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田亮女兒「話題終結式聊天」上熱搜:父母怎麼做,才不會把天聊死?

田亮女兒「話題終結式聊天」上熱搜:父母怎麼做,才不會把天聊死?

-01-

近日,葉一茜吐槽「和森碟的聊天,每一句都是ending」上了熱搜。

原來,森碟看完暑期大火的電影《哪吒》後,母女間進行了這樣一場談話:

眼看11歲的森碟開啟話題終結模式,媽媽葉一茜努力接話若干句卻終告連線失敗,圍觀的網友實力心痛,同時集體笑出了豬的聲音。

不少孩子說,這情景太過真實,像極了自己跟爸媽聊天。

爸媽則留言說,這種一問一答已經算是客氣的,自己13歲的兒子要問很多句才願意回答一句。

看到這條自嘲又帶些許失落的微博,不少老母親表示感同身受:

我家孩子也是,越大越不願意跟我說話;以前主動找我聊,現在我挑起話題,TA短短几個字打發;我多說幾句,TA就嫌煩。

孩子小時候是愛主動跟父母聊天的,然而何時起父母和孩子間變得無話可說?

-02-

最近,一閨蜜抱怨,10歲的女兒一回家就把自己關進房間,不愛跟人交流,但此「人」僅限於父母。

她每每聽到孩子房間里傳出跟朋友聊天的笑聲,就百爪撓心。更扎心的是,想通過微信朋友圈窺探一二,卻發現自己早被屏蔽。

為什麼孩子越大越不願意和父母溝通?

除了因為孩子長大有了自己的秘密需要更多空間,還因為很多父母自帶「把天聊死」屬性。

熱播劇《小歡喜》里,高三學霸英子在分班考試中,失手考了全年級第二,但還是如願進了快班,她忐忑地告訴媽媽。

飾演媽媽的陶虹卻對她說:「都考第二了,還有什麼可高興的。」接著一通數落。

毫不意外,英子雖然很愛也很在意媽媽,但有事更願意跟不同住的爸爸說。

劇中這一幕,彈幕上評論,就是現實中自己跟爸媽的翻版。

我想分享快樂的事:「媽,跟你說,今天英語課特搞笑。」

媽媽:「上課要專心聽講,不能分心。難怪最近考試差了,原來上課沒認真聽。」

我:……

我鬧肚子求安慰:「媽,我肚子痛。」

媽媽:「早跟你說了不能喝冷飲,睡覺蓋好被子不要著涼,就是不聽!現在活該,看還長不長記性!」

我:……

開始時,孩子是滿腔期待主動溝通,後來發現聊天總是無法開心進行下去。慢慢地,從什麼都想跟父母分享,變成關上心門漸行漸遠。

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不願意聊天,是溝通方式出了問題。

龍應台說:

做父母和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的』。

親子間的溝通亦然。

只有從小建立起順暢的溝通模式,孩子長大後與父母才有話可說,父母才有機會和孩子聊更多深刻的道理。

-03-

著名育兒書《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中提到,錯誤的溝通方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不願傾聽,急於否定式

前幾天看到一條令人啼笑皆非的新聞,「男孩假扮媽媽向教育專家訴苦」。

孩子之所以上網求助,是因為爸爸媽媽實在難以溝通,他想讓教育專家幫忙「教訓」下。

孩子想暑假去學游泳,爸爸卻說:「學什麼游泳,去踢足球多好,小區里好幾個孩子都在那踢。」

孩子不願意:「我最不喜歡踢足球了,而且還那麼曬。」

爸爸:「你看,你根本就是怕曬,不肯吃苦。」

最後孩子和爸爸再也無法對話下去。

這種對話在很多家庭中普遍存在:

孩子:「我的水筆被偷了。」

媽媽:「你確定是被偷了?肯定是被弄丟了,你總是喜歡丟三落四。」

孩子:「這次作文好難。」

媽媽:「哪裡難了?你肯定是上課沒認真聽。」

孩子:「等外公外婆來了,我們可以帶他們去野生動物園。」

媽媽:「去什麼野生動物園,你自己想去罷了。」

孩子試圖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向家長分享開心或不開心的事,家長聽都不聽,就一口否定,孩子自然就不願意再說。

不懂共情,忽略感受式

一位朋友的孩子幼升小前統考沒考好,很沮喪。

朋友努力開導:「一次考砸沒關係,繼續努力就沒問題……」講了一通大道理。

孩子默默聽完,最後委屈地說:「道理我明白,也知道怎麼做,只是想說說不痛快,你聽聽就好。」

朋友學過心理學,明白自己太焦慮,沒有接納孩子的情緒就評判給建議。

幸虧平時親子間溝通良好,孩子說出了真實想法。換別的孩子大概會認為,心情糟求安慰還換來嘮叨指責,以後不說為妙。

這樣的事多幾次,孩子就會對父母「一鍵屏蔽」。

只看成績,雞同鴨講式

《少年說》中,一個酷愛跳舞又很有天賦的女孩希望媽媽支持她的夢想。

媽媽不同意,非要將興趣和成績掛鉤,讓她保證考年級前100名。

孩子鼓起勇氣站到天台上求溝通,父母卻談條件,孩子無論說什麼,爸媽都只關注成績,親子間交流如同雞同鴨講。

這種雞同鴨講的溝通場景,在孩子上了小學以後的家庭中很常見。

孩子:「媽,你說我扎馬尾好看,還是把頭髮剪短好看?」

媽媽:「你作業寫完了?盡想些有的沒的!」

孩子:「今天足球比賽我射門成功,直接幫我們隊扭轉局面,贏了比賽。」

爸爸:「射什麼門?你這次期中考試又退步了,再這樣下去,球不能去踢了。」

孩子在說A,家長在說學習成績,孩子在說B,家長也在說學習成績。

孩子感受到的只有壓迫裹挾沒有關愛,於是對父母關上心門。

-04-

父母如何做才能跟孩子交流順暢?

從小培養交流習慣

父母只有從小就用良好的溝通技巧與孩子建立交流習慣,親子間才能擁有長久健康的溝通關係。

對於如何培養交流習慣,著名腦科學家洪蘭博士建議:「父母無論多忙,每周都應抽出4個晚上與孩子共進晚餐。

餐桌上,父母與孩子進行高質量談話,說說最近印象深刻的事,了解彼此的生活。父母和孩子同步更新觀念,習慣在對方面前表達自己,家庭保持坦誠交流的氛圍。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突然變得陌生不好溝通,而是日常交流缺失,父母缺席了見證孩子思想變化的過程,導致無法理解彼此。

學會共情,關注感受

有個著名的溝通公式,有效溝通=67%情緒 33%問題。

只有情緒被接納,溝通才能繼續,問題才能解決。

可惜很多父母,只看到問題,看到分數不如意、孩子又闖禍,而看不見孩子的開心、委屈、不安,急於批評、糾正,讓孩子感到很受傷。

電影《墊底辣妹》中,沙耶加的媽媽卻不同,是一位很會共情的媽媽。

沙耶加努力補習了很長時間,依然不及格。

她低著頭跟媽媽說「對不起」,媽媽沒有責罵,而是看到了她背後的傷心和自責。

把她擁入懷中,溫柔地說:「這件事不需要對不起的,你已經做得足夠好了。如果覺得太累了放棄也沒關係,你已經很努力了。」

媽媽的理解和包容,讓沙耶加不但對她敞開心扉,而且能一直毫無阻力和負擔地奮力向前,最終實現逆襲。

學會傾聽,嘗試理解

所有表達,都是為了得到理解和接納,孩子也一樣。

當有人問及劉墉是怎麼把兒子劉軒培養成《超級演說家》冠軍時,劉墉開玩笑說,是自己特別會聽,特別願意給機會劉軒說。

他習慣先耐心聽劉軒說,再表達自己的意見。

即便是不認同劉軒,還是會鼓勵他說出觀點和感受:「爸爸說完了,現在輪到你來說服我」,表達自己願意理解他的意願。

在他看來,親子間相互傾聽和平和表達,是通往彼此內心的坦途。

劉軒和劉墉

對於孩子而言,比完全理解他們更重要的,是父母在傾聽和嘗試理解的過程中,流露出的無條件的愛與支持。

這也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最大意義。

-05-

作家蘇岑曾說:「能入我心者,我待以君王;不能入我心者,不屑敷衍。」

雖然,父母與孩子間,是一段漸行漸遠的緣分。隨著孩子長大,父母與孩子大概無法始終一如當初無話不談。

但只要父母在溝通中給孩子多一分傾聽,少一點否定;多一分共情,少一點指責;多一分關愛,少一點苛求,那麼彼此的心門便一直會向對方敞開。

那麼,即便孩子長大,當他遇到問題和困難,還是會想到向父母尋求溫暖慰藉,仍願意坦誠交流對人生的觀點態度,而不是獨自糾纏痛苦卻不願意透露半分。

而這又何嘗不是一種養育的成功,和一種更恆久的陪伴?

-End-

青欖家長地帶(ID:educool):百萬中小學生家長聚集地,專門研發趣味小課,讓孩子愛上學習。《跟著青欖聽名著》音頻節目正在熱播,多本中外名著免費聽。每天陪孩子聆聽書中好故事,養成閱讀好習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育兒大師 的精彩文章:

黃磊飯桌「撕破臉」被罵上熱搜:拒絕垃圾社交,到底有多爽?
岳雲鵬凌晨為1首歌失眠:每個聽哭的人,都有故事……

TAG:育兒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