕的太原圍城戰,進行了九個月之久。直到城中的存糧全部耗盡,連戰馬都被吃光,城中將士也以傷亡殆盡,金軍在付出重大傷亡後總算攻克太原。直到此時王稟依然不屈不撓,他手持長槍,與沖入城中的金兵展開激烈巷戰,最終身負重傷,背負宋太祖趙匡胤的畫像血戰而死,用生命踐行了自己保家衛國的誓言,無愧於一代忠臣義士之稱號。

遺憾的是,時至今日,王稟這樣一個捨死忘生保衛國家的英雄,卻仍遭到很多人誤解,被世人恥笑數百年。原因也不難理解。元末明初的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中,嚴重歪曲了王稟的形象。在書中,施耐庵不知出於何種原因,把王稟塑造成一個心胸狹隘、貪鄙無能之輩。

在《水滸傳》中,平定方臘起義之戰時,梁山好漢們捨死忘生打頭陣,立下汗馬功勞,卻遭到王稟的仇視與嫉妒,他作戰時不敢上陣,戰後卻跳出來搶功勞,當眾呵斥梁山好漢們「你這廝莫非要學方臘,做這等樣子」,誣賴好漢們有造反之心,氣的阮小七差點拿槍捅了他。然後又屢屢在童貫面前誣告梁山好漢「曾穿著方臘的赭黃袍,龍衣玉帶,雖是一時戲耍,終久懷心造意」,完全是一個奸臣嘴臉。

《水滸傳》雖是小說,但其在民間影響力之大,遠遠超過《宋史》等正史,結果英雄王稟的形象被徹底抹黑,遭到嚴重醜化,成為後人眼中的小丑,至今被世人恥笑數百年。真相不應被埋沒,應該還英雄王稟一個清白,他應該得到人們的尊敬而不是鄙棄。

參考資料:《宋史》《北宋抗金名將王稟事迹述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歷史小火鍋 的精彩文章:

曹操洗劫一座西漢墓,只留下一件文物沒帶走,如今成國寶聞名世界
劉伯溫死前對朱元璋說了什麼?導致朱元璋怒殺3萬人

TAG:新歷史小火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