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法國人總是說「不」,但是你千萬不要灰心,不要停止談話,你最終會聽到Yes的

法國人總是說「不」,但是你千萬不要灰心,不要停止談話,你最終會聽到Yes的

魯曉芙,財經作家,旅居歐洲,以荷比盧為基地,從事全歐洲投資併購業務。

中國經濟已經國際化了,不了解歐洲,有時候,你就不了解中國。

歡迎關註:魯曉芙看歐洲。合作請聯繫微信:Xiaofu_Lu

與法國人談話、提要求,幾乎都會先被拒絕。彷彿「不」(non),是法國人的預設應答,這是為什麼呢?

總是說NO的法國人

Non, ce n』est pas possible.(不,這不可能。)航空地勤人員屢屢堅持,乘客已經與航空公司電話交涉20分鐘了,目的是換一張本來就可以改期的機票。

深深感覺到在法國,幾乎所有問題、要求或建議都會先獲得一個預設的答案,「non」(no)。

如何你和法國朋友和家人談他們如何使用「不」,以及為什麼這個回答幾乎成為一種全國性的預設回應。一位60多歲的公司CEO回答,「不,這不是真的,我們不會一開始就說『不』。」

一位也在場的律師說,「不,你是對的,就算我們是認同的,也會先說no。」

一位年輕藝術家立刻示範,「嗯,不,我不知道為什麼。」

法國喜劇演員吉魯(Olivier Giraud)10多年來在自己的脫口秀里,分享法國文化觀察,他在《怎樣在一小時內成為一個巴黎人?》段子里說,「回答『不』這個答案,給你之後說『好』的空間。但如果你一開始就說『好』,後來就不能再拒絕了。

說NO是法國人的天性,民族性

可不要忘記,法國是一個抗爭的民族,抗爭總是從『不』開始的。」

1789年7月14日,巴黎群眾攻陷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監獄以來,法國公民大大小小的抗爭不斷。第一波抗議衍生了法國大革命,讓900年的君主統治告終。而最近的黃背心運動,自2018年11月初次發起以來,至今幾乎每個周末,都有示威者為不同的目標走上街頭。法國人對抗爭有一種莫名的情愫。

法國大革命攸關的不可撤銷的公民拒絕權,而『non』蘊含著下層階級復仇的意涵,它的反抗含意,似乎足以滿足農民、無產階層,以至每一個人。」

除了上街之外,法國人也設計出多種說不的方式。舉例來說,他們會說?a risque d"être compliqué,意思是「這樣會讓事情很複雜」。當他們說這句話,其實就是用最「非對抗的」方式,表示不能同意你的要求。

?"est hors de question意思則是「毫無疑問」,這就是更堅定地跟你說「不用再『啰嗦』了」。

不要灰心,不要停止談話,法國人說了一大堆NO之後,就會說YES

所以再怎麼盧都沒希望嗎?很多人說法國人不善於傾聽,但其實他們會聽的,但通常是在他們說了好幾次不之後。如果你有足夠的信念,以及你有時間盧,你幾乎可以發現,在好幾次不之後,確實可能藏著一個『yes』,如果你走得到那一步的話。

Yes能藏在哪裡呢?可能是對面的法國人語調改變了,肢體語言,或是任何沒有被用口語表達的姿勢中。

法國和俄羅斯、日本一樣,都屬於高語境文化國家,「良好的溝通總是很複雜、精妙、層層疊疊的。真正想傳達的意思,總是藏在字裡行間。」相對之下,美國和澳洲就是低語境文化國家,想什麼就說什麼,你不太需要去猜。

造成高低語境不同的原因,可以用數字來解釋:英文里有多達50萬個單詞,但法文只有7萬個。這代表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擁有更多字彙表達自己心裡所想的事,而說法語的人,則通常需要拼湊一大堆字詞來抒發己見。這某種程度上,逼法國人必須對自己的語言展現創意,但也讓他們更能含糊其詞。

所以,這樣下來,在法文里,non不見得代表「不」。

總是把「不」掛在嘴邊,也不代表法國人都很負面。必須說,法國人其實從小就接受類似訓練。法國孩童在學校里寫報告時,就學著「正」、「反」、「合」。

長大後,法國人也都這樣做。比方說法國商人直覺地在會議直面衝突、不和諧,然後把所有的矛盾攤在檯面上,以刺激合作夥伴新思考。

事實上,法國人的no,有時候也有那麼一點點「歡迎來辯」或是「好,我們來討論,好更了解彼此」的意思。

還有一種no,其實是「我不知道」的意思。在75%的情況中,法國人會用no,來隱藏自己其實不懂,或是缺乏某方面的知識,希望這樣可以避免犯下可笑的錯誤。

而調戲型的no,大概是最好處理的了。如果一個賣貨的眨眼笑著說no,他大概是希望你跟他討價還價一下,或是父母會對要糖的孩子說no,但孩子再撒嬌一下,大概就可以要到糖。

編輯:鶴立高崗 格式:黃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歐洲經濟與文化評論-魯曉芙 的精彩文章:

香港窮人究竟有多慘?富翁體驗生活後很沮喪……
別裝了,巴黎咖啡特難喝,自己人都叫「襪子汁」

TAG:歐洲經濟與文化評論-魯曉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