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趙匡胤立誓不殺士大夫,為何不明說,卻弄得神神秘秘生怕人知道?

趙匡胤立誓不殺士大夫,為何不明說,卻弄得神神秘秘生怕人知道?

眾所周知,宋朝有一個特別的傳統,不殺士大夫言官。兩宋三百年來,歷代皇帝均嚴格遵守此法,極少出現誅殺文官的現象,文官除非參與謀反,否則即使十惡不赦,也不過是流放。

宋神宗年間,用兵陝西失利,宋神宗惱恨之餘,決定處死一個押運糧草失職的低級漕官。卻不料,此舉遭到宰相章惇的強烈反對,章惇的理由是:祖宗以來,未嘗殺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可見,不殺士大夫確實是宋朝傳統。

那麼,這個傳統是如何形成的呢?據說,與宋太祖趙匡胤的一個誓約有關。據陸遊的《避暑漫抄》記載:

趙匡胤即位後,在太廟刻下一塊石碑,用銷金黃幔遮蔽,門鑰封閉甚嚴,只有太廟四季祭祀和新天子即位時,方可打開。石碑上刻有一段誓詞,新皇帝即位後,必須跪拜石碑,默誦石碑上的碑文,然後再拜而出。

由於皇帝默誦石碑碑文時,身邊只有一位不識字的宦官,而皇帝不會將碑文泄露出去,所以「群臣及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

直到靖康之變,金人將祭祀禮器席捲而去,太廟之門洞開,人們方得看到此碑。誓碑高七、八尺,闊四尺余,上刻誓詞三行:

一為「柴氏(周世宗)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一為「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一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碑文的第二條,正是不得殺士大夫和言官。有人認為,這段記載可能出自民間傳言,歷史上並沒有所謂的「太祖誓碑」。畢竟,一位開國皇帝在太廟裡立下誓碑,命令子孫為皇帝者,要優待前朝宗室之後裔,且不得濫殺士大夫與上書言事之人,否則天必討滅之,這既讓人難以思議,在中國五千年歷史中也幾乎是空前絕後的。

不過,這段記載並不是孤證,據《宋史·曹勛傳》記載,靖康末年,北宋為金所滅,武義大夫曹勛隨徽宗北遷。被扣留在金國的日子裡,徽宗囑託曹勛日後若有可能回南方,讓他轉告高宗:藝祖(宋太祖)有誓約藏之太廟,不殺大臣及言事官,違者不祥。因為宋高宗即位時,開封已經淪陷,沒有見過太祖誓碑,所以宋徽宗希望曹勛告知高宗。

另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徽宗「又言藝祖有誓約藏之太廟,誓不殺大臣及言事官,違者不祥」,也提到了太祖誓碑之事。

此外,著名史學家王夫之亦相信太祖誓碑真實存在,他在《宋論》提到,「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嗚呼!若此三者,不謂之盛德也不能!」

應該說,太祖誓碑存在的可能性很大。從情理上分析,即使宋朝沒有太祖誓碑,也極可能存在一個類似誓碑的祖宗之法,否則我們很難想像,如果沒有祖宗之法的約束,宋朝歷代皇帝能做到堅決不殺士大夫。

不過,據《宋史·太祖本紀》、《續資治通鑒長編》等史料記載,宋太祖在位十幾年,並不少殺大臣,被殺者總計有88人之多。但事實上,這些被誅殺的大臣中,以武將居多,武將中又以低級武官居多,士大夫的人數極少。況且,宋太祖的誓約是「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換言之,他自己不必遵守。

那麼,如果太祖誓碑真實存在,不殺士大夫言官,至少對士大夫言官而言,是一件歷史上罕見的德政,體現了趙光義心胸寬闊,重視人才,那麼,趙匡胤立誓時,為何不明說,卻做得神神秘秘,生怕被人知曉呢?

原因很簡單,如果明確告知世人不殺士大夫,士大夫集團得到「免死金牌」,必然有恃無恐,為所欲為,這既不利於國家的治理,也影響皇權的穩固。宋太宗重文輕武,其初衷正是利用文官壓制武將,削弱武將對皇權的威脅,又豈能又讓文官威脅皇權?

此外,宋太祖重文輕武,已經讓武將甚為不滿,須知北宋上承五代,五代時期武將地位遠在文官之上,文官處處被武將壓制,宋太祖卻被壓制的文官騎在武將頭上,武將豈不能心存怨恨?如果此時宋太祖明確立誓不殺文官,試問,武將心理豈能平衡?會不會激起兵敗?宋太祖之所以私下立誓,想必也正是考慮到了這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漢羽林郎 的精彩文章:

孫悟空大鬧地府,地藏王菩薩為何坐視不管?五百年後猴哥才明白?
李世民臨死前,對太子說了47個字,把自己的一生都全盤否定?

TAG:天漢羽林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