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你根本不愛我,不然你就該懂我」:情侶扎心對話曝光,真相居然是這個

「你根本不愛我,不然你就該懂我」:情侶扎心對話曝光,真相居然是這個

向下滑動

聽說長得好看的都關注我了~

作者:時差少女

來源:心理0時差(ID:PsyTime)

1

今天的文章,我們先從一段對話開始。

女孩:「我給你打了 N 個電話,你怎麼都不接啊!「(聲音略帶憂傷的埋怨)

男孩:「這不是在趕來的路上嘛,沒看手機。寶貝打給我什麼事啊?「(寵溺的語氣)

女孩:「你最近一點都不關心我,我這幾天忙死了,心情超差,你竟然都無動於衷,你怎麼可以這樣?」

男孩:「對不起,我最近也比較忙,但是……」

女孩:「不用解釋了,你根本就不在乎我。」

……

再聊下去,就是女孩奪門而去,不歡而散,飯也不吃了。

這是我周末吃飯時,隔壁桌一對情侶傳來的對話。

談過戀愛的人,對這樣的場景應該都不陌生,問了一圈身邊的女孩子,發現大家都曾經對男友或多或少耍過這一類的 「流氓」。

學了心理學,我才明白這一招叫 「愧疚誘導」。

它的具體操作方式如下:

在衝突中,A 會強調自己受的傷和委屈,以此誘發 B 感到 「內疚」;B 一旦內疚,便會做出一系列的道歉、安慰、關心、彌補行動。

這種內疚感越強,彌補行動越到位,A 越會感覺到被在乎,越有安全感;

如果 B 沒有任何內疚感,也不做出補救行為,甚至還狡辯,那 A 肯定會下這樣一個結論:

你根本就不在乎我!

你一點兒也不愛我!

然後問題就升級了。

2

無理取鬧的背後,是深深的不安全感

「愧疚誘導」 的使用,往往跟一個人的依戀模式有關。而成年期的依戀模式,往往與童年的經歷分不開。

先來說說什麼是依戀模式。

它最早是在嬰兒身上發現的,心理學家先讓媽媽們帶著孩子在實驗室中玩玩具,中途媽媽會突然離開,由此觀察孩子們的不同反應:

依戀安全的孩子,媽媽突然離開時會傷心,但是當媽媽回來後,他們會立刻找媽媽抱抱,很快平靜下來並繼續玩。

依戀迴避的孩子變現得很高冷,媽媽離開或回來他們都沒有什麼反應,陌生人和媽媽的陪伴對他們來說似乎一樣。

依戀焦慮的孩子,媽媽一走就悲傷到不能自已;媽媽回來後,他們既很想被安慰,又表現出氣憤和拒絕,之後也不想玩了,只想黏在媽媽身邊。

依戀焦慮的孩子在媽媽離開之後崩潰大哭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除了遺傳因素之外,日常的親子互動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如果孩子小時候,爸媽總是沒空理他,每次的情感需要總得不到滿足,或者父母總是在自己不留神的時候就離開家,一去就是一年半載,孩子就容易形成依戀焦慮,總害怕自己被拋棄。

除了原生家庭,其他的早期人際關係,甚至初戀等經歷,也會引發這種不安全感。

這時候,人們會形成自己的策略,來獲取依戀對象的關注。比如我閨蜜就曾經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小時候,爸爸總是很忙,沒什麼時間關心她。但是當她表現得很無助,很需要父親幫忙時,便會得到父親的關注。

而另一位朋友則是另一種情況,他發現自己大發脾氣,甚至不吃飯的時候,家人會很關注自己;

久而久之,他們也就習得了這些技能:

通過過度激活自己的情緒,來獲得他人的情感關注, 這種習慣也會延續在她的戀愛關係中,以此獲得另一半的關注和愛。

之後心理學家們發現,成年人談戀愛的時候,也有類似於嬰兒的依戀模式。

比如我們開頭提到的那段對話,其中女孩子的表現就是典型的焦慮型依戀。他們會表現得 「很粘人」,內心沒有安全感,擔心被戀人拋棄。

一旦他們感覺不到被愛和關注,情緒就很容易崩潰,崩潰的形式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表現得很無助弱小(比如委屈地掉眼淚,說自己多麼難過),讓對方覺得很愧疚,從而得到滿滿的關心和體貼;

另一種是大發脾氣,把對方痛罵一頓,甩門而去或者乾脆提分手(當然這是比較極端的情況),等著對方來負荊請罪;

沒錯,這些反應就是前文提到的 「愧疚誘導」,它們是依戀焦慮者常用的一種應對策略。

表面上看上去是對另一半的責備,實際上內心都是一種極度的不安全感:怕自己不夠好,怕對方不夠愛自己。

從研究數據上來看,依戀焦慮者中女性比例遠大於男性,也因為這個原因,我們似乎感覺日常情侶之間, 似乎女孩子更容易使用愧疚誘導,更容易發出這樣的靈魂拷問:

「你愛我嗎?如果你愛我,你怎麼會這樣對我…… 」

(注意:這些研究結果只是基於數據而言,並不是說使用愧疚誘導的人就一定是依戀焦慮,也並不是只有女孩子會使用這種策略,大家別亂貼標籤哦。)

有朋友可能會問:有時候確實是對方做錯了啊,難道讓人道歉就是愧疚誘導嗎?

當然不是。

要知道,依戀焦慮者 「引發對方愧疚」 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僅僅是為了得到情感上的滿足。因為總覺得得不到足夠的愛和安全感,所以希望看到對方在乎自己的樣子,才能放心。

此時,人的應對能力通常是很缺乏的,只是渴望被愛的感覺。

3

兩敗俱傷的愛情,有什麼解藥嗎?

我曾經的室友,是一個典型的依戀焦慮者,她的上一段戀愛,便是以 「假分手」 結束的。

她一跟對方吵架,就容易提分手。但她僅僅是為了嚇對方,內心想你要是道歉足夠誠懇,我就原諒你。

結果假戲真做,有一天對方真的就不再找她了。

因為對於一個長期 「被愧疚」 的人來說,會在感情中消耗很大的能量。

心理學的研究發現,愧疚誘導確實能夠幫助人在短期內感覺到很幸福,幫助他們建立安全感,但是長期以往,那些經常被誘導的人,感情滿意度會日漸下降,到後來覺得 「累覺不愛」。

到頭來,兩敗俱傷。

那麼,該怎麼解決呢?

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意識到依戀模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很多人會給自己貼上標籤,覺得自己是一個依戀焦慮的人,沒救了。

No,心理學的研究告訴你,依戀模式是可以改變的。每一段新的關係,每一個新的行動,都可以慢慢調整你的內心,產生新的體會。

改變需要找到根本問題:

依戀焦慮者想要的雖然是關心和愛,但是Ta們最缺的是「自我安全感」,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因此怕對方會離開自己。

因此,如果想要緩解依戀焦慮,減少愧疚誘導,除了從外界尋找愛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內心尋找自信。

怎麼做呢?我們給大家以下建議:

1. 試著問問自己,當你在想「他到底還愛不愛我」的時候,你到底在怕什麼?

是對方真的不夠愛你,還是你對自己不夠有信心?

其實你身邊有很多愛你的人,Ta 也常常給你很多關心,但是安全感的缺乏,常常讓你感覺不到這些愛。

所以只有你自己能給自己安全感時,你才能夠感受到對方的愛。

明白了癥結所在,是改變的第一步。

2. 鍛煉自己獨處的能力

偶爾給彼此單獨的空間,嘗試自己一個人去逛逛街、泡書店、甚至旅行,期間不要聯繫對方。

如果你每天都必須聯繫對方,才能睡著,那麼你就學習減少頻率,從每天 3 通電話減少到 1 通電話,從每個月一次獨處減少到每兩周一次……

慢慢地在獨處中享受自己的樂趣。

在這種單獨的空間里,學會消化自己的情緒,你會發現,很多情緒你自己其實可以解決。

你不需要依賴對方的「道歉」來安撫自己的情緒,Ta 不是解決情緒的唯一途徑,你自己才是。

3. 學會自己做決定,培養掌控感

掌控感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很多時候不安全感來自於自己沒有掌控感,總是害怕失去很多東西。

掌控感不一定要在愛情中培養,你可以從一些小事做起,你不能決定對方永遠愛你,但是你可以決定自己每周末幹什麼、可以決定自己喜歡穿什麼衣服、可以去做讓自己開心的事……小目標才能做大事情。

最難的,是掌控自己的情緒。

每次感覺到對方不夠在乎你,想要發飆的時候,先試著冷靜不說,之後再說出來。

從一些小事上培養自己的掌控感,慢慢地把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

4

如果你是「被迫道歉」的一方,你能做什麼?

在感情初期,你可能會一味去保護對方,一次次被誘發愧疚,讓你都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我真的做得不夠好?是不是我真的不夠愛 Ta?

但你需要分辨,有些時候是自己做得不夠好,有些時候是對方對愛的需求太多了,並不是你做得不好。

解決的根本,不是在Ta情緒爆發時一味道歉、遷就,而是在日常中幫 Ta 建立自信和安全感。

這裡我給 2 點建議:

1. 多肯定 Ta 各方面的能力

讓 Ta 感覺自己是一個很被欣賞的人,並且意識到「我本來就值得被愛」。

2. 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覺得並沒有做錯,而被迫道歉時,你需要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讓情緒累積以致有一天崩潰。

剛開始表達感受時,可能會遭到對方的拒絕,或者給對方很大壓力,但是從長期來看,這可以幫助 Ta 思考自己的行為模式,並有機會改變。

寫在最後

最好的愛情,是在一起時很幸福,獨處時也很享受;被你愛的時候很甜蜜,被自己愛的時候更幸福。

總有一天,當你問「你愛我嗎」的時候,內心並不是恐懼,而是甜蜜,因為你知道對方一定會回答:「是的,我很愛你。」

要相信,所有美好的東西,你都值得擁有。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天一堂婚姻課 的精彩文章:

賭王四太女兒嫁妝14億:女人有錢,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10個優秀女性的婚姻觀:無論和誰結婚,請記住這個忠告

TAG:每天一堂婚姻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