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專註」的秘密

孩子「專註」的秘密

大家好,我是圈主華川,育有一兒一女。曾留學歐洲,是美國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在此與您分享二胎孕、產、育兒知識,以及自家倆寶的親子教育經驗。

01

一旦孩子入學入園,有了課程有了作業,「專註力」就成了家長關心的頭等大事。

「我家娃可以看1小時動畫片不挪屁股,為何上課5分鐘都坐不住?」

「我娃玩IPAD遊戲一直很專註,為什麼做作業總是左顧右盼?」

究其原因,是因為「注意力」種類的不同。學習任務需要「有意識」地去完成,這時候,就需要孩子具備「有意注意力」。

「有意注意力」跟看電視、玩電子遊戲時的專註完全不同,後一種注意力被稱作「無意注意力」,沒有任務導向,也不需要刻意培養。

那麼孩子的有意注意力,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

還是以我家小學生川哥為例。

川哥最近正在學習製作ppt,非常為之著迷。昨天完成家庭作業之後,他就打開了我的電腦,心無旁騖地用ppt製作一個早餐菜譜,直到晚飯熟了,我去叫他,他還兩眼直盯著屏幕說:「媽媽請等我一會兒,我還差最後兩頁。」我注意到他在電腦前已經「工作」了四十多分鐘,可謂十分的專註。

川哥在完成其他作業時,可達不到這個專註度,為什麼呢?總結起來有三個原因:

(1)他自主選擇做PPT,並非被人指派。

(2)他已經學到了一點ppt入門知識,有了基本的能力。

(3)ppt完成後,他會給父母同學做展示,既能傳達想法又能獲得稱讚。

簡而言之,就是這三個因素調動了川哥的內在動力,簡稱「內驅力」。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和理查德.瑞安的多項研究表明,滿足以下3個需求的任務可以帶來最高水平的「內驅力」:

(1)自主(我可以掌控自己);

(2)滿足勝任(我能,我可以取得成就);

(3)人際關係(建立親情或友情鏈接)。

這正好對應著川哥專註做PPT的三個原因。

去年我也產生過讓川哥學習製作ppt的想法,因為學校很多作業需要用到ppt,大部分都要我來代替完成。

但是我的願望沒有成功。反推一下,正是因為缺乏調動孩子內驅力的兩個核心要素。

(1)缺乏「自主性」。我單方面提出要求,而給出的理由是「學會了就不需要媽媽幫忙,可以幫媽媽省時間。」 這種理由不足以調動孩子的自主性。

(2)無法「勝任」。我並沒有花足夠的時間教他做ppt,他大部分操作都不會,很快就失去信心。

02

因此,若想讓孩子專註,不如從調動孩子的內驅力入手,效果最佳。

比如,你想讓孩子在家專註地完成一項作業。首先,作業的計劃制定、作業的完成方式,都應該調動孩子的自主性,給他一定的自由安排空間,讓他覺得「這是我的決定」。(如果孩子不能自主安排,家長至少可以提出幾種可選方案,讓孩子自主選擇。)

「你來給自己制定一個家庭作業計劃吧,媽媽可以幫你提點建議,但我相信你自己能規劃得更好。」

「現在已經是六點鐘了,按照你的計劃,你現在應該做什麼呢?」

「你可以選擇按照計劃來,那麼你七點多就可以開始課外閱讀,還能陪妹妹玩一會遊戲。如果你選擇8點以後再完成作業,那麼你的遊戲和閱讀時間就沒有了——我相信你能做出正確的決定。」

(如果你跟孩子已經建立了良好的親子關係,又通過尊重的語氣去溝通,孩子的選擇通常不會讓你失望。)

其次,作業難度要適中,孩子能夠勝任。當作業難度超出孩子的能力,這時候家長施以援手也是必要的。

在「援助」的過程中,也不要直接命令孩子,可以啟發孩子自己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要不要把這個應用題的步驟用圖畫出來試試?」

「你把這段文字再一字一句地慢讀一遍試試看,我相信你可以理解得更好。」

最後,當孩子取得一點成績和進步,家長即時給予正面回應,比如:

「你彈得這一段太好聽了,媽媽聽了很享受。」

「你這次數學作業速度很快,我感覺到你的效率提升了。」

由此,孩子會感受到積極完成一項任務不僅能提升自己,還能提升跟他人的關係。

除了以上3要素,內驅力的調動,還跟學習方式學習場景有關。

心裡學家黛安娜.科多瓦和馬克.萊珀設計了很多實驗來驗證這一點,他們將測試的小學生分組,每組採用不同的場景和方式來完成一項學習任務(包括類似「太空探索」式的遊戲闖關),實驗結果表明,不同場景下的孩子們在投入熱情和學習效果方面差異很大。

我在對兩個孩子的教育過程中也觀察到:

同樣的一份作業,相比在紙面上完成,用ipad做作業能讓孩子更投入;

孩子在最初學習加減法時,如果把作業轉換成「數蘋果」、「拼積木」,孩子參與的熱情更高;

川哥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弱,遇到複雜一點的應用題,就有畏難情緒,比如:一筐蘋果重10斤,賣掉一半蘋果還剩6斤,蘋果總共多少斤?

如果把題目翻譯成圖畫(讓川哥自己畫出蘋果和筐子),他便能更快地理解。有時候我甚至要用女兒的過家家玩具跟川哥玩「買東西」的遊戲,他才有興趣去解題。

03

但總有一些學習是枯燥的。尤其是當孩子在學校上課時,被教授的方式是單調統一的,孩子的投入熱情會大大降低,即便內心深處有想學好的內驅力,但「分神」的情況也時常發生。這又該如何應對?

下面,我們再引入一個跟專註力相關的概念:自控力

說起自控力,不得不提那個著名的棉花糖試驗。

棉花糖實驗是斯坦福大學米歇爾博士上世界六七十年代在幼兒園進行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比如,在實驗中,每個孩子面前擺著一份棉花糖,可以隨時吃掉,同時,孩子們被告知如果能再等待15分鐘,將獲得兩份棉花糖。實驗結果表明,只有1/3的孩子能控制住誘惑,再等待15分鐘。

做一個假設,把參加實驗的孩子的年齡提高到八歲,九歲,可以想像,能成功經受住考驗的比例一定會提高。如果換作成年人,結果更不用說。

因此,自控力首先是跟年齡相關的。不同年齡的人大腦的發育成熟度不一樣,決定了他們的情緒自控力和行動自控力完全不同。

早有學者研究指出,孩子的「有意注意力」時間也是跟年齡相關的,大約等於年齡字以2到3(分鐘)。這種相關性跟自控力是一致的。

但年齡也不是唯一的因素。如果我在家給兩寶做棉花糖實驗,很可能是妹妹勝出。這就是個體差異在起作用,跟孩子的某些先天稟賦有關。

因此,當我們發現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相比,專註力有差距,也要考慮到先天個體差異的可能,先平靜接納,責罰並不能彌補這個差異。

由此看來,決定自控力的主要都是客觀因素,並不像「內驅力」那樣容易通過後天的教育引導來改變。

有沒有通過訓練提升自控力的方法呢?也是有的。比如在我的華川家庭課堂,我會教大家使用番茄鍾作業法,它能有效提高孩子的專註力和自控力。

沒參加過培訓的家長,也可以採用簡單的「計時遊戲」來訓練:家長跟孩子一起商量好遊戲規則,比如定鬧鐘5分鐘或者更長,在鬧鐘未響之前大家必須專註的去完成某項任務。鬧鐘響了,大家擊掌慶祝,可以自由活動幾分鐘,然後再定下一個鬧鐘。隨著訓練次數增多,定時時間逐步延長。

幼兒園小朋友們經常玩的「木頭人遊戲」也有同樣的訓練效果:「我們都是木頭人,不許說話不許笑,60秒鐘就來到」。

04

當孩子的自控力還沒達到理想水平時,減少環境干擾也是一種辦法。

雖然通過正面管教和專註力訓練,我家大寶在學習上的內驅力不錯,每天都能主動高效地完成家庭作業。但是,受年齡和大腦發育限制,他的自控力依然不足。當大寶在自己的房間做作業時,如果小寶在客廳里看動畫片,大寶一定會被吸引出來。

這時候,我不會去責怪大寶不專註,而是通過家庭會議商量好:當作業沒有完成時,誰都不許打開電視。

現在我們重新梳理一下,如何提升孩子的專註力?

需要從「內驅力」和「自控力」兩方面著手。前者可以通過正面管教實現,後者則受年齡、個體差異等因素決定,雖然也有一些訓練自控力的遊戲方法,但這種訓練需要長期堅持、多次重複才有效果。

最好的辦法,是內驅力調動和自控力訓練雙管齊下!

--------End---------

作者簡介

華川,著有《溫和而堅定地養兒育女—二胎媽媽正面管教踐行記》,發送「書」字,了解詳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胎媽媽圈 的精彩文章:

40高齡懷二胎,老公悔得撞頭,大寶哭著抗拒,我卻選擇了堅持…
馬伊琍11年婚姻啟示錄

TAG:二胎媽媽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