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兵法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為何古代打仗,非要死磕城池?

兵法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為何古代打仗,非要死磕城池?

熟讀《三國志》的朋友,應該記得這本書裡面記載著這樣一句話:「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意思呢相信大家一眼就能看明白,那就是讓敵人心服口服,比採用強硬的手段要好。然而大家看古代電視劇中關於打仗的情節,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很奇怪現象。

將軍往往向上級、皇帝彙報時,都會說我們攻下了敵人多少座城池,從不提攻心為上的政策。而我們去一些古城旅遊時,也發現古代的城池並不是很大,相比於今天的現代城市那隻能算冰山一角。那為什麼古代打仗的時候,各方人馬卻為了一座小小城池,拼個你死我活、同歸於盡的狀態,那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其一,城池是交通要塞。《三國演義》中,蜀國軍師諸葛亮率兵攻打南方的蠻夷部落,臨走前問馬謖有沒有建議沒有,馬謖直接說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諸葛亮覺得他說的非常有道理,遵從了他的意見,以攻心為上的手段讓孟獲死心塌地順從了諸葛亮。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命令馬謖當先鋒軍進攻街亭。但馬謖並沒有聽從諸葛亮的指揮在官道街亭駐紮,而是私自把兵力帶到南山駐紮,結果被魏國大將張郃切斷水源給圍困給擊敗,導致諸葛亮進軍沒有落腳地,最終只得繞道西縣逃回漢中。

在街亭之戰中,馬謖正是因為熟讀兵法,想顯示自己的才能,做出了不守城池守高山的策略。然而古代並沒有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說法,城池都是部隊行軍必經的水陸交通要塞,在打仗時只有佔據了城池,才能做到真正的退可守、進可攻。

其二,城池是軍備庫。兵法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但糧草運輸過程中總要有安全的地方安置。在郊外布置很容易被敵人打個措手不及,而你把糧草放到城池裡面,敵人想要過來搶糧草,那難度不亞於登天摘月亮,敵人只要不是很特別的原因不會攻城搶糧草。

另外城池都是某個地方的政治文化交流中心,拿下了城池就等於拿下了這片地方的所有資源。當雙方交戰時,擁有城池的一方意味著取得了城裡百姓的支持,靠著這些百姓的獻計和幫助,想不打一場勝仗都難,要不然也不會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說法。

其三,城池都有守軍。古代的兵力都是駐紮在城池裡面,你想打敗某個國家,你不拿下城池再去佔領都城,直接繞路去拿下都城么?雖然可以這樣干,但你不僅彎了很遠的路,而且還很容易被城池的士兵伏擊,甚至直接來個包餃子,這樣做完全十戰十輸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瀟瀟說史 的精彩文章:

他是「造反派」五大領袖之一,曾被判處17年徒刑,今成億萬富翁
他是軍統里的小特務,逃難時娶了個命苦女人,生個兒子是國際影星

TAG:瀟瀟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