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銀行理財轉型有點「痛」,收益率17連降後還會繼續嗎?

銀行理財轉型有點「痛」,收益率17連降後還會繼續嗎?

從近5%到4.5%,再到如今的4.1%,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的連續下跌成了常態。來自第三方平台統計數據顯示,銀行理財已連續17個月下跌,平均預期收益率跌至4.16%。而截至8月月中,這一數字已不足4.1%。

對此,不少投資者發出了「早買早獲益」的感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市場對於未來收益率繼續下降的預期。在利率並軌進程不斷推進下,銀行理財收益也同步承壓,多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表示,銀行或將進一步壓縮負債端的成本以緩衝貸款利率下行帶來的壓力。

與此同時,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正在提速,7月發行的凈值型產品首次超過千隻,但對於一些諸如股權類或期限周期較長的存量資產等如何承接和處置,仍是橫亘在銀行面前的一大難題。

收益率連降17個月,短期難逆轉

日前,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發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7月銀行理財平均預期收益率連續17個月下降,跌至4.16%,環比降低4個基點。分類型來看,保本理財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67%,環比下降9個基點;非保本理財平均收益率為4.29%,環比下降2個基點。

另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8月月中,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再創新低,僅為4.02%左右。自理財收益率下降以來,從下降幅度來看,一個月到1年內的產品收益率下降幅度最大,一個月以下和一年期以上的產品下降幅度較小。

「收益率持續走低,主要與今年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有關。上半年央行兩次下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貨幣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在此背景下,市場利率必然持續下降,銀行理財收益率亦維持下降趨勢。」融360分析師付影分析稱。

也有觀點認為,隨著理財凈值化轉型的推進,高收益的存量產品逐漸到期,銀行在新資產投向上較為謹慎,更多選擇風險較低、收益較穩定的標準化資產,造成理財產品收益下滑。

據聯訊證券的報告,目前理財產品在配置資產方面,佔比最多的為含有非標的混合類產品,佔總產品數量的近一半,但今年以來略有下降,從46.8%下降到45.2%;其次是債券類,比例保持相對穩定,為36%,這類標的也被視為非標逐步壓降後的主流投資品種;另外是代客境外投資類,佔比相較此前有明顯上升,從2.8%變為4.6%;再者是非標準化債權類,佔比從0.7%上升到了0.9%。

對於收益率未來的走勢,業內的共識在於短期難言上升。一位城商行資管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市場流動性相對充足,在這一背景下,銀行資金較為充裕,負債方面不太缺錢,再加上傳統的理財存量產品規模正不斷壓降,之後理財產品收益率很可能繼續下降。「至於下降到什麼水平,還要結合貨幣政策和市場環境來看。」他稱。

付影亦表示:「結合國際環境分析,美聯儲降息引發全球多個經濟體跟進,全球再次進入貨幣寬鬆周期,國內貨幣政策也將保持相對寬鬆的狀態。因此,固收類資產收益整體難言上升,非結構性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或將繼續下行。」

此外,利率並軌的推進也將給銀行理財帶來一定影響。日前,在浦發銀行業績發布會上,該行資產負債管理部總經理陳海寧在回答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稱,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形成機制改革後,給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帶來巨大挑戰,主要體現在銀行如何進行定價上,這需要考慮多方因素。上述城市行人士坦言,預計未來銀行和監管層面會推出多重措施以降低銀行業負債端的成本,為貸款利率的實際下行做好配套措施。

不過,記者了解到,雖然行業收益率整體下行,但類貨基產品的表現較為突出,頗受投資者歡迎。據天風證券統計,目前銀行的類貨基產品收益率多為3.5%左右,較2.5%上下的公募貨基收益率有明顯優勢。一位上市中小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提高產品收益率,銀行通常會下沉信用,比如投資二級資本債、信用債、同業存款、期限匹配的非標資產、權益類資產等,或者加槓桿以提高投資自由度。

凈值型理財產品首超千隻

銀行非保本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正在提速,根據第三方不完全統計,7月銀行發行的凈值型理財產品首月超過千隻,達1107隻,較6月增加13.27%。與此同時,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陸續成立,銀行理財產品亦將全面向凈值化轉型。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截至目前,有12家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其中五大國有行的理財子公司已先後開業。從已開業運行的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凈值型理財產品來看,運作方式多為封閉式凈值型和(定期)開放式凈值型,且期限較長,業績比較基準較高。封閉式凈值型和定期開放式凈值型產品是理財產品凈值化過程中的重要過渡,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稱,它們的特點是在不用保持很高流動性的基礎上保證較高的收益,比較符合大部分銀行較為保守的客戶群的需求。

李奇霖還表示,銀行理財的負債端在未來有兩個方面的發展將受到關注,一是即將面臨代際更替的高凈值人群,二是在老齡化趨勢下產生的養老金融需求。

根據普益標準監測統計,截至2019年7月,資管新規後發行的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中,封閉式產品佔比為86%,開放式產品佔比為14%;以銀行性質區分,城商行發行的產品佔比為42.9%,國有行佔比為24%,股份行佔比為21.3%,農商行佔比為11.8%,城商行是凈值化產品發行的主力軍。

從收益表現統計,近半年,封閉式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維持在5%左右,開放式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穩步走低,平均年化收益率維持在4.5%左右。

第一財經記者從上海銀保監局獲悉,二季度末,上海地區銀行理財業務餘額2.45萬億元,較年初增長約7%。其中,產品端持續凈值化,二季度末凈值型產品餘額佔比約44%,較一季度末上升約2個百分點;現金管理類和定期開放式產品持續增長,分別較一季度末增長約7%、23%。

第一財經記者從一位股分行資管副總處了解到,在凈值化推進過程中,銀行在保持負債端穩定,提高投研能力和非標期限匹配等方面面臨巨大挑戰。「比如,銀行要以新產品對接非標,以符合期限匹配的要求,但一些股權類等資產較難通過新產品承接,另外還有部分周期較長的項目,實際上很難在過渡期內完成回表,再加上流動性壓力等。」他說道。

對此,有市場消息稱,監管部門日前召開了相關座談會,摸底理財產品存量業務情況,對於過渡期安排的優化,也在加緊研究和考慮,後續或有合理安排推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煤炭板塊持續強勢,原煤產量增速創3年新高,四維度優選投資標的
方濱興:區塊鏈的本質決定其應用場景受限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