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歷史上兄弟情深的感人瞬間(二):姬伋姬壽兄弟爭死

歷史上兄弟情深的感人瞬間(二):姬伋姬壽兄弟爭死

歷史上兄弟情深的感人瞬間(二):姬伋姬壽兄弟爭死

文:枯木

上一篇文章記述了春秋時期伍子胥兄弟在面臨生死抉擇之際,為了盡孝和復仇,一死一生的感人事迹,這篇我們談談春秋時期另一個歷史事件,也是兄弟情深,最後雙雙被殺的凄婉悲劇,那就是衛國的「姬伋姬壽兄弟爭死」的故事。

提起衛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乏善可陳,史書記載也是寥寥數語,然而衛國卻是戰國末期最後滅亡的國家。有的人認為是衛國多人才,正如吳國公子延陵季子所言:「衛多君子,其國無故。。事實上,衛國也真有不少人才,諸如商鞅、吳起、呂不韋等都是衛人,然而建功立業都不在衛國,因而,此理由難以成立。

真正原因是衛國封地面積狹小,處在強國之間,是個緩衝,另外由於衛國是姬姓諸侯國,周武王弟康叔後裔,名義上比較名正言順,雖然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然而面子問題還是要保持的,畢竟周天子還在。再加上衛國沒有當霸主的願望,和諸侯廣結親緣,時而投靠強國之一來應對另一強國,左右投緣;戰國時期不斷被割地保身,僅僅剩下濮陽城這個彈丸之地,對其他諸侯國沒有威脅,而且投靠到魏國這個強國庇護之下;戰國末期又投靠秦國,因而,衛國得以苟延殘喘,一直到最後。

雖然衛國無所作為,然而在春秋「禮崩樂壞」上卻是典型的反面例子,詞語「上烝下報」中的典故就是出自本文姬汲姬壽兄弟的父親衛宣公,「烝」在古代指的晚輩娶父親或兄長的妻妾,;「報」指長輩娶晚輩子侄的妻妾。《左傳·桓公十六年》:「衛宣公烝於夷姜,生急子。,意思是衛宣公娶了父親衛庄公的妾夷姜,生了公子姬伋,也叫急子,於是就引出了本文的故事。

關於姬伋和姬壽兄弟的故事,在史書《史記》《左傳》都有明確記載,明末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也有精彩的演義。由於左丘明為春秋末期魯國人,距離事件歷史較近,因為我們選取《左傳》進行闡述。

《左傳·桓公十六年》原文:初,衛宣公烝於夷姜,生急子,屬諸右公子。為之娶於齊,而美,公取之,生壽及朔,屬壽於左公子。夷姜縊。宣姜與公子朔構急子。公使諸齊,使盜待諸莘,將殺之。壽子告之,使行。不可,曰:「棄父之命,惡用子矣!有無父之國則可也。」及行,飲以酒,壽子載其旌以先,盜殺之。急子至,曰:「我之求也。此何罪?請殺我乎!」又殺之。二公子故怨惠公。十一月,左公子洩、右公子職立公子黔牟。惠公奔齊。

該史料大意為,衛宣公娶了父親的妻妾夷姜,生了兩個兒子,大公子叫姬伋(急子),被立為儲君,二兒子叫黔牟(後面再談)。後來在給公子姬伋娶妻的時候,當時流行政治婚姻,再加上齊國實力強大,因而向齊國求婚,當時當政的是齊僖公(後來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的父親),便把自己的大女兒宣姜許配給了公子姬伋。

然而衛宣公看到宣姜美貌異常,便自己把兒子的妻子宣姜給娶了,另外給姬伋找了一個妻子,並且和宣姜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姬壽,一個叫姬朔。在《左傳》中,姬伋的母親夷姜自縊而死,原因未知,大概是失寵了原因吧,這在《東周列國志》中有演繹。夷姜死後,宣姜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當上儲君,便和小兒子姬朔在衛宣公面前進讒言,激怒了衛宣公,再加上衛宣公「上烝下報」,人品本來就很差,此時忘了骨肉情深,因而竟然想到借刀殺人。

於是衛宣公一面讓公子姬伋出使齊國,一面讓強盜埋伏在衛國邊界莘地(今莘縣),由於當時高級出使都會打著旌旄以代表國君,因而,叮囑盜賊只要看見舉著旌旄的就予以斬殺。而宣姜的大兒子姬壽非常仁義,平常和兄長積極也交好,知道內幕,便前去告知並勸哥哥不要出使齊國。姬伋則說:「不聽父命,是為不孝,人要兒子何用?天下就沒有不聽父命的國度」,雖然是忠厚愚孝,可是在當時孝道可是第一位,「父叫子死,不得不死」,因而明知道前去是死,依然不為所動。正如晉文公的兄長申生,明知道驪姬害他,可是為了不讓老父親晉獻公傷心,不去辯解,自刎而死,秦始皇長子扶蘇也是自刎而死,類似事例還有很多,也不能說是愚孝,而是先秦時期的文化所致。

姬壽看到不能勸住兄長,便把姬伋灌醉,自己拿著旌旄假冒公子姬伋前去,結果被盜賊誤殺。而姬伋醒來後追趕,看到弟弟被殺,大叫到「我才是你們要尋找的人,他有何罪被殺?要殺就殺我吧!」,於是同樣被盜賊所殺。如此哀憐悲泣的結局,令所有讀史書的人看到此處無不是令人惋惜,以至於太史公司馬遷感嘆道:這和晉公子申生不敢指明驪姬的過錯相同,都是懼怕讓父親傷心,然而如此慘死,豈不令人悲戚?!

姬汲姬壽兄弟爭死的故事,即可以看到人性的黑暗面,又可以看到其中人性的偉大。雖然春秋時期對禮防還不至於和宋代以後那樣束縛人性,然而孔子所言「禮崩樂壞」確實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特徵之一。衛宣公「上烝下報」,為了自己的享樂竟然娶了兒子的妻子,本來就愧為人父,結果因愧疚而生惡意,竟然要取其性命,「虎毒不食子」,雖然史書沒有明確指明盜賊是衛宣公所派,然而他自然知道其中緣由,並未阻攔,可知是默許的,因而衛宣公連禽獸都不如。

而姬伋和姬壽兄弟,則是真正代表「衛國多君子」,明知送死,也不逃避,反而爭相替代,其宅心之仁厚,其骨肉之情深,其感情之真摯,其視死之如歸,其大義之凜然,無不讓人欽佩;而其命運之悲哀,結局之慘烈,無不令人扼腕!姬壽之見義勇為錚錚俠骨,姬伋之不違父命坦然面對,彰顯了人性的偉大,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綻發出日月般的光輝!

正是衛宣公,造下了孽,隨之衛國開始混亂不堪。姬汲姬壽兄弟死後,宣姜的小兒子姬朔繼位成為衛惠公,然而百姓不願意,大臣們發動政變,廢掉了衛惠公,另立姬伋的弟弟、夷姜的小兒子黔牟為君。衛惠公跑到齊國避難,此時當政的是齊襄公(齊桓公的哥哥),外甥挨了欺負,舅舅自然不能坐視不管,出兵趕走黔牟,衛惠公複位。

按說這應該就此了結了吧?可是齊襄公也不是什麼好鳥,看到百姓和大臣不支持衛惠公,為了衛惠公地位穩固,竟然想出讓衛宣公的另一個兒子,也就是宣姜的庶子公子頑「烝」宣姜!這樣達成大妥協,擺平了擁立其他兒子大臣意見。後來宣姜和公子頑居然又生了三男二女,宣姜的身份變來變去,政治妥協和婚姻紐帶無處不在,春秋之混亂狀態真是讓人眼花繚亂。

按說故事就應該打住,可是提到了齊襄公,又不得不提起另一個著名事件,那就是齊襄公兄妹亂倫之事。相比衛宣公上烝下報,齊襄公更是臭名遠揚,和自己的妹妹齊僖公的小女兒文姜私通,文姜後來嫁給魯國的魯桓公,姦情敗露後,齊襄公指示彭生拉殺了魯桓公,從此齊國和魯國成了世仇,繼位的文姜的兒子魯庄公竟然發誓「不到黃泉不相見」的毒誓。

《東周列國志》:「齊僖公二女,長宣姜,次文姜,宣姜淫於舅,文姜淫於兄,人倫天理,至此滅絕矣!。而魯庄公娶的也是齊國宗室女哀姜,哀姜和魯庄公弟弟慶父私通,更是造成魯國「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災難。齊國也是內亂不斷,齊襄公連殺二君,結果被群臣所殺,後來他弟弟公子小白繼位,成為齊桓公,才造就了春秋第一霸主!

由此看到,春秋戰國時期真是禮崩樂壞,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背後,各種陰謀陽謀輪番上演,唇槍舌戰,兩軍對壘,政治交易,婚姻紐帶,縱橫交錯,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給,種劣行惡跡道德敗壞的行為都可以找到原始雛形,然而,也有不少令人感動令人敬仰的瞬間,姬汲姬壽兄弟爭死就是其中之一。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這些捨生取義、慷慨赴死的故事之所以能代代流傳,正是因為在那些與黑暗的鬥爭中,秉持著道義信念之所在,才更能彰顯出人性偉大的光輝,因而顯得更加耀眼奪目!這也正是中國五千年來文化的精髓所在!!

(待續)

2019/8/23榆木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花得木 的精彩文章:

李群玉《新荷》詩詞賞析
漫談古代「文房清供」的起源來歷

TAG:易花得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