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歷史上兄弟情深的感人瞬間(三):孔融一門爭義

歷史上兄弟情深的感人瞬間(三):孔融一門爭義

歷史上兄弟情深的感人瞬間(三):孔融一門爭義

文:枯木

《獄中題壁》

【清】譚嗣同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這是清末參加戊戌變法慘遭殺害的文人志士譚嗣同臨刑前的絕筆詩,在這首蕩氣迴腸的詩詞中,提到了兩個典故,其中一個就是東漢名士張儉,因「黨錮之禍」被迫流亡,官府緝拿甚急,張儉望門投止,許多人為收留他而家破人亡,其中就有東漢名士孔融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舉,東漢末年文學家,漢獻帝即位後,歷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曹操當政時,被朝廷被朝廷征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而被殺。

孔融能詩善文,當時名重天下,被曹丕列為「建安七子」之首,稱其文「揚(揚雄)、班(班固)儔也。。孔融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孔北海集》,其散文鋒利簡潔,代表作是《薦禰衡表》

孔融名揚天下是因為《三字經》中記載「融四歲,能讓梨。」的啟蒙故事,該故事最早出自唐朝章懷太子李賢編著的《後漢書注釋》:「融家傳曰:兄弟七人,融第六,幼有自然之性。年四歲時,每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荅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說明孔融從小就聰慧異常,知道謙讓。

另外在《世說新語》中和《後漢書》也有許多關於孔融的事迹記載。諸如一則關於孔融才思敏捷的故事,《世說新語·言語》記載,孔融十歲的時候,跟隨父親到洛陽拜訪當時的河南尹李膺,然而如果不是名士或者親戚,門人則不通報。孔融到了門前說:「我是李府的親戚」於是得以進入,李膺問他:「不知道你和我有什麼親緣關係?」孔融答道:「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因而融與君累世通家」,這讓當時在座的眾多賓客和李膺嘖嘖稱奇。這時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於是陳韙非常尷尬。由此可以看出孔融應對敏捷,從小就名重當時。

然而,真正讓人敬佩的是孔融一門爭義的感人故事。在《後漢書·鄭孔荀列傳》《孔融列傳》中有此記載:當時的名士張儉,不滿宦官當政,禍亂朝廷。漢桓帝時任山陽東部督郵,宦官侯覽家屬仗勢在當地作惡,張儉上書彈劾侯覽及其家屬,觸怒侯覽。黨錮之禍起,侯覽誣張儉與同郡二十四人共為部黨。於是朝廷下令通緝,張儉被迫流亡。

張儉和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好友,因而前來投奔孔褒,不巧孔褒不在,張儉看到孔融當時才12歲,便不願意告訴自己的危險處境。孔融看到張儉很窘迫,便說:「既然是兄長的朋友,哥哥雖然在外,我難道不能替您做東道主嗎?」,於是就收留了張儉。後來事情泄露,朝廷緝拿,張儉得以逃脫出塞,而幫助張儉包括張儉經過留宿的家庭,卻因此全部遭禍,家破人亡。《後漢書·黨錮列傳》記載:「其所經歷,伏重誅者以十數,宗親並皆殄滅,郡縣為之殘破。」

孔融一家因為收留張儉,因而孔褒孔融被一起抓到監獄審問。孔融

道:「保納舍藏者,融也,當坐之。,孔褒說:「彼來求我,非弟之過,請甘其罪。」,吏問其母,母曰:「家事任長,妾當其辜。」。一門爭死,郡縣疑不能決,乃上讞之。後來上面下詔書,判定孔褒坐罪被斬,因而孔門一家爭義從此名聞天下。

在這個歷史記載中,孔融作為一個12歲的少年,首先具有大家風範,面對兄長朋友,面有窘色,在不知緣由的情況下,收留款待,仁至義盡,事後不畏刀斧,敢於承擔責任,令人欽佩;而孔融兄長孔褒,雖然沒有實際參與,可是因為張儉投靠自己而來,弟弟收留也是情理之中,因而坦然面對,全攬罪責;而他們的母親(父親孔宙已經去世)則認為,自己是家長,家裡出了事,自然是自己這個家長承擔,與兩個兒子無干,這不是袒護,不是推責,而是面對死亡爭相赴義!如此偉大的母親更是讓人敬佩不已。

孔門一家爭義,大義凜然,母子情深,兄弟情重,浩然正氣汩汩而出,由此也可以看出,這是孔門一家良好的風尚和家教使然,面對生與死的抉擇,沒有一個人猶豫,無不是攬責於己,卸責於人,上演了一則可歌可泣的悲情感人事迹,也折射出東漢末年社會動亂民不聊生的現實,孔褒竟然因為收留一位名士被殺,還有更多的家庭因此罹難,豈不令人悲戚!

孔融這次雖然得以免遭禍患,然而,孔融因為直言相諫,剛直不阿,屢屢得罪權臣曹操,被曹操指使謀士路粹構陷孔融,以招合徒眾,欲規不軌、謗訕朝廷、大逆不道等罪名問罪,最後被下獄棄市,全家皆被誅。

在《世說新語》中記載:「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這也是成語「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的來歷。而在《後漢書》中則記載是一兒一女,女兒勸慰哥哥說:「若死者有知,得見父母,豈非至願!」,乃延頸就刑,顏色不變,莫不傷之。

不管男孩或是女孩,孔融一家面對鼎鑊加身,依然是容色不改,坦然面對,家風如此,令人敬仰,雖然慘遭滅門,乃時也命也,然而孔融一家正義凜然滿門爭義的氣節永遠流傳!

2019/8/25榆木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花得木 的精彩文章:

文房菖蒲:炎熱夏天如何養護菖蒲
家居常識:鮮切花養護

TAG:易花得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