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俠客的俠義精神主要來源於孔孟的義利觀還是墨翟的義利觀?

俠客的俠義精神主要來源於孔孟的義利觀還是墨翟的義利觀?

韓非子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這雖有些偏激,但還是一語中的的。

這裡,「儒」既是先秦儒家思想學說,法度法規要實施的盡量客觀公正公平,是不能太仁者愛人的講人情倫理的,是謂有大義滅親之謂。法度法規要威嚴服人,就不能有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徇私舞弊包容包庇的存在,這是諸子百家法家與儒家相對立的地方。而且,尤其是後來把仁義禮智信雜糅了天人感應的那一套。仁義禮智信也是陰陽五行了,相生相剋。你給他們講法規,他給講講仁,你給講仁,他又給你講義,你講義了,他講禮,你講禮,他講智,你講智,他們又講信,一轉轉一圈,實質問題撂一邊了。

反正,正著能相生相扶持;反著,就可以相剋,一如兒童玩的石頭剪子布,你出石頭,他出布,你出布,他出剪子,總是能贏理。而仁義禮智信附會的發展成陰陽五行後,你出火,他就可以出水,你出水,他出土,你出土,他又給你講木,總是能剋制你,這樣法規就沒有定準了。法規一定是講方正,是非分明,正大光明。可儒家是講圓融,五行一個圈。這也就是韓非子說,儒以文亂法的一個原因吧。其實,真正內中中正,外圓融,這也很好,內里方正,處世境界高。但往往,偽君子泛濫,圓滑奸詐也就同出一轍了。儒有儒的益處,同時他的弊端也緊緊相隨。

「俠」呢,一有說也是同出儒家,俠,多指俠客,俠客要有俠義精神,俠義之「義」,也是義呀。

儒家有所謂仁義禮智信,孟子是繼承孔子之後發展了義,是以才有說俠客俠義精神也是源於儒家一說,說,儒與俠,只是,一出一入,出世為俠客,處江湖之遠;入世為儒士,居廟堂之高。儒士盛世為官,修齊治平;俠客亂時拯救匡扶大義,為民請命,扶危濟貧,捨生取義。這說法,乍一聽,貌似也有些道理。

但只是表面有些道理,其實說不通的地方更多,就是,這裡俠義絕對不是源於孟子所倡導的君臣之義的義,孟子之謂大義,是一脈相承孔子之仁,而韓非子說「俠以武犯禁」,這裡的「俠」主要是俠客及俠客的一種道義精神,俠義之義是墨子的義利觀,更有道義的意思。俠之所以犯禁,就是因為沒有遵循仁義禮制一套,他們行走在江湖上,但是,他們有一套自己的武林規則,懲惡除暴,扶危濟貧,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是墨家的義利觀的俠義精神。墨子與孔子、孟子的思想是截然相反的,墨子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其中「非命」、「非樂」、「節葬」等這些顯然都是針鋒相對當時的儒家的,儒家正好相反,講天命觀,講禮樂,講厚葬,慎思追遠。

孟子與墨子都提出了重義貴義,二人的對義的闡釋是截然相反的,孟子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墨子謂:

「萬事莫貴於義。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於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於義也。」

如果說,《射鵰英雄傳》里的郭靖更多具有儒家的孟子之仁義的俠義精神;那麼,就可以說《神鵰俠侶》中的楊過就更多具有些墨家的墨子之道義的俠義精神。郭靖是忠良之後,正統的忠孝道統之家。而且一路成長也是刻板規矩的,尊師命聽母話,後來當然也漸漸具有些墨家的精神。

而楊過自幼無父無母,一個小庶民的形象,與小龍女屬於師徒之戀,這在儒家是被罵禽獸的。楊過顯然更符合墨子兼愛的思想。主張愛無差別等級,不分厚薄親疏。這是儒家所不能接受的,儒家講禮樂等級秩序,愛有等差,天子九鼎,三宮六院,諸侯六鼎,三妻四妾,士大夫,三鼎等等之類。誠如孟子所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這麼看,金庸筆下的楊過大俠更多是符合墨家義利觀的俠義精神。這也是,楊過與郭靖黃蓉有相一致的地方,一致性就是取大義。具有俠的精神。但總是有隔閡的所在。當然,一如郭靖後來兼有墨家精神,楊過後來也漸漸兼具儒家精神,儒墨相互影響成就了各種品質與形象的俠客俠義精神。

孟子與墨子二者雖都是重義,但「義」的內涵有巨大差別。整體感覺上而言,墨子之貴義,是建立在兼愛非攻的思想基礎上的義,義與利更具有一致性。因墨子本人就是庶民出身,是從廣大平民角度出發思考的符合普遍大眾的道德學說。而孟子的義,主要是禮儀仁義,是一套從君王角度考慮的君臣父子貴賤有序的道德倫理學說,義與利實質上是對立的,所以要求明君仁君,然後才能成就大義,否則,暴君無義,就害慘了庶民。是謂,重義輕利。之所以,重義,認為利乃小人之所予,既,君子予以義,小人予以利。有君子小人之別。

而墨子更多之所以重義,是因為,義與利是一致的,義者,利也,講兼愛,尚賢,不分貴賤的賞拔人才,義是大利,要利他人。儒家的義者,更多是宜也。就是只要合宜合理,就行,這就更多就已經是單向的了,只是作為君王角度的考慮而已,所以,義利更多是對立的。君待臣以義,臣待君以忠。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合宜就行,合宜就是義。表面上是合宜,實質上利益對立衝突,所以,只能是空談理想而已。

當然,在歷史的長河中,墨家與儒家的義也不斷碰撞融合,義利觀也是在不斷發展變化著的,到了近現代的武俠小說所塑造的俠客形象,你很難說清到底是儒家的仁義的義利觀還是墨家的道義的義利觀,或許,只能這樣說,就是兼具有儒家與墨家,有時還有點道家逍遙、佛家自在的各種元素融合誕生了別具一格的武俠小說的武俠形象,俠客形象,俠義精神。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武俠小說的這句經典句子,已經把俠客的精神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了,他不局限於儒家、道家、佛家、墨家等,都可兼而有之,但不約而同的指向是,為國為民,胸懷天下,具有利他人利眾人、利眾生之境界情懷。當然,這是一種理想。畢竟是文學作品的匪夷所思的虛構,屏蔽了現實的各種矛盾處,不過,若要說武俠文學所塑造的俠客及俠義精神的主要來源的話,非要相比儒墨二者,哪個對武俠文學俠客形象俠義精神影響大,成分大,吾認為當還是以墨家墨子之貴義的義利觀是俠客俠義精神的主要來源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八卦 的精彩文章:

「格物」到底是什麼意思?
「奇門遁甲」是不是科學呢?你怎麼看?

TAG:太極八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