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歷史驗證的俗語,究竟有何深意?

「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歷史驗證的俗語,究竟有何深意?

這句俗語很現實,直到今天也適用,而且大多數父母都忽略了。前不久,網上流傳一個故事:因為網友的奶奶多次問她要錢,從最開始的幾萬到十幾萬,那麼這個奶奶要錢去做什麼呢?原來是給那兩個叔叔還貸款。兩個叔叔都是無業游民,他們整天躺在家中,什麼事情也不幹,但沒辦法,老人家畢竟心疼兒子,只能到孫女這裡借錢來補貼兒子。

這種情況是經常見的。我們今天要講的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和這種情況息息相關,這個俗語分析的是,如果一個家庭中,老人偏愛其中一個孩子,後果會是什麼樣的。類似的這種民間流傳的俗語,是古人經驗智慧的結晶,所以並非迷信,而是有一定現實依據的。

在古人的意識當中,如果當父母的偏心,對其中一個溺愛,對另一個冷淡,那麼那個被溺愛的孩子長大之後很難會有出息。因為來自父母的溺愛已經消磨了他的志氣,無論是思想頭腦還是生活能力,都遠不如那些歷經風雨的人。

這是單純的民間看法,我們還可以分析一下歷史上的兩個例子。春秋戰國時期,鄭武公娶了武姜,兩人先後生了兩個兒子,第一個是後來的鄭莊公,第二個是共叔段。武姜在生第一個兒子鄭莊公的時候難產,所以她討厭極了這個大兒子,但生共叔段的時候特別順利,所以小兒子備受寵愛。武姜多次慫恿鄭武公廢掉鄭莊公的世子地位,不過鄭武公沒有答應,等鄭武公去世之後,鄭莊公自然即位。可是母親武姜卻要幫著自己的弟弟造反,奈何共叔段能力不足,最後失敗,一路流亡,逃出了鄭國。

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趙太后。戰國時期的趙國輪到趙孝成王即位,可是他因為年齡小,所以有趙太后做主國家大事。秦國趁著趙國國內不穩定的機會,發兵進攻趙國,一口氣拿下了三座城池。慌亂之下,趙國向齊國求助。齊王給出條件說:「救也不是不可以,不過我們需要一個人質——趙太后最寵愛的長安君」。

既然是趙太后最寵愛的,那她肯定不捨得,所以局面一度尷尬。觸龍就是在這個關鍵時刻出面,他向趙太后分析了利弊。指出雖然長安君現在備受寵愛,但對趙國一點功勞都沒有,倘若趙太后您哪天不在世了,長安君又憑什麼在趙國立足呢?這一翻話讓太后醒悟,將長安君送到齊國當人質,趙國也因此得救。

其實所有的道理都很簡單:如果父母真的疼愛自己的孩子,那就為他做長遠的打算,而不是只顧眼前的溺愛。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依舊會看到老人家偏心,而那些從小備受偏愛之人,長大之後往往不能做出一番事業。

老人家的思想可能頑固一些,這些故事也給新一代父母一個警惕,教育子女的時候,千萬不要偏心,因為那不是為孩子好,而是在害他。這句俗語雖然簡單,但卻很有深意,一直到今天都適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鬼谷秘史 的精彩文章:

此人被後世稱「屠夫」,為拯救漢人而屠殺胡人,究竟有何誤會?
鎮元子的人蔘果被偷,不生氣反而和孫猴子結拜,究竟為何?

TAG:鬼谷秘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