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古代當官,不但要起得早、腸胃好,還得有副好膝蓋

在古代當官,不但要起得早、腸胃好,還得有副好膝蓋

在古代當官可不是個簡單的事兒。有人可能會提出疑問,當官多好啊,有權有錢,坐擁三妻四妾,出門前呼後擁,威風無比。

那您是光看賊吃肉,沒看賊挨揍,就單說上朝這個事兒,古代的官員們就不容易,咱們現代人還不見得能夠堅持下來。不信?我來給您介紹一下。

上朝按照咱們現代的詞語解釋就是公司規模最大的會議,皇帝把文武百官們全都召集在一起後公布重大信息,官員們向皇帝彙報工作並請皇帝聖裁等等。

官員們上朝的流程如下:上朝時間一般都比較早,大概是卯時(也就是現在的5-7點),那可能有老兄開始訴苦了,這麼早我起不來啊。

您不會以為是早上5點起床吧?美的您,卯時是正式上朝的時間,5點起來肯定是遲到了,所以為了不耽誤時間大臣們凌晨三點(而且根據官員們住的遠近來決定,住得遠可能凌晨一點就要準備了)就得起床。

起床後大臣們整理儀容順便吃個早點,接著或騎馬或坐轎趕往皇宮(要是趕上雨雪秋冬時節頂著寒風過來也是受罪),到了皇宮後時辰到了城門開放,文武官員們按照文左武右、官職高低魚貫進入皇城。

進入大殿之後大臣向皇帝行禮,隨後向皇帝彙報工作,朝會的時間一般保持兩個小時左右,朝會結束後大家各自回辦公室辦公。

有人說如果哪天我要是睡晚了沒趕上或遲到了該怎麼辦?咱們現代社會要是遲到了公司領導頂多批評你一番,再不濟就扣你工資或績效,不過古代大臣們面對的可是執掌生殺大權的皇帝!在古代早朝可是制度,如果是遲到、不來或早退一經發現按大不敬論處!而且官員們講究「清、慎、勤」,早朝不來那是明顯的懶散行為,朝廷懲治起來極為嚴苛。

您就比如說玄宗時期「文武官朝參,無故不到者,奪一季祿」(《唐會要》卷二四)。而到了肅宗時變成了,「朝參官無故不到,奪一月俸」。公司罰您頂多罰個一兩百塊錢吧,朝廷下手可重的多,人家直接扣你三月工資,就問您肉疼不肉疼!唐律還規定:「曠工滿35天判處有期徒刑1年。」曠工曠的多還得去坐牢。而到了明代處罰就更嚴重了,缺勤1天除了要扣錢之外還要打20小板,每再滿3天加一等,滿20天處杖打100大板,您要是遲到次數多了估計屁股也就給打爛了.....

所以說在古代當官,第一點就是不能賴床。

除了起得早,您耐性還得足,也就是能忍。畢竟早上兩三點就起床,一直要到八九點朝會才結束,這樣五六個小時不管是渴是餓都得忍著。您要趕上個拉稀跑肚,哎,啥辦法也沒有,忍著吧!您要是打個噴嚏或者心不在焉那可就糟了,邊上可有巡查御史看著哪,要是給逮住了可得扣上「失儀」的帽子,那就等著被扣工資吧!

除了能忍,您還要得能跪。

有人說這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和朝見皇帝有關,隨著歷史的演變大臣們覲見皇帝的姿勢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由最初的坐著變成了跪著,如果您要沒副好身子骨和鐵膝蓋可不行。

如果您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當官,那時候還比較淳樸君臣的關係也隨意,所以在上朝商量事情時大家都是席地而坐(由於當時沒有凳子沙發),比較正式的坐姿就是「跽坐」,也就是膝蓋彎曲著地,屁股坐在腳後跟上,西安就曾經出土的秦代「跽坐俑」。

臣子面見君王時也行跪拜禮,不過這一時期的跪拜並不像咱們後來附加的貴賤尊卑,只是表示對對方的尊敬。而且臣子跪拜君王,君王也必須跪拜禮答謝。臣拜君,君也拜臣。就比如說《范雎說秦王》這篇文章中就說道,「秦王跪曰:『先生是何言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也就是說跪拜是相互的,這是雙方互相表達尊敬的一種方式。在春秋時期上朝的打開方式是:大臣們跪拜君主,君主還禮後大家席地跽坐。

到了漢朝時期叔孫通重新制訂禮節融入了君尊臣卑這種概念,官員們「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所以這一時期的跪拜也是自然而然的,但臣子跪拜君主後君主可以不需要回拜。

咱們席地而坐的習慣隨著隋唐時期椅子傳入中國後發生了改變,大夥不再跽坐改為坐椅子,所以這一時期上朝,君主坐上邊,大臣們集體坐下面(這個場景就頗有些現代開會的意味了,而且唐朝的大臣們上朝最爽,畢竟坐兩個小時還是比較舒服的)。宋太祖趙匡胤對此很有些意見,在他看來臣子和皇帝同時對坐太不尊重皇帝了,所以他借口奏章看不清,要宰相王溥和范質呈上來,再命令侍衛偷偷地撤了他們的凳子,這倆人回來以後發現沒凳子了自然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所以宋代的官員們上朝就沒有凳子坐,朝拜了天子後大家一起站著彙報工作。

那麼宋代官員們上朝朝見天子主要用什麼禮節呢?《宋史·禮志》記載,將「朝堂行私禮,跪拜;待漏行立失序;談笑喧嘩;入正衙門執笏不端;行立遲緩;至班列行立不正;趨拜失儀;言語微喧;穿班仗;出閣門不即就班;無故離位;廊下食;行坐失儀;入朝及退朝不從正衙門出入;非公事入中書」等十五項行為列為失儀。

不得不說跪拜其實在古代並不流行,宋代朝廷明令指出在朝堂上下跪被定義為失儀,所以宋朝大臣上朝一般是長揖到地,顯示尊重即可(與中原地區相反,金、元等少數民族則強調跪拜,所以當文天祥被押送到北京時面見丞相伯顏,也是只長揖而不跪拜,翻譯命令他下跪,文天祥說:「南之揖,即北之跪,吾南人,行南禮畢,可贅跪乎?」可見當時官員們面見皇上等都是長揖)。

官員們下跪從元代開始正式施行,朝廷強調上朝時官員要下跪奏事。《元朝名臣事略》:「……入見,皆跪奏事。」元人《牧庵集》:「方奏,太史臣皆列跪。」元代統治者試圖建立起征服者的威望,並打造天子至高無上的權威。所以要求大臣們官員們上朝時要先向皇帝下跪再行奏事,下跪開始被賦予了服從、屈辱的意味。

朱元璋驅除韃虜創建了明王朝,但跪拜的模式同樣被明太祖所接受(朱元璋同樣很喜歡貶低羞辱文官,所以這種下跪的模式被繼承),所以在上朝時官員們還得接著跪,《大明會典》,洪武三年(1370)定奏事儀節,「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也就是說明代大臣們向參加早朝向皇帝行跪禮,向皇帝奏事彙報工作也得接著跪,只有皇上吩咐你起來了才能起來,如果是發布聖諭,也都要跪著。朱元璋為了強調理解尊卑甚至規定下級向上司稟事也必須下跪:「凡司屬官品級亞於上司官者,稟事則跪。凡近侍官員難拘品級,行跪拜禮。」所以在明朝時期跪拜已經發展成常態,不管是任何場合見到皇帝要跪,下官見到上官要跪,官員見著藩王要跪,百姓看見官員也要跪。

而跪拜制度到了清朝則被徹底的發揚光大並登峰造極,清代以前只能算是跪的多(尤其是老百姓,只要是看見了官都得跪),而清朝不但跪的多,而且還跪的久......而且因為下跪還搞出了命案。

咱就舉個例子,雍正皇帝設立了軍機處,軍機大臣都得跪著接受皇帝指示,比如說吧,今天皇帝召見你六個小時,您就得在地上跪六個小時.....連帶著參加早朝的大臣們也倒了血霉,從七點開始下跪,一直要跪到早朝結束後才能起來(大家想想在青磚上跪兩三個小時,這時間一長膝蓋都得廢啊!)由於跪的時間太長,直接就有大臣給生生跪死了。劉墉爸爸劉統勛史書上記載說是死在上朝的路上,其實還有一種說法是劉統勛年紀太大,跪的太久,一口氣沒上來人就沒了,乾隆還假惺惺的難過一番慨嘆失去股肱之臣。

即使是有人因此而死也得接著跪,這還一視同仁,甭管您是軍機大臣還是鐵帽子親王,該跪多久還得跪多久。對於老臣們也許皇帝會體恤一番給你個墊子讓你跪著,其他人就踏踏實實的跪著吧!所以對於清代的官員們來說,不但得研究學問能做事,重要的是沒事在家還得練跪功打造一雙鐵膝蓋才行,這時候就別想什麼男兒膝下有黃金了,這升官發財可都從這上頭來!

李鴻章老哥對此就頗有心得,即使他已是朝廷重臣、直隸總督,照樣每日勤練不綴——「光緒某年,李文忠公鴻章以孝欽後萬壽在邇,乃在直督署中日行拜跪三次,以肄習之。」連李大人都辛勤的學習下跪,你們這些想當官的又有什麼理由不多跪幾次呢?大學士曹振鏞更是深得為官精髓,他「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有人羨慕不已向他討教為官的秘訣,曹振鏞告訴他:「無他,但多磕頭,少說話耳。」就是說你呀別想著賣弄,就安心的磕頭當奴才就成!

但有人說我這膝蓋跪不了這麼久咋辦?也好辦,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你不是跪久了膝蓋疼么?裝東西!聰明的大臣們就發明了「膝里厚棉」的高招:「大臣召見,跪久則膝痛,膝間必以厚棉裹之。」在《還珠格格》里小燕子就因為頻繁下跪苦不堪言,所以發明了「跪的容易」,其實這在歷史上也有跡可循,不是空穴來風。

可見在清朝,做官最要緊的不是你的才華,而看重你的忠心,這忠心要怎麼體現?下跪磕頭,你跪的越久,磕頭磕的越凶就說明你越聽話。

由此可見想當官除了有一副好腸胃,更得有一副鐵膝蓋。不過話說回來,封建統治者們試圖通過下跪磕頭等來磨平讀書人的稜角,消磨他們的志氣,得到的無非就是一些諂媚的奴才而已,真的會對國家有用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拾遺 的精彩文章:

他是古代朝鮮最偉大的君主,至今韓國人對他都使用尊稱
哪吒的形象怎麼來的,除了原籍印度外還參考了紅孩兒的造型

TAG:國史拾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