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現代金融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

現代金融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

金融是經濟的核心,金融體系自然是經濟體系的核心。而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就必須著力打造現代金融體系這一「核心」。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要通過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建立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從而實現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持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現代金融體系作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標誌,對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完善以及運行效率的提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現代金融體系是建立在現代金融市場基礎之上的,由專門的體制、機制、制度、法律等規範資金、資本與資產流動的一個基本框架,具有支付清算、金融資源配置、信息傳遞、資產定價、風險轉移與財富管理等基本功能。規模適度、結構合理、功能完善和安全高效是現代金融體系的基本要求。強大的持續經營能力、資源配置能力、政策傳導能力、資產定價能力、資本流動能力、發展創新能力以及風險防控能力等構成現代金融體系成熟的標誌。基於這些功能,現代金融體系有助於提高儲蓄投資轉化效率、降低社會交易成本、推進技術革新、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從而促進經濟發展。

打造現代金融體系,從其內在要求而言,有必要把握好以下幾個著力點。

完善現代金融制度

現代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是金融本質和金融規律的根本體現,是現代金融體系運行的基本準則。雖然學術界對於金融制度的認識和理解還存在分歧,但現代金融制度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還是明確、清晰的。

一是法治原則。法律是金融市場運行的基礎規則,法律制度的健全程度決定著金融的公平性和開放性,建立現代金融制度必須建立公平有效的法律環境。構建有效的法律體系重在明確金融市場運行規則、提高金融市場參與程度、明確市場主體的行為責任、提高信息披露水平、落實風險行為的法律責任,對違反法律規則、造成風險的行為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二是風險自擔原則。在進行風險提示、規範信息披露的基礎上,遵循風險自擔原則,減少個人、企業、金融機構、地方政府的冒險衝動和成本轉嫁行為。三是適度競爭原則。鼓勵金融機構在控制自身風險的前提下創新發展,實現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融合的多元化、綜合化發展。同時,金融具有內生的不穩定性特徵,必須藉助於政府外力(政策和制度設計),保持金融體系發展速度與其風險控制能力相匹配。現代金融制度主要包括:金融監管制度、金融發展制度和金融穩定製度。金融監管制度界定金融准入、經營資格、業務範圍、信息披露、市場監督等內容,現代金融監管制度應當是與實體經濟發展相匹配的金融經營模式、金融競爭程度、金融市場行為,要針對金融風險建立現代金融監管體系,加快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做好金融業綜合統計,健全及時反映風險波動的信息系統,做到「管住人、看住錢、扎牢制度防火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支付結算機制,監測全部資金流動,完善金融從業人員、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運行、金融治理、金融監管、金融調控的制度體系,規範金融運行;金融發展制度約束金融體系發展速度和創新節奏,現代金融發展制度在鼓勵金融機構根據實體經濟需求積極創新的同時,還必須設計相應的信息披露說明、關鍵風險提示等內容;金融穩定製度界定了金融風險監測管理途徑、金融風險防範及化解規則,現代金融穩定製度必須能夠消除救助預期和風險轉嫁預期,同時還具有更強的激發金融市場主體活力、效率和彈性的能力。

優化現代金融結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為重點」。基於經濟與金融共生共榮這一出發點,現代金融結構的調整和優化要順應產業結構調整方向,促進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金融機構以及業務的融合發展,促進中小金融機構合規發展和業務創新,促進金融科技在各個業務領域的普及,促進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的發展。要優化金融機構的行業和地區布局,構建和完善現代金融組織體系、現代金融市場體系,提升金融創新能力和服務水平,增強金融業綜合實力、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要完善銀行業組織體系,促進證券業機構規範發展,鼓勵保險業機構創新發展,繼續推進金融業綜合經營,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服務領域。尤其是要發揮資本市場在金融運行中所具有的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促進股票市場創新與規範,豐富債券市場產品和層次,建設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力度,增加中小金融機構數量和業務比重,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適度降低金融市場相關業務的准入門檻,引入國外成熟專業的金融服務和產品,引入優質外資金融機構,充分發揮其鯰魚效應,在更好滿足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的同時,不斷提高金融行業的競爭力。

充實現代金融產品

一是要構建風險投資、銀行信貸、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等全方位、多層次金融支持服務體系,形成各類資本中介各司其職、涵蓋產業發展全生命周期的金融產品線,覆蓋實體經濟的不同細分需求,為實現實體經濟「血液」的良好循環奠定堅實基礎。二是要適應發展更多依靠創新、創造、創意的大趨勢,針對當下以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產品體系過度依賴於穩定現金流的固有缺陷,結合創新創意產業有形資產價值低、現金流波動差異大的特點,以更有利於創新型企業融資的「輕盈利、重技術、重研發」原則,優化乃至創新金融服務供給,推動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升級。三是要面向實體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提高所提出的差異化金融服務需求,針對不同細分市場的特點,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充分運用新理念、新思維、新技術,積極探索新產品、新渠道、新模式,積極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定製化金融產品。

有必要強調的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要,同時也為自身長遠發展,金融機構都應該著力提升發現和挖掘符合消費者、投資者要求的金融服務和產品的能力。要藉助高科技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了解、分析、掌握人們的消費行為和消費習慣,不斷發掘金融服務新需要;對金融消費者做結構性分析,了解不同行業、不同年齡、不同區域、不同收入水平人群的金融服務需求,建立和不斷完善多層次、結構化的金融服務體系;尤其要關注民生領域,摸清該領域金融服務供求痛點,發掘民生類金融服務新需要;同時還要發掘服務場景,創新服務模式。

完善現代金融基礎設施

要完善金融法律法規,增強金融運行的規範性;規範金融會計統計制度,提高金融業信息化水平;建設金融人才隊伍,保障金融體系安全高效運行。具體而言,要完善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把好市場入口和市場出口兩道關,加強對交易的全程監管,穩妥推進註冊制改革,以更完善的准入和淘汰機制提升資本市場的活力;嚴格信息披露,完善市場合理估值體系,引導資金參與長期投資,構建明確、專業的問責機制、集體訴訟制度、辯方舉證制度以及和解制度等,推動形成法規約束、市場自律、社會監督相得益彰的市場秩序,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融資渠道、價值發現機制、風險分擔機制以及有效的外部治理機制;依託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以及人工智慧等現代科技手段推動信用基礎設施建設及信用增進機制建設,穩步推進金融業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國產化,推動形成完備、專業的徵信體系,切實減少信息不對稱,降低實體經濟徵信及融資成本。

總之,現代金融體系應是一個普惠的,與實體經濟、科技創新、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綠色、開放、數字化的金融體系,將有助於推動解決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面臨的主要矛盾。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精彩推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胡雪菲 排版編輯:胡雪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發展語言智能 倫理關注不能缺席
新聞聚合的現狀與隱憂——訪美國傳媒專家馬克·柯丁頓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