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洗個手,這麼多講究!

古人洗個手,這麼多講究!

洗手在今天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日常瑣事一樁。

在古代,洗手是很有儀式感的事情,是不能隨隨便便的。

《禮記》記載:「雞初鳴,咸盥[guàn] 漱。」

意思是,公雞第一次打鳴的時候,開始起床洗漱。

「盥」最初的含義就是洗手,並沒有洗臉的意思。

《論衡》解釋說:「盥去手垢。」

「盥」是個象形字,表示以流水洗手,為了不造成浪費,下面放著接水的器皿。

這種器皿為青銅「匜[yí] 」。

根據考古學家考證,大約在兩千五百年前,古人就以流水洗手,以避免雙手交叉污染。

盥洗後來泛指洗臉、洗手、漱口、刷牙等,古人飯前飯後洗漱的時候,很注重禮儀,需要行沃盥禮。

《禮記》記載:年幼的捧著盆,年長者負責倒水,請客人洗漱,洗漱畢,遞給客人毛巾擦拭,這種傳統禮儀在戰國以後逐漸被廢棄。

《管子》記載:「少者之事,夜寐早作。攝衣共盥,先生乃作,沃盥徹盥。」

弟子需要做的是,在師父還沒有起床前,準備好洗漱的用具,師父起床後,弟子給師父倒水洗手,而後將洗具刷乾淨。

《莊子》記載:

魏國人陽子居到梁城遇到老子,打算向老子求教,老子嘆息說:「開始的時候,我還認為你是可教之人,現在看來,你是個不可教誨的人啊!」

陽子居不說話,在老子家門口,端著木梳、篦子、毛巾等梳妝洗漱的用品,脫掉鞋子放在門外,跪著向前行走,表達對老子的尊重。

由此可見,洗漱的濃重禮儀感,表達敬重之意。

《資治通鑒》記載:唐宣宗「得大臣章疏,必焚香盥手而讀之。」

唐宣宗李忱勤於政事,對大臣非常尊重,每次閱讀奏章之前,都要焚香洗手。

在古人看來,洗手過於隨便,是不能容忍的失禮行為。

《左傳》記載:

晉國公子重耳路過秦國的時候,秦穆公看好他,於是就把包括自己的女兒懷嬴在內的五個女子賞賜給重耳做姬妾。

懷嬴給重耳端著盥洗的器具,重耳洗完手,習慣性甩了甩手,有水滴濺落在懷嬴的身上,懷嬴大怒說:「秦國、晉國同為大國,你為何如此輕視我?」

公子重耳十分畏懼,趕緊脫去上衣,像囚徒一樣,向懷嬴表示謝罪。

從這次洗手小事上,足可見姬重耳為人小心謹慎,最終獲得秦國的幫助,回國繼承了國君之位,即春秋五霸之首——晉文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周讀書 的精彩文章:

武則天叫他去突厥和親,他卻意外當了「漢可汗」,下場極其凄慘!
國寶中的國寶——蓮鶴方壺,地下文物全國第一

TAG:漢周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