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印記 新中國研製燃機的歲月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印記 新中國研製燃機的歲月

1975年的秋天,在新中國的燃氣輪機產業發展史上,有一件重要的里程碑事件——由中國航發南方(原中國南方航空動力機械公司)生產的第一台航改燃氣輪機——WJ6G1完成設計,安裝、起動運轉和併網發電一次成功,投入使用。WJ6G1燃氣輪機由渦槳6發動機改型而成,同年投入小批生產,陸續提供石油工業使用。

進入上世紀70年代,由渦軸5、渦槳5、渦槳6發動機改型的燃氣輪機陸續研製生產,先後安裝在全國各地的油田投入使用。

初研「地動」

1979年,在中國航發東安(原哈爾濱東安發動機有限公司),新型燃機的研製工作正在起步。

一個平常的午後,東安基建部的丁兆驥正專註地研究著新設備,突然得知自己崗位調動的消息。

「老丁,單位決定要把你調進『地動』設計所。」

「『地動』是什麼?是要挖地下的防空洞嗎?」

後來,丁兆驥才知道,「地動」可不是「地洞」,而是地面動力裝置,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航改燃機,為開發、節約能源和發展交通服務。在研究所里,經改型後的渦槳5發動機成為地面燃氣輪機發電機組,為新疆獨山子煉油廠提供電力。

幾年後,由東安研製的第二代產品——1250千瓦輕型燃氣輪機移動電站研製成功,即將被運往大慶油田。在大慶試驗的日子裡,丁兆驥和同事們「苦中作樂」。當時,丁兆驥和同事們就住在臨時搭建的板房裡,冬天靠砍柴燒爐火取暖,夏天要提防野外的蚊蟲叮咬……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研製人員硬是咬著牙堅持了下來。在大家的努力下,1250千瓦集裝箱式移動電站在大慶成功投入運行。

建立產業

南方公司不僅研製生產出了我國第一型航改燃機,更是第一個將輕型燃氣輪機成套設備推向市場、形成產業的企業。系列化的WJ6G燃機已經生產了近200台,成為歷史上產量最大的一型國產燃氣輪機。

1987年,在山東東營海灣的一塊荒地上,南方公司在這裡建設輕型燃機的電站和泵站基地。剛退休不久的老廠長劉立賢又擔起重任,當上基地建設的現場總指揮,帶領大家干起了事業。

建設初期,困難重重。基地四周都是坑坑窪窪的沙子和海水,施工設備和材料只能靠人力運輸到工地。「有一次我到海上巡查,突然一陣海風吹來,差一點就把我吹到海里了。」當時苛刻的工作條件,工作人員曾寶森猶記在心。

然而就在這樣的環境中,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輕型燃機的電站和泵站建造完成,成功投入使用。

為了解決水泵結冰的難題,公司級勞動模範、共產黨員王孟稀組織大家開展攻關,成功解決問題。指揮部的總工程師問:「你們的訣竅是什麼?」大家回答說:「訣竅就是打造一流產品的決心。」

1991年,燃氣輪機電站成功通過鑒定驗收。隨後,輕型燃氣輪機電站迅速推向全國,開啟燃氣輪機成套產業蓬勃發展的時代。

集智創新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國家大型能源建設項目相繼啟動,燃氣輪機事業發展步入新時代,燃氣輪機的創新研製向技術制高點發起進攻。

在中國航發黎明(原瀋陽黎明航空發動機有限公司),一條獨具特色的燃機系列化發展之路鋪陳開來——

由渦噴6發動機改型的WP6G燃機熱電聯供機組在大慶油田投入運行,成為航改燃機商品化的首次嘗試;

在新一代航改燃機QD128型燃氣輪機發電機組的研製中,黎明與中國航發動力所(原瀋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組建聯合研發團隊,集智聚力為項目提供全面技術保障。在第三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完成原理樣機研製的QD128燃機震撼亮相,贏得廣泛關注。

不同於輕型燃機,重型燃機的發展之路卻歷經坎坷。

儘管外形龐大,R0110 燃機的結構卻更複雜,對加工精度和材料的要求也很高。黎明充分借鑒前期廠所聯合研製經驗,創新制定「產學研用」的研製思路——對內依託航空發動機和輕型燃機研發體系,對外聯合國內科研院所,共同開展重燃研製工作。

2019年7月19日,在國家能源局公示的第一批燃氣輪機創新發展示範項目中, QD70系列燃機、QD185燃機、QD280燃機和R0110燃機等「三輕一重」五個燃機項目全部入選第一批示範項目。

如今,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推動下,中國航發逐步構建起從型號研製、工程服務、市場開拓到投融資項目的完整燃機產業鏈,在船舶、石化、能源、通訊、電力、交通等行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燃氣輪機事業創新發展方興未艾。(陳小靜、曾寶森、孫兆壯/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航空 的精彩文章:

2019年巴黎航展NH90直升機將備受關注
首都航空暑運執行航班17100餘次

TAG:看航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