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魯肅:提出了東吳版《隆中對》,促成了孫劉聯盟的建立

魯肅:提出了東吳版《隆中對》,促成了孫劉聯盟的建立

魯肅劇照

呂蒙死後,陸遜代呂蒙領兵。孫權與陸遜論周瑜、魯肅及蒙曰:

「……周公不求備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貴其長,常以比方鄧禹也。又子明……圖取關羽,勝於子敬。子敬答孤書雲:帝王之起,皆有驅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內不能辦,外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責也。然其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部界無廢負,路無拾遺,其法亦美也。」

上引孫權所論,是其對魯肅的蓋棺定論。《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頗同意此說,並認為「孫權之論,優劣允當」。對魯肅的上述評價究竟是否允當?我們以為尚需探討,以期能對這位傑出的歷史人物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一、 東吳版《隆中對》

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縣)人,出身於地主家庭,自幼喪父,與祖母及母親居家。值東漢末年,天下紛亂,青年魯肅「不治家事,大散財貨,以賑窮弊結士為務,甚得鄉邑歡心。」建安三年周瑜為居巢,率部下數百人來到東城拜訪魯肅,並求資糧。」魯肅當即指著家中尚存的兩個各裝三千斛米的之一贈與之。這一慷慨舉動令周瑜對其為人處事益發感到驚奇,遂相與定交,結為知己。從此,魯肅便通過與周瑜的親密關係很快就登上了漢末政治鬥爭的舞台,表現出他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建安五年孫策死,弟孫權統事。周瑜因赴策喪留吳,其時魯肅亦至吳,瑜對肅稱孫權可輔,勸其留下服事孫權以求攀龍附鳳,魯肅應允。周瑜又極力向孫權舉薦魯肅,稱其「才宜佐時,當廣求其比,以成功業,不可令去也。」周瑜的勸留和舉薦獲得成功,魯肅正式投靠孫權,被引為「賓客」,於是方有一番「語及大略帝王之業」的「密議」。《三國志》卷 54《魯肅傳》載:

「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權曰:「今儘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諸葛亮與魯肅(劇照)

上引魯肅的對策概括起來有如下幾點:一是漢室不可復興;二是曹操不可卒除;三是應在確保江東的基礎上觀釁而動,乘北方多務之際,先除黃祖,進伐劉表,奪取荊州,然後竟長江之所極,據而有之;四是在鞏固了整個長江以南的割據後,再建號帝王,圖取天下,完成統一大業。魯肅的對策,自然是投合孫權的心思的。正因如此,所以在張昭非毀魯肅,說「肅年少粗疏,未可用」的情況下,「權不以介意,益貴重之,賜肅母幃帳,居處雜物,富擬其舊。」然而魯肅的對策又不僅是為了投合主子,討得歡心而已;他確有自己獨到的政治見解,這突出地表現在對待漢室的態度上。

魯肅所持「漢室不可復興」的政治見解,不但高出孫權之上,而且和七年後諸葛亮著名的《隆中對》相比較,也實在有高出一籌的地方。從孫權在「密議」中所反映的思想看來,他當時因羽翼未豐,只是想保有江東,儘力一方,以輔漢室,尚缺乏統一全國的進取精神。但魯肅的一席話對他無疑是起了振奮精神的作用的。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明確講過,如果象他設想的那樣,「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這裡,漢室可以復興的思想是十分明白的。

如果說在建安十二年打出「興復漢室」的旗幟以作號召,只是出於鬥爭策略的需要並非本意的話;那末,在後主劉禪建興五年,諸葛亮自漢中北伐前夕的上疏,即有名的《出師表》中又何以仍然要講「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呢?這自然是不能單以策略考慮解釋得通的。所以,「興復漢室」是諸葛亮一貫的思想,是他畢生為之奮鬥的目標,他所主張重建的仍是劉家的一統天下,只不過是要將漢室皇帝的寶座讓劉備這一支系來坐而已。「漢室不可復興」的思想早在建安五年魯肅就提了出來。這一建立在正確估量當時客觀鬥爭形勢基礎上的政治見解,日後歷史的發展證明是完全正確的。對於魯肅的這種遠見卓識,在孫權的評論中從未提及,我們自然不能同意其對魯肅的評價是「允當」的。

二、孫劉聯盟

建安十三年八月,劉表病死。當時曹操已統一北方,極有可能趁機南下奪取荊州。魯肅於此時向孫權提出戰略性建議。《三國志》卷54《魯肅傳》載:

「 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在此建議中,魯肅明確指出荊州在戰略地位上的重要性,分析劉表新亡後荊州形勢發生變化的幾種可能性以及應採取的對策。但建議的核心思想乃是以弔喪為名,前去進行多方面的外交活動,「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為了趕在曹操的前頭,魯肅在徵得孫權同意後立即前往荊州,行至夏口,聽說曹操已向荊州逼近,於是星夜兼程。等趕到南郡,得知劉琮已經降曹,劉備正在南逃。值此形勢緊急的關頭,魯肅仍然北上,逕至當陽長阪與劉備相會,陳說形勢,曉以利害,「勸備與權并力」,劉備自然很高興地同意了。隨後魯肅與劉備等一道到了夏口。

由是觀之,魯肅於劉表一死,即敏銳地預見到荊州形勢必然有變,故而適時地提出了極力爭取荊州的各種力量到自己方面來的建議。由於形勢急轉直下,魯肅沒有可能去作阻止劉琮投降的工作,但經過努力,終於及時有效地爭取了劉備,預定的主要目的總算達到了,因而在戰略上壯大了自己,爭得了主動。孫劉聯盟實際上的建立,為稍後赤壁之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對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故應視作魯肅的一大歷史功績。然而多年以來,人們一般都把孫劉聯盟的功績歸之於諸葛亮。這固然是因為諸葛亮在《隆中對》里確曾提出過這一戰略思想,且在時間上此魯肅早出了一年。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認為不能將魯肅的這一重大歷史功績予以忽略。

周瑜劇照

三、赤壁之戰

赤壁戰前,曹操揮師南下,降劉琮、敗劉備、取江陵,一路之上勢如破竹,大有鯨吞劉備、席捲江東之勢。劉備在曹操輕騎追擊下,放棄南逃計劃,渡過漢水,與劉琦合兵一處,先退至夏口,後又接受魯肅意見,退駐長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州市北)。孫權則擁軍駐於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觀注形勢的發展。由於曹操已「破荊州,威震四海」,並將順江東下,劉備、諸葛亮深感形勢危急,再也不能不採取外交行動了。於是劉備聽從諸葛亮的意見,派亮隨同魯肅前往柴桑拜會孫權,謀求援救。諸葛亮在與孫權的會談中,一方面用激將法煽起孫權的抗曹熱情;一方面又仔細地分析形勢,陳述必能破曹的理由,鼓舞勝利的信心,促使孫權克服了某些猶豫不定的思想,堅定了抗曹的決心。諸葛亮此次出使,對於孫劉聯合抗曹陣線的正式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無疑是應當肯定的。但是,孫劉聯盟抗曹並非是沒有阻力的,阻力主要來自孫權集團內的主降派。

在孫權主持的軍事會議上,以張昭為首的主降派對於曹操所發出的戰爭恫嚇「莫不響震失色」。他們懾於曹操聲威,錯誤地分析形勢,過高地估計了曹操的力量,過低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認為曹操已取得江陵,己方再無天險可憑,加之眾寡實在不敵,與其抗曹戰敗,不如及早請降。一時間,投降派的主張甚囂塵上,勸孫權迎降的人數佔了壓倒多數。值此關鍵時刻,魯肅挺身而出,對孫權指陳利害,力排眾議,極言主戰,並建議孫權急速將出使鄱陽的周瑜追回,委以統軍重任,迎擊曹操。魯肅這一決策的提出和周瑜的堅決主戰,終於克服了內部的重大阻力,使孫權最後下定了抗戰的決心,同時也選定了合適的統軍主帥,從而保證了孫劉聯軍赤壁之戰的輝煌勝利。

劉備劇照

赤壁之戰中,魯肅作為贊軍校尉,協助周瑜、程普,籌畫方略,親臨前線,指揮戰鬥,對於戰爭的勝利也是功不可沒的。赤壁之戰剛一結束,魯肅最先從前線回來,孫權特地為他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三國志》卷54《魯肅傳》載:

「 肅將入門台拜,權起禮之,因謂曰:「子敬,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肅趨進曰:「未也。」眾人聞之,無不愕然。就坐,徐舉鞭言曰:「願至尊威德加乎四海,總括九州,克成帝業,更以安車軟輪征肅,始當顯耳。」權撫掌歡笑」

這段趣話,一方面表現出孫權對魯肅的政治軍事才能和所建樹的功績十分敬重,同時也表現出他本人在勝利後的喜悅心情,對那班主降派自是無形的貶斥;另方面則充分反映了魯肅統一全國的理想和抱負,這自然是他早在建安五年「密議」中提出的那種思想合乎邏輯的發展。

四、劉備借荊州

赤壁戰後,荊州所轄八郡分別為曹操、劉備和孫權所據有:曹操擁有江北的南陽、章陵二郡;劉備佔有江南的武陵、長沙、桂陽和零陵四郡;孫權則據有江北的南郡和江夏二郡。這三大集團都力圖鞏固已有的地盤,並謀求向外擴展,於是荊州便呈現出微妙的形勢。曹操方面對於赤壁戰敗,南郡丟失,到口的肥肉被人奪去是絕不甘心的,隨時都想捲土重來。從劉備方面講,被隔在江南,向外發展受到阻礙。要想依據《隆中對》所確定的政治路線行事,為奪取荊州、進佔益州、實現其政治抱負,當務之急便是要取得居於戰略要地的江陵,以作為前進的跳板。

關羽劇照

但因佔據南郡(治江陵)的孫權集團是自己的盟友,為了抗曹,仍需結好,不便以武力強奪(即使是訴諸武力,也未見得能夠取勝。故於建安十五年由劉備親自出馬前往京口(今江蘇鎮江市)會見孫權,請求將南郡撥歸自己節制。這便是盡人皆知的「劉備借荊州」故事產生的歷史背景。在「借地」問題上,孫權集團內部有著截然不同的兩種意見。一種是反對借地,其代表人物是時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的周瑜。他對於要把經過浴血苦戰從曹操手中奪得的南郡輕易地交給劉備在思想上想不通,感情上無法接受。從狹隘的集團利益出發他甚至建議孫權「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並將劉備的虎將關羽、張飛二人分隔開來,「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可見周瑜等人不但堅決反對借給劉備土地,而且還想要將劉備集團予以吞併。

持另一種意見主張借地的只有魯肅一人,他是從抗拒曹操這個大局著眼的。史載:「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經過權衡利弊得失之後,孫權最終採納了魯肅的意見,劉備借得了南郡。魯肅何以主張借地?孫權又何以接受魯肅的意見而不採納周瑜的計策?其間的道理史載甚明。《三國志》卷54《魯肅傳》注引《漢晉春秋》曰:

「 呂范勸留備,肅曰:「不可。將軍雖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實重,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備,使撫安之。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計之上也。」權即從之。」

張飛劇照

據上引述可知,被視作「英雄」或「梟雄」的劉備,是不大可能一下子就能制服的;而借地給劉備,讓其勢力有一定的發展,對於孫權集團說來雖有所失,但在當時形勢下是最為明智的辦法,可以從中收到不少實際的好處。其一,可以鞏固孫劉聯盟,便於保持自己有利的戰略地位;其二,可以縮短戰線,避免將自己有限的兵力分散,也有利於擺脫處於曹劉兩大集團之間的腹背受敵的處境;其三,使劉備與曹操接境,給曹操樹立了一個勁敵,可以牽制曹操的兵力,減輕對自己的軍事壓力;其四,不致因孫劉不和、相互攻戰而令曹操坐收漁人之利。總之,是抓住了「共拒曹公」以圖生存和發展這個主要矛盾,因而是唯一正確的策略。由於借地,孫劉聯盟抗曹的體製得以鞏固,對三國鼎立局面的最終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建安十五年,周瑜病死,魯肅代瑜領兵。魯肅自主持孫吳軍務開始直至建安二十二年病逝為止,始終堅持與劉備集團結好的政策。在此期間,孫劉兩家在荊州的歸屬上有過爭議,也動過干戈,致使聯盟產生了裂痕,但聯盟關係總算是維持著。這固然是因為孫劉雙方都覺得大敵曹操尚存,確有維繫聯盟的必要;但與魯肅的某些處置也不無關係。及至呂蒙代肅領兵,因襲取江陵,擒殺關羽,導致孫劉聯盟公開破裂,那就是後話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鑒》、《三國志集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燦爛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燦爛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