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為什麼要把飛機藏在山裡?滑出大門就是跑道,敵機根本找不著

為什麼要把飛機藏在山裡?滑出大門就是跑道,敵機根本找不著

▔▔▔▔▔

冷戰可以說是人類距毀滅最近的一場"戰爭"。雖然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但是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張牙舞爪地揮舞著核威懾的大棒,就像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樣高懸在人類頭頂。一不小心擦槍走火,蘑菇雲在地球各處綻開,人類自然也就沒有了生存的任何希望。其中的軍備競賽,引領了那個時代的軍備發展的先進標準。

儘管如此,北約各國還是希望能夠儘可能地將蘇聯也一併在洲際導彈雨中"毀滅。著名的"核手提箱"就誕生在那個年代,"三位一體核威懾"概念也逐漸完善。如果在核戰無可避免的爆發為前提,那麼地表的導彈發射井、導彈發射車等生存率極低,核反擊只能依靠核潛艇部隊和戰略轟炸機部隊來完成。

冷戰期間的漫畫

既然地表工事完全靠不住,那人類只能向地下發展。但是一般的防空洞雖然建立在城市之下,但實際抗打擊能力低得可憐。往往一枚鑽地彈就能摧毀的東西,根本藏不住用於核反擊的部隊。而為了能夠儘可能地在核大戰真正來臨時保存國防實力,各國都瞄向了那一座座矗立在地表上的山峰。曾經,人類的庇護所就是一個又一個山洞。這些山洞冬暖夏涼,當時的人類在裡面起居、活動,留下了許多活動的遺迹。如今,人類需要再一次進入山洞裡,創造一個能夠給核大戰之後的人類存活的庇護所,為人類留下一點希望。

於是,一個個山體洞庫迅速成型。這些洞庫有些可以容納一支完完整整的洲際導彈部隊並保證其數十天的飲食、淡水和安全;有些則可以儲存數以百萬計的槍彈炮彈數十年之久;有些可以隱藏潛艇部隊和軍艦,有些......可以隱藏一個大型機場

早期戰爭中的火炮要塞結構圖

人類在當年總是會想盡一切辦法把軍事實力隱藏起來,只露出冰山一角。他們真正想要的是威懾和保護自己並存,但限制於當時的科技,只能像地鼠一樣往山裡鑽。畢竟,屹立千年不倒的大山絕對能夠像幾千年前一樣,為人類撐起一把保護傘

於是,各國的工程兵和延綿不絕的工程機械、工程車帶著工具進入了山區。在這些近乎與世隔絕的地方,豎起了一個個"軍事禁區"的警告牌。數年後,他們帶著一張"不明所以"卻被列為最高機密的地圖離開了,只留下少數人駐守。

地面,地下空間完美被利用

二戰早期的永備工事、要塞,往往會以山為依託建立起一個小城市般的環境。在地下,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線,容納數千人卧具的一個個房間,儲備食物和彈藥給養的倉庫,救死扶傷的醫院甚至供士兵娛樂的舞廳、電影院。

二戰前的法國為了自衛,耗費了巨大人力物力修建了馬其頓防線;德國為了保護U艇的活動,也在大西洋沿岸開鑿了好幾十個U艇洞庫,可以容納數艘U艇在內維護、補給;蘇聯也在一戰前就建立了布列斯特要塞。該要塞的著名故事在二戰誕生:即便德軍在戰役打響後一周控制了要塞表面,也在將近一個月後才完全奪取要塞的地下工事。

這些還是小兒科,冷戰時期建造的才叫瘋狂:即便是美國摩門教在1965年建立的用於民間保存家譜的洞庫,都深入鹽湖城地下230米。恐怕核彈直接命中,也不會對這些族譜有什麼影響。蘇聯更是直接在西伯利亞凍土層里挖出了一個數千千米長、可供洲際導彈發射車機動的巨型地下核反擊設施。中國也有,"地下長城"的存在早已經不是什麼秘密。

覆蓋著地表的植被能夠作為偽裝使用,略深一點的泥土層完全可以作為緩衝層使用。至於岩石層,就是真正的保護層了。人類一旦挖空了山體內部,也會再加上鋼筋混凝土作為附加保護層使用。頂部的鋼筋混凝土保護層更是厚達數十米,完全能抵擋一般的鑽地彈轟擊。這幾個優點讓山被視為建造地下洞庫的不二選擇。

在洞庫中的薩博37"龍"戰鬥機

其實冷戰時期建造的洞庫機場並不罕見。西歐、北歐各國都有修建洞庫機場,以瑞典為例,瑞典依靠多山的環境修建了數十個洞庫以保存實力。大名鼎鼎的薩博37"龍"戰鬥機,就連垂尾都能向側面摺疊。雖然結構強度略有降低,但這是為了適應洞庫的環境而不得已做出的設計。

中國航空博物館坐落在北京小湯山,但是距離小湯山軍用機場還有一定的距離。這是中國最為著名的空軍洞庫,不難看出,其實航空博物館是依山而建的。整座山可能在當年就已經被挖空,來容納用作反擊的戰鬥機

中國航空博物館的洞庫展廳

這座山的內部結構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洞庫機場里一般都有厚達數十米以抵抗鑽地彈的鋼筋混凝土保護層,也有抗擊巨大衝擊波而生產的厚達數米的金屬大門。除去能容納數十架甚至上百架戰鬥機的機庫,一定還有好幾個開口供飛機從不同方向滑出,而距離大門不遠就是飛行跑道。

當然,裡面必須得有保障數千名軍人棲身甚至訓練的房間,使用好幾個月的戰備糧、淡水、醫藥以及一切能想得到的戰備儲存物資,而能夠向一整座城市供電的發電機組自然也在規劃清單中。這些根本不是問題。排水排廢氣的管道甚至可以延伸到數千米外,大大小小儲存不同物資的倉庫絕對會有上百個,沒準就連走廊都有備份的。

但這只不過是千千萬萬個全封閉式洞庫都具備的特點而已。說實話,各國用於儲存物資或是供戰略導彈部隊活動的洞庫、地下設施都會大同小異,深埋在數十米厚的岩層之下,具備連接著其他洞庫的地下交通線。但空軍戰鬥機、轟炸機使用的洞庫可就不一樣了。因為,在這些轉為空軍反擊而建設的大型洞庫里,很有可能隱藏著一整個機場

世界上第一座機場在1909年的亞利桑那州就已經建立,但直到1922年世界上第一座擁有混凝土跑道的機場才在德國建立。所以在一戰時期,各國幾乎都沒有為戰鬥機部隊建立專用的機場。當時的戰鬥機往往在一片平坦的土地上就能降落,因此當時的"機場"就是一個圓形草坪,戰鬥機可以在任何風向條件下降落。

從洞口結構明顯看出專門停放飛機的洞庫

即便二戰時期的野戰機場,都開始需要使用鋼板等鋪設以保障飛機的起降。更別提如今的噴氣機:跑道必須得是平坦耐高溫的水泥路面,否則飛機難以起降;路面就連一顆砂礫都不能有,否則會影響飛機起降的安全;各種燈光、標示線必須得完完整整,否則就會影響飛機駕駛員的判斷和操作。

雖然飛機起降所需的條件越來越高,但對於洞庫的地下跑道來說根本不算個事。除了油庫、備件庫、彈藥庫以外,擁有地下機場的洞庫甚至還會有預備跑道和戰備跑道,飛機直接從洞口飛出,在理論上也是完全可行的。洞庫附近1000公里以內也必定會有數個建立在地表的戰備機場或者預備機場。

飛機引擎產生的巨大噪音怎麼辦?肯定會有相關設施將噪音儘可能減弱。飛機要進氣,那麼洞庫必定會配備數個通風管道,將源源不斷的新鮮空氣過濾後送到機場。即便飛機需要降落,那麼附近必定有一條簡易跑道連接著洞口。飛機一旦著陸就能滑進洞庫。這就應了那句話: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像這樣的洞庫,分布在中國各省份的大山裡。雖然早已經有推測中國至少有40個地下機庫,但這並不可能是真實數據。而中國的陸地國土面積多達960多萬平方公里,如此廣袤的國土上精確定位一個洞庫的出口,恐怕連布置在外太空的衛星都無能為力。更別說摸清楚一個洞庫的全部出口,以此來判斷洞庫的大致容積和方位

即便是洲際導彈的核彈頭砸下來,恐怕也不會對洞庫造成多大的實質性影響。難道會奢望讓攜帶航彈、導彈的飛機來尋找一個隱藏在深山老林里的洞庫?根本就找不著,一切都是徒勞。如果要靠人來觀察、尋找洞庫,恐怕也難以湊效。這就是洞庫的優勢所在:可能敵人永遠也不會想到,保存下來的反擊力量會在哪個洞口出現。

時至今日,這些洞庫早已經因為科技發展而落後,設施大都已經老化。有些被翻新繼續使用,有些已經被廢棄。它們的準確坐標,只會被列為最高機密存在於國家檔案庫中,也再也沒有人會去打開這一段非凡的記憶。我們希望它們永遠不要投入使用,它建造之初國家和人民賦予它的重擔最終可以完全卸下。

(作者:Andrew、Waldeinsamkeit)

哈雷姐姐微信

MilitaryGO

本文封面、圖片素材均源自於網路

本文為公眾號軍事編輯部原創,禁止一切未經授權允許的情況下進行的轉載、盜用等非法行為,一經發現必將通過法律途徑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文為原創內容,喜歡的話請多多轉發、留言支持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姐武備空間 的精彩文章:

又重又長,卻為機槍副射手必備!雖然不是武器,卻跟機槍一樣重要
5000噸的巡邏艦?義大利PPA的「雙下巴」里隱藏了哪些秘密

TAG:雷姐武備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