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胤礽是嫡子,並且做了將近40年的太子,為何最後被康熙廢掉?

胤礽是嫡子,並且做了將近40年的太子,為何最後被康熙廢掉?

在古代封建社會,一個君王在位時,往往會提前選定繼承人,這個未來的皇帝叫「太子」。有了太子,可以從很大程度上緩解嫡位爭奪,大家會一致認為太子就是江山社稷的根本,所以,建立儲君就是每個朝代的一件大事。

滿清在入關前是游牧民族,與中原漢人在文化習俗上有諸多不同,從未有過提前定立太子的慣例,所以,即使太祖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政權,依然採用貴族公推的方式選定大汗。

入關後,清朝的貴族迅速漢化,文化習俗與規章制度也受到明顯的漢化影響。康熙十四年底,康熙立胤礽為太子,就是一種漢化的表現。

康熙繼位時很年輕,他當父親時同樣年輕。他的第一個兒子在康熙六年誕生,但不是嫡子。在康熙的眾多皇子當中,又嫡又長的是孝誠仁皇后所生的胤礽。

胤礽生於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孝誠仁皇后因生他時難產於同一天去世,康熙悲痛欲絕,為此還「輟朝五日」。

第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康熙以太皇太后的名義,冊封胤礽為皇太子,冊封大典極其隆重,除了祭祀天地、社稷、太廟外,康熙還特地昭告天下:

「自古帝王繼天立極,撫御寰區,必建立元儲,懋隆國本,以綿宗社無疆之休。授胤礽以冊寶,立為皇太子,正為東宮,以重萬年之統,以系四海之心——《清聖祖實錄》」

事實上,康熙當時之所以立太子,主要是基於兩個方面的考量:

一、滿清貴族的權力過重,甚至可以影響皇位交接,康熙此舉也是一種削弱貴族權力的手段;

二、當時吳三桂等三藩作亂,朝廷受到動搖,康熙建儲有安定人心的作用,而且也向天下表示他認同儒家傳統文化制度,因為他立嫡長子為太子,一切禮儀程序都依古禮。

康熙立了胤礽為太子後,也確實想過要將他培養成一個理想的繼位人,因此對太子的方方面面都格外關注。胤礽從小就要學習傳統經典,康熙為他安排的老師都是當朝名儒,比如張英、熊賜履、耿介等人,除了文化課,胤礽每天還要學習滿、蒙等語言以及騎馬射箭。

此外,康熙出巡時,也會經常帶著胤礽同行,為的就是增長他的見識,也方便親自教導。康熙在親征噶爾丹時,留胤礽在京城處理朝政,以訓練他的處事經驗。康熙對胤礽寄予厚望,對他的培養也是用心良苦。

然而,到了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突然宣布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諭」,「肆惡虐眾,暴戾銀亂」,決定廢除廢除胤礽的太子之位。

一時之間,朝野議論紛紛,康熙的其他皇子也開始蠢蠢欲動,相互勾結,從事奪嫡之爭。康熙眼看情形可怕,在廢除太子半年後,又說胤礽「語言顛倒,竟類狂易之疾」,「已漸痊癒」,因而又恢復了他的太子之位。

胤礽複位後並沒有改善父子關係與兄弟關係,相反,還加深了彼此之間的爭鬥,終於在康熙五十一年,康熙終於忍不住,再次廢掉太子,罵胤礽「乖戾如故,卒無悔意。狂疾益增,暴戾僭越,迷惑轉甚」。康熙下令將胤礽幽禁,從此不再討論立太子之事。

康熙兩廢太子的事,在歷史上也是罕見,一向英明的他為何會如此行事呢?

一、權力爭鬥的結果

康熙朝有許多大臣都相互拉幫結派,特別是明珠與索額圖之間的黨派之爭,延續了很多年。索額圖是胤礽的外叔公,與胤礽的關係特稱密切,勢力也很強大。

明珠則是大阿哥一系,還籠絡一批滿漢重臣,用陰險手段排除異己。明珠一夥為了長久之計,必須扳倒胤礽不可。否則,胤礽繼位,他們全部在劫難逃。因此,他們鎖定了胤礽為打擊目標,全力出擊。最後令康熙感到索額圖有「謀逆」之事,胤礽也被捲入這場爭端,自然也會收到很大的負面影響。

此外,「九子奪嫡」中的幾位皇子,每一個都非池中物,不管誰當太子,總會受到各種明槍暗箭的攻擊,讓人防不勝防。甚至連康熙的哥哥福全也參與進來,建議康熙廢掉太子。

二、胤礽自身的問題

康熙廢太子時說胤礽「不遵教誨」「賦性奢侈」「絕無友愛之意」等等,基本屬實。

胤礽雖有名師教導,學問不錯,詩文與書法俱佳,表面看是一位文雅的王子,但從其對師長與兄弟的態度來看,他沒有溫良恭儉讓的品質。正如康熙所言:

「若以此不孝不仁之人為君,其如祖業何?」

當然,胤礽在性格上的缺失,康熙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與他多年來家庭教育的缺陷有關。

一廢太子前,胤礽發牢騷,自古以來哪有當了四十年太子的啊?這言外之意就是盼著康熙早日歸天。

胤礽在京城代理朝政期間,做了不少僭越皇權之事,令康熙大失所望,兩人的主要矛盾也來源於此。

三、滿人文化的回潮

康熙立胤礽為太子,完全是遵從漢人的古制,是一種順應漢化的表現。這在當時未必能被眾多滿人接受,所以反對他漢化的滿清貴族必然存在。

到了康熙晚年,他更向王公大臣直接說如果再要選擇繼位人,不再限於嫡長子,而是擇賢而立,這幾乎已經看到滿清貴族公推首領的影子了。

四、康熙個人的漢化態度

滿清自從入關以來,漢化程度最顯著的就是康熙,在政務、軍事、經濟、文化層面都許多仿照儒家文化而建立的典章制度,立太子就是其中之一。

不過,康熙個人對漢化的態度依然重要。

他雖然恢復了明朝的內閣、翰林院等機構,但他仍以內務府代替明朝的十三衙門,因為他怕明朝的宦官專權在清朝出現;

康熙親政不久就設立起居注館,為皇帝記錄日常言行,原本是想為後來者留下「為萬世法則」的文字,但康熙發現容易泄露機密時,就將其裁撤;

所以,康熙並非盲目全盤漢化,而是選擇有利於朝廷以及他個人集權的才漢化。立太子也一樣,當他發現太子威脅到皇權、對朝廷不利時,他就必然廢掉太子。

秋媚說:康熙在位一個甲子,政績卓越,晚年兒孫滿堂,算得上「千古一帝」。晚年的廢太子事件以及由此引發的「九子奪嫡」,讓康熙差點鑄成大錯,也成為他美中不足的一點遺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秋媚 的精彩文章:

《出師表》對蜀漢的影響:確立權力格局,也讓諸葛亮陷入信任危機
吳三桂如果不背叛康熙,能安享晚年嗎?

TAG:陳秋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