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滿洲人都是火葬嗎?清皇陵與明皇陵有什麼不同?

古代滿洲人都是火葬嗎?清皇陵與明皇陵有什麼不同?

3月27日,我們發了我們民俗專家富察晨楓的文章《滿族喪俗(完整版)》,對滿洲的喪葬習俗有較為詳細介紹,今天主要是是針對火葬問題說明一下。

說火葬乃系滿族傳統,這話並不完全正確,滿族是多種葬俗,因為滿洲古代分很多部,有以打獵為主,有的以捕魚為主,習俗也不同,有的火葬,有的土葬,有的樹葬,有的天葬,還有的水葬,並沒有統一的規定。主要是根據天氣地理等因素而定,而且沒有一成不變,是不斷變化的。比較清皇家祖陵永陵,流行的說法就是當時先放樹上,相當樹葬,後取骨灰的時候發現已經長在樹上,所以就在當地安葬了。

因為滿洲人經常發生戰爭和遷徙,所以出現火化,但火花後依然要土葬,戰場激烈,有的屍體都來不及火花,一般就帶辮子回來,按薩滿教的觀點認為靈魂寄居在辮子上。

遼金的時候,就有「燒飯」的習俗,把死者生前喜愛的物品同時焚化,謂之「燒飯」。

滿洲人二次葬的習俗,二次葬分兩種:

一種是深冬季節去世的,由於滿洲冬季有很厚的凍土層,不便挖掘墓坑,於是放入停棺後,等半年或幾個月,天氣暖和後,來年再葬。

另一種是因意外死亡的,按傳統習俗為使死者靈魂安息,在墓地停棺一年或三年再葬。

滿族墓葬的墓坑均為豎井直穴,沒有人工挖掘的墓室,看高句麗和渤海國一些墓葬豪華,存在墓室,那一般是有國家而且是屬於上層人士才有可能,一般人的安葬是沒有墓室的。

清朝皇帝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和順治皇帝都是火葬後進行安葬,多爾袞也是火葬,所以民間流傳的鞭屍是不可能的,鞭屍是古代中原漢族習俗,滿洲沒有此俗,而且是火化後骨灰,根本也無法鞭屍。

皇帝是自康熙開始沒有火化,直接土葬。但因為八旗戰士還浴血奮戰,所以還是不可能完全土葬,皇帝也沒有要求,按中原儒家學說是要土葬,但一般滿洲人沒條件實行。乾隆中後期,才開始要求有條件的實行土葬,但戰爭期間,還是無法完全實行。

進關後皇家的喪葬肯定與一般滿洲人不同,這裡再說一下,清皇陵與明朝十三陵的不同之處:

1、明陵不建神道碑亭,而清關外三陵也沒有,但進關後的清皇陵則建之。清陵早期的神道碑亭體量大,沒有券臉石。但建築比例適中,舒展和諧,雍容大氣。

清朝皇帝陵建神道碑亭,內立神道碑一統,神道碑上鐫刻皇帝的廟號和謚號,而明陵不建神道碑亭,不立神道碑。清朝有12座皇帝陵,關外的永陵、福陵和昭陵未建神道碑亭,沒有神道碑。關內的九座皇帝陵都建了神道碑亭,立了神道碑。細心人發現,順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雍正帝的泰陵、乾隆帝的裕陵、嘉慶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咸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神道碑上所鐫刻的皇帝謚號與這八位皇帝的謚號都不全,這是因為安葬老皇帝是老皇帝的兒子,那時候給上的謚號就刻碑上。等孫輩皇帝再增加的謚號就只是停留在書本上,不再改碑刻了。

2、明陵無皇后陵,而清陵則有,說明清朝皇后地位要高。

3、明陵雖然也建有妃子墓,但不是每帝陵都有,而清陵除特殊情況下,大都在帝陵旁都建有妃子墓。說明清朝的女性地位要高。

4、明陵只有主陵(也稱首陵)建石像生,建規模宏大的設有四根華表的神功聖德碑亭,其他陵則建規模較小的無字碑,而清陵在道光帝之前的諸清帝陵(關內)均建有設華表的神功聖德碑亭。明十三陵只有主陵長陵建帶華表的大碑樓。而清東西陵,非主陵也建…

5、明朝宮門稱祾恩門,享殿稱祾恩殿,清陵均分別改稱為隆恩門、隆恩殿。

6、明陵皇帝陵前建三路一孔拱橋,而清朝皇帝陵則建三路三孔拱橋。

7、清皇陵石像生的文臣、武士均為滿族服飾和髮式。明十三陵則是明朝的衣冠。

8、清皇陵所有牌匾、碑文均為滿、漢或滿、蒙、漢文字合璧。明朝的是單一漢字。

作者富察春兵

滿族文化網原創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蒙古族下馬酒禮儀
遼東鳳凰城老滿洲旗人的旗風二三事兒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