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封神演義》中的伯邑考的真名叫什麼?他的身上有哪些謎團?

《封神演義》中的伯邑考的真名叫什麼?他的身上有哪些謎團?

歡迎關注《寫乎》,您的足跡就是《寫乎》!

作者:劉宏宇

(一組封神演義相關圖片)

說起「伯邑考」三個字,看過《封神演義》的可能會反應過來,似乎有這麼個人。而如果說「姬考」,恐怕,十有八九,聽到的人,都會二乎一下了。

姬考,是周文王姬昌的長子,就是傳說中的「伯邑考」。

作為偉大的劃時代的周文王的長子,這個人,在史籍里,幾乎找不到;最多也就是個含含糊糊的背影。他的生卒年、他可能有過的做為、他的死,以及他為什麼作為我們民族很重視的「長男」(長子),竟在史籍中如此淺淡,都是謎!

越是「謎」,就越想知道。這個大概是人的天性。如果沒這個天性,大抵兩種可能:什麼都知道和不是人。

越是「謎」,作為我這樣的小說、劇本作者,就越想去探究。

(一)《封神演義》的說法及其荒謬

明代通俗娛樂小說《封神演義》里,提到了這個人,稱「伯邑考」,但沒解釋為什麼這麼稱呼他而不叫他「姬考」。說他是姬昌的長子,溫文爾雅、學富五車,很受父親喜愛,並且自幼就跟「冀州侯蘇護」的女兒蘇妲己,定了「娃娃親」。後來紂王喜歡妲己,強娶。而妲己其實已死,只是被狐妖佔據了身體。紂王好色到小氣、沒出息,都娶回家了,還吃飛醋、怕伯邑考騷擾,隨便尋個茬兒,就把他殺了,還剁成肉醬,當食物端他爹姬昌,而姬昌韜晦地竟真的吃了……

娃娃親這個事兒,是後來才有的。後來到什麼時候,不敢亂說,反正那時候沒有。

那時候,就算是最尊貴的人,比如商帝,的婚姻,都是「卜定」,沒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回事,娶誰嫁誰,上天神靈決定,父母靠邊站,媒妁還沒有,有也只能算個屁。

那時候,既沒有「冀州」這個地名,更沒有「冀州侯」,就算有「蘇」這個姓,妲己也肯定不姓蘇,因為她是女人,一般情況下,是不能擁有「姓」的。

那時候,究竟有沒有把人剁成肉醬的事,想必可能會有;但把人剁成肉醬用來烹飪食用,就得信得含糊點兒了——那不成食人族了!

所以,《封神演義》講的,也就當傳奇故事吧。

在這個傳奇故事裡,伯邑考,與其說是個「人」,倒不如說是「一塊肉餅」。

(二)可能出身「非嫡」

說我們民族格外重視「長子」、「長男」,還不是很確切。確切說,最受重視的,是「嫡長子」,就是「嫡生」的長子。

「嫡生」,是相對「庶生」而言的。

啥叫「嫡生」呢?簡單說,就是「正妻」所生。不是正妻所生的,或是其他妻妾所生,或是「野合」而得,都概稱「庶生」。

在有「正妻」、「側妻」、「侍妾」的年代,能娶好幾個女人的人家,尤其封建貴族,往往給男孩選定的第一個女人,不是正妻;因為那時節,男孩還比較「年幼」,很多都是才發育的年歲,而家族為其選定、塞進一個被窩裡的姑娘,通常不是同齡就是稍年長,有的還年長不老少。這樣一來,這個不是正妻的姑娘,就極大可能為小丈夫生下子女。生了女兒,還比較簡單;生的要是兒子,那這個兒子就成了「長子」。可因為這個長子的母親不是「正妻」,甚至有的連「妾」的身份都沒有,他就不是「嫡長子」。

這種情況,在有可傳襲的貴族家庭中,往往會為「繼承」,播種麻煩甚至禍根。

舉個近點兒的例子:清朝的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8歲即位、14歲親政,在位61年(紀年),有好幾十個子女,活到成年的兒子就十幾二十個,其晚年,很困於兒子爭位,歷史上都有名,叫作「九龍奪嫡」。

作為皇帝,「正妻」肯定是皇后。而在正妻之前,他就娶了女人,並且有了兒子,就是「長子」;後來立後,皇后也生了兒子,大排行是老二,但理論上是「嫡長子」,被冊立為太子。那個「非嫡」的長子,恐武善戰、功勞顯赫,也參與了「九龍奪嫡」,是最早被打壓下去的,還連累了母親娘家。

時光倒回公元前十一世紀,崇尚並推行「宗法」的周部族,相較於當時眾多其他部族,包括佔據「主流」的商帝國,最為重視「嫡」、「庶」,也最重視「長子」。

史冊上講,周文王姬昌的「正妻」,是莘國女子「太姒」。周文王一生有數十個子女,史冊有載的兒子,就二十多個,其中至少10個,都是太姒所生——

「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厓季載。厓季載最少。同母昆弟十人,唯發、旦賢,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及文王崩而發立,是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摘自《史記·管蔡世家》

武王,是「天子謚號」,加在名字前面,再正常不過。管叔、周公、蔡叔這些,都是封號,加在名字前面,也正常;可「伯邑考」的「伯邑」是什麼東東,也加在名字前面?也是封號?是的話,什麼意思?不是的話,跟其他兄弟名字的「前綴」,怎麼個對應關係?

相信歷史記載的話,這個人,應該確實存在過。

但應該相信的歷史記載,關於這個人,描述很少,少到只有兩句話:

「文王舍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按說,能給起正式的名字並且見諸史冊的,就算不夠「賢」,也該多少說兩句的。更何況還有跟弟弟們的封號可為對應而列出的「伯邑」的特別稱謂。

大致推想,不僅是不夠「賢」而已。

如此淺淡的一帶而過,作為長子,並且是標榜的「嫡長子」,實在不正常。

不正常的原因,無從考據,只能猜。

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地,跟讀友們分享3種猜測:

一是我認為的最大可能,就是他其實並非真正的「嫡生」,就是「非嫡」;但由於種種原因,被後世史家列入了「嫡生」序列。

二是他可能有些什麼說不出口的毛病,比如先天痴傻,比如犯過嚴重但不至於影響歷史進程和國家發展的錯誤,再比如紈絝無狀、不堪教化,也就是不夠「賢」。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他其實並不是姬昌親生的兒子,而是出於後人無法獲知的什麼原因,頂了個名頭。

總之,名列「榜首」而記載等於是「空白」的伯邑考,其真正的出身,該是「有故事」的。史籍上關於他是周文王正妻太姒所生的記載,未必那麼靠得住!

真是的話,問題來了——他到底是誰?

(三)生母身份之謎

順著「非嫡」假設,姑且還認定,他的確是周文王姬昌的親骨肉,就似可以考問一個更實質也很可能更吸引人的問題:他的生母到底是誰?

這不是我一個人提出的問題。古往今來,有不少人,不避周王朝的「偉大」,提出過這個問題。其中提的最尖銳的,我知道的,當數北魏孝文帝。

這位開創了游牧民族向農耕民族學習、同化趨向的鮮卑族傑出政治家,是極善於思考也是很大膽質疑的。在關於周王朝起源的問題上,他明確提出有關伯邑考身份的疑問,大體意思是:如果伯邑考是文王的嫡長子,那麼文王就應該立他為「儲君」,而不是立老二姬發,也就是後來的周武王;如果伯邑考不是嫡長子,那麼為什麼不揭示他的出處?可見,文王,也未必絕對誠實、磊落。

傾向於認為伯邑考「非嫡」或者確切點兒說不是太姒夫人所生的人們,對其的生母,有兩種比較主流的猜測:

一是「野合」說。認為伯邑考的生母,是他父親姬昌很年輕、近乎還可以算「少年」的時候,巡遊或出使宗主國商國的途中,跟「邂逅」的不知名女子「野合」,寵愛在身邊,後來竟有了身孕,於是生下。

這說法,可以解釋古來傳得很「真」的一個情況,就是伯邑考作為長兄,比下面的弟弟們,年長很多。

但這個說法,並不能完美解釋歷代關注他的人們的另一「發現」,就是他跟所有弟弟們不同,沒「紮根家鄉」,而很可能長時間滯留「商國」,甚至幾乎整個成長期都在商國。

這點,另一種種比較主流的猜測,似乎可以給出答案——他的生母是商國貴族之女,甚至是商帝直系的女兒或姐妹,也就是宗主國的公主!

作為傾向認定他「非嫡」的一員,我比較認同這個猜測,原因有三:

其一,姬昌的父親、伯邑考的爺爺姬歷(史稱季歷、王歷),曾在商國擔任神職人員,很年輕就不明不白死在了商國;姬昌不得以接管邦國時,才不過十三四歲;當時的商帝「乙」,或許出於對姬歷之死的歉意,又或許覺得太年少的姬昌比較好擺弄,就把自己的幼妹,下嫁給了姬昌;想通過政治婚姻,操控不斷蓬勃發展的周國。那位商國公主,可能比姬昌年長,但相差不大,性情成熟,懂一點兒政治……從姬昌即位時候的商、周各自的政治形勢來看,強大而尊貴的商國,下嫁公主以拉攏、控制少年國主,是有可能的。

其二,伯邑考不僅長期生活在商國,而且是生活在商國的政治中心(都城),甚至可能躋身貴族,更甚至可能獲得相當於「伯爵」的「封邑」,「伯邑考」的稱謂,或許就由此而來。而這時候,他的父親,周國的國主,最多也就是才得到商國的正式冊封,甚至還可能稍稍滯後,爵位也是「伯爵」,稱「西岐伯」,史籍簡稱「西伯」。這樣一來,伯邑考、姬考、姬昌的「嫡長子」,就成了另有封邑的、跟父親平起平坐的、完全依附於商國的貴族。等於是商國對唯恐其「不安分」甚或已經顯出「不安分」苗頭的「周」,下的一步「長棋」。

其三,由於跟商國大貴族甚至直接就是「帝室」的密切關係,伯邑考死後,未提及葬地,有可能葬於商國。

認為姬昌第一位「正妻」是商國貴女甚至是公主的人們(包括我)進一步猜測:姬昌本人,並不情願接受這場居高臨下的政治婚姻,對商國貴女的妻子,並不親熱,倒是在外面「野合」了後來的正妻太姒(此說不是完全不靠譜,有詩《關雎》為證)。他的商國貴女妻子,自然是很不受用,或許賭氣回了母國,帶著自己的兒子考;或許水土不服什麼的,早早死了。於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姬考,也就只好在商國兀自「榮華富貴」著。

(四)死亡之謎

有的史料指出,伯邑考「蚤死」(「蚤」通「早」),說他死的早。

但這個「早」,到底是指他死亡時的實際年齡,還是指相比他那些弟弟們的成長顯得「過早」,無法確知。不過,基本能肯定,他的死,是「蚤」的、不那麼正常的。

拋開《封神演義》神話式的傳奇想像,順著上述「非嫡」猜想和生母是商國貴女甚至公主的猜想,結合後來商、周的關係變化,關於他的「蚤死」,可以有三種猜想:

一是或直接或間接地死於商國末世「帝」子辛(即「紂」、「紂王」)的意志。

二是純粹的意外——急病、事故,等等。

三是被暗殺。

如果是第二種,個人認為,沒什麼不能說的——挺重要、挺尊貴的一個人物,因「意外」的原因,「蚤死」了,多幾個字交代一下「意外」的緣由,就像很多跟他地位彷彿甚至還低些、有資格留名史冊的人那樣,似乎很是應該。

可是沒有。

為什麼沒有?是表示對他不重視?還是另有隱情?另有隱情的話,會是什麼?

第一種可能,存在!但似乎並未被像《史記》這樣的「嚴肅史籍」提及。除了上面援引的《史記·管蔡世家》中那兩句語焉不詳的話之外,同一部書里,真的是沒找到關於這個人更多的敘述了。

作為文王姬昌的長子,如果他死於「紂」的意志,怎麼也該算是「有仇」吧;他弟弟「武王」討伐「紂」的時候,誓師詞中羅列「紂」的諸多罪行,連「酗酒」都提到了,戕殺他親哥,不可能一個字不提吧!

所以說,基本可以認為,伯邑考死於「紂」的意志或指令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那就剩下第三種可能性了——被暗殺。

這個猜測如果成立,下一個問題就是——被誰暗殺?

不可能是商帝。因為商帝不需要「暗殺」誰。要想殺,明著來就好。

也不大可能是商帝陣營中的其他什麼人。因為如果是那樣,這條性命,肯定也會記在商帝頭上。還是回到前面那話,記在商帝頭上,他弟弟武王討伐時羅列罪狀,不可能一字不具!

暗殺,作為極端的卑劣手段,通常不會輕易施行,必須要有充分的理由,或說目的。悄悄地讓一個人死掉,目的無非兩個:泄恨、受益。其中「受益」可能性更大些。

他死了,誰會受益?

再描一遍《史記·管蔡世家》中涉及他的描述:同母昆弟十人,唯發、旦賢,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

看到那個「舍」字了么?再連著想想上述北魏孝文帝的考問。然後關上門窗,把自己扔進盲然的冥想……

能感覺到遙遠的森冷和血腥么?

我能感覺到!

感覺而已。謎,終究,還是謎。

【作者簡介】劉宏宇,常用筆名毛穎、荊泓。實力派小說家、資深編劇、北京作協會員,「夏衍杯優秀電影劇本」獲獎者。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點一下文末「在看」。

歷史文化類投稿郵箱:

小說散文類投稿郵箱:

顧問:朱鷹 、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大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之寫乎 的精彩文章:

唐玄宗那麼寵愛楊貴妃,為什麼不封她為皇后?
賈母逼惜春畫大觀園,只是因為要送給賈元春嗎?

TAG:閱讀悅讀之寫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