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毛澤東說過去人家看我們不起是有理由的,那現在呢?

毛澤東說過去人家看我們不起是有理由的,那現在呢?

? ? 20世紀上半葉,社會主義革命和民族獨立運動在世界範圍風起雲湧。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奮鬥,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5億多中國人民得到解放,當家做了主人,這是中國共產黨對人類的重大貢獻。

1956年8月30日,在中共八大預備會第一次會議上,毛澤東說:過去人家看我們不起是有理由的。因為你沒有什麼貢獻。如果不能趕超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就要從地球上開除你的球籍。9月24日,毛澤東又說,中國是一個大國,它的人口佔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是「它對人類的貢獻是不符合它的人口比重的」,這種狀況一定要改變。11月12日,在為紀念孫中山誕辰90周年發表的文章中,毛澤東提出,「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

瘧疾是由惡性瘧原蟲引起的疾病,幾千年來一直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安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瘧原蟲對奎寧類藥物產生抗藥性,全球100多個國家、兩億多瘧疾患者面臨無葯可治局面,死亡率急劇攀升。1969年,衛生部中醫研究院接到「中草藥抗瘧疾」研發任務,39歲的屠呦呦被任命為項目負責人。

屠呦呦,浙江寧波人,是家裡5個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呦呦鹿鳴,食野之蒿」,父母以《詩經·小雅》的詩句為她取名。1955年,屠呦呦從北京醫學院藥學系畢業,被分配到中醫研究院從事中藥研究。參加工作僅3年,就在防治血吸蟲的生藥學研究上創出兩項成果。

接受任務後,屠呦呦夜以繼日,收集整理歷代中醫藥典籍,走訪多名老中醫,在彙集2000餘個方葯基礎上,編寫了含有640多種草藥、包括青蒿在內的《抗瘧單驗方集》。之後,以鼠瘧實驗評估380種提取物,發現一份青蒿提取物很好地抑制了寄生蟲生長。但後來效果很不穩定,190次實驗都失敗了。

困境之下,屠呦呦翻閱大量文獻。唯一關於使用青蒿減輕瘧疾癥狀的文獻,出自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這句話給了屠呦呦靈感,加熱步驟可能會破壞藥物活性成分,在較低溫度中提取可能有助於保持抗瘧活性。果然,改變提取方法後,提取物活性得到大幅提升。

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團隊提取到第191次實驗藥物樣品,所做的動物實驗顯示出100%的抑制率,它極可能也是人瘧原蟲的剋星。歷經反覆實驗,解決了中草藥含毒副作用後,第二年春天,在南京全國抗瘧研究大會上,屠呦呦首次報告了實驗結果,全場振奮。

在科研攻關的同時,屠呦呦和同事們的健康受到很大損傷。他們做實驗用的是買來的7口大缸,缺乏通風設備。一些藥劑有毒性,而且揮發性很強,加上勞累和缺乏營養,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牙齒劇痛甚至鬆動脫落。但她不但不顧身體,還主動要求在自己身上做第一例臨床實驗。

海南昌江是當時一大瘧區,當地以腦瘧為首的惡性瘧疾已成不治之症,數日內便能致人死亡。1972年8月,屠呦呦用青蒿提取物,60天里對昌江30例瘧疾患者做臨床觀察,結果療效百分之百。

同年,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用「X-衍射法」,確定了青蒿提取物的立體化學結構:C15H22O5,完全不同於奎寧類藥物。中國醫藥工作者從祖國醫學寶庫中,不僅發掘出良藥,而且還是全新的抗瘧葯,這是中國人的發明和創造。屠呦呦和同事們將這種無色針狀的晶體,命名為青蒿素。一年後,屠呦呦研發出青蒿素第一個衍生物雙氫青蒿素,抗瘧療效提高了10倍。

青蒿素類藥物不良反應輕微、治癒率高,且價格便宜,被許多外國患者稱為「中國神葯」。2004年5月,世衛組織正式將青蒿素復方藥物列為治療瘧疾的首選藥物。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中醫藥從神農嘗百草開始,在幾千年的發展中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通過繼承發揚,發掘提高,一定會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從而造福人類。」2015年12月7日,屠呦呦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禮堂進行演講,題目是《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駛上了前進的快車道,徹底擺脫了被開除「球籍」的危險,不僅發展了自己,也進一步造福世界。

今年3月的一天,在突尼西亞一所高等農業工程學校,中國工程師給一輛農用拖拉機現場安裝了使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自動駕駛設備。這台普通農用機械成為突尼西亞第一台使用衛星導航設備精準定位和操控的無人駕駛農機。在以不同速度前行的測試中,拖拉機每次都精準地避開障礙物。突方專家讚歎,過去只使用過手機里的導航軟體,沒想到中國的導航技術竟能實現農業機械的無人駕駛。

6月,維也納聯合國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中國古代導航展——從指南針到北斗」展覽,展品有馬可·波羅從泉州返回威尼斯時搭乘的船舶、鄭和下西洋用的導航羅盤模型,北斗晶元系列產品等,既體現中國導航和測繪製圖技術在古代中外交流中發揮的作用,還展出了當今國際合作成果。

北斗七星是古人辨識方位的依據,司南是中國發明、世界最早的導航裝置,作為中國自主建設的衛星導航系統,「北斗」處處體現著中國文化傳承。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研製,先後建成北斗一號、北斗二號、北斗三號系統,服務區域從中國及周邊,擴展到全球範圍。

6月25日02時09分,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托舉著第46顆北斗導航衛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這是北斗三號系統的第21顆組網衛星、第二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將與此前發射的20顆北斗三號衛星組網運行,進一步提升北斗系統覆蓋能力。到2020年底,將全面完成北斗三號系統建設,為全球用戶提供精度更高的服務。

從指南針到北斗,一「南」一「北」,一古一今,不同的歷史維度,展現了中國人民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北斗已開始向「一帶一路」沿線90多個國家提供服務,用戶數量達到「億級以上」水平。巴基斯坦的交通運輸、港口管理,緬甸的土地規劃、河運監管,寮國的精細農業、病蟲災害監管,汶萊的都市現代化建設、智慧旅遊,這些都得益於北斗系統的支持。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同時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全人類面臨更嚴峻挑戰。中國促進共同發展的決心不會改變。中國共產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有信心為人類更好發展提供中國方案。(中國紀檢監察報記者 何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在線 的精彩文章:

世衛組織呼籲深入研究微塑料對健康影響
人民日報思想縱橫:永葆為民初心

TAG:國際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