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麥積山石窟棧道構建回顧

麥積山石窟棧道構建回顧

麥積山洞窟分布圖

營建於公元5—13世紀的麥積山石窟,是古代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佛教藝術明珠,它嚴格遵循了佛教「山林僻靜」之處的禪修習俗。四周群山環伺中奇峰兀立,山體三面峭立,以奇絕的山形、絕壁挺立的孤峰完美體現出佛教聖地的氛圍,將石窟遺存與地貌特徵、自然景觀結合在一體。

麥積山石窟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而在石窟崖壁上凌空飛架的棧道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網路上將其與太姥山觀海懸空棧道、華山長空棧道、翔鳳山懸崖棧道、天門山鬼谷玻璃棧道、貴州南江大峽谷棧道、筆架山棧道、宜春明月山青雲棧道並稱為中國八大懸空棧道。

圖源自網路

棧道又稱閣道或復道,是我國古代在今川、陝、甘、滇各省懸崖峭壁上鑿孔嵌梁架道而成的通道。

這一技術始於戰國時代。秦漢時期巴蜀經隴南穿越秦嶺,連接關中的諸多棧道均採用這一建造方式,其間留下了許多關於楚漢以及魏蜀爭奪關中的故事。500年後的十六國後秦時期,麥積山石窟在開鑿和營建的歷史過程中,也再次選擇了架設這類棧道。

在麥積山石窟高約20~80米的東西崖面上現存窟龕203個,其中東崖57個,西崖146個,整個崖面總開鑿面積約3000餘平方米。

麥積山石窟不同於其他多數石窟的特點是,它的開鑿充分利用了其山體獨特的地質地貌,在峭立的崖壁上,各窟龕錯落有致,自上而下達十四層之多,體現出古人精細的規劃和營建思想,以獨特的方式將文化融入自然中。對於這種現象 唐·趙氏《雜言寄杜羔》詩曰:"梁州秦嶺西,棧道與雲齊。"

一、上世紀五十年代

為早期勘察搭建棧道

近代以來,對麥積山石窟棧道大規模的營建始於1952年西北考察團對麥積山石窟的系統勘察工作,從當時拍攝的照片來看,除東崖部分洞窟有棧道保留外,其他窟龕均裸露在外,殘留的木樁孤兀的在山崖之上,景象十分凄涼。

1952年拍攝的麥積山石窟全景(搭設棧道前)

1952年拍攝的麥積山東西兩崖面貌(搭設棧道後)

當時甘肅省文化局為配合調查工作,撥付資金對棧道進行初次成規模的整修,此次維修規模較大,從現有得歷史圖片中看,棧道由西崖底部一直延伸到現第127窟位置,共12層。東西崖面部分窟龕可到達,只是兩崖各自獨立,中區及天橋部分的地勢又過高、過險,因當時的工程技術與時間限制,導致棧道未能做到連通。

1953年8月,中央政府組織勘察團擬再次赴麥積山勘察,甘肅省文化局為配合勘察,撥付專款一億五千萬(舊幣)對石窟棧道進行整修。

此次整修由本地木匠文得權等負責,此人曾在1947年陪同天水學者馮國瑞考察過麥積山石窟,並於當年2月10日「挾長板,架敗棧間,至窮處,引索攀援」因而發現了麥積山最大的洞窟(現編第133窟)。

配合勘察團調查的木工文得權在修理棧道

此次整修困難在於,當地一時難以購齊大量乾燥的木料,工程進展緩慢,根據當時天水行署報送省文化局的文中可見:「西部十二疊架在去年整修的基礎上進行整修,現在只剩最高的一層(有臨時的木梯可以登上,但很危險)。」

由於整修適時跟進,並未影響到勘察工作的進度,但是,東西崖之間的棧道因保留原有棧道孔的山崖崩塌,已不復存在,在上世紀50年代的條件下重新打孔架梁,工程量太大,後經商議,「不必整修,俟諸將來」。

二、上世紀六十年代

東西崖連通,中區棧道鋪設

前後兩次勘察期間的棧道,因修建時間有限,材料採購困難等諸多客觀原因,僅僅是將東西崖做到可通行的程度,中區很多窟龕都還未能連通。

1956年,名取洋之助拍攝的麥積山石窟外景

加之原有棧道屬於應急性質的工程,牢固性、穩定性、安全性都完全達不到對遊客開放的標準。

為了加強石窟長期的保護與管理,符合安全參觀要求,1953年10月,麥積山文物保管所正式成立,對麥積山石窟的管理進入起步階段。到1964年後,國家文物局每年以撥款的形式對棧道加以翻修和改造,至1966年,麥積山石窟最危險的東西崖之間天橋位置——第5窟到第135窟之間的棧道已架通,同時為了防止雨季雨水侵蝕洞窟,修建天橋、西崖西上區時,在棧道上方搭設了70米長的防護遮檐,對西崖大佛等重要洞窟進行了有效遮護。

1958年西崖面貌

三、麥積山加固工程立項

木質棧道全部搭建完成

1972年,國家文物局將麥積山石窟加固工程作為重點文物保護工程立項,文管所繼續對未完成的棧道進行修整,完成了最後西崖第74、78、165等窟棧道,至此,經過10多年修建,麥積山窟龕木製棧道全部架通。

1952年拍攝的中區25窟附近崖面情況

綜合來看,加固前崖面上,空眼棧道梁孔遍布,表明自開鑿以來,棧道走向布局是隨著洞窟發展和維修者的意願而變化的。

解放後,木棧道的恢復維修,仍然是按舊棧道眼與保護研究需要,逐步進行的。舊棧道的走向布局基本上是遵循儘可能通達各窟的原則,其中的主要問題是:各層棧道過於依洞窟標高而行,層層棧道標高不平,層距相差懸殊;層高寬窄不一,斜梯坡度有的大過80°,上下不便;棧道鑿洞損傷崖面,加劇砂礫岩風化與裂隙;嵌梁外端受力後,嵌固岩孔以撬拉力,加劇了崖面岩體崩裂,木樑難以持久受力,長時間後嵌木乾裂,震動磨損,有鬆動可能,為前來參觀的遊客安全著想,必須小規模分批進入窟區,長此以往必將無法滿足今後更大的遊客承載需求。

基於以上諸多缺點,從永固與耐久性等方面考慮,到70年代後期,決定不再繼續採用木質棧道。

四、二十世紀70~80年代

山體加固工程,更換鋼筋混凝土棧道

麥積山石窟山體加固工程自1964年國家文物局開始調研麥積山石窟山體穩定性開始,1972年正式立項,1977年施工隊進駐現場到1984年工程結束,前後歷時12年,此次加固工程是麥積山後期一切考古與保護工作的基礎,意義深遠。通過此次工程,麥積山石窟將原有的木質棧道更換為更加牢固、能滿足更大遊客承載量的鋼筋混凝土棧道。

現有棧道

新更換的鋼筋混凝土棧道,從西到東,包括斜梯,共計1020米。同時,為了供今後遊客了解古代棧道的型式與構造,在卧佛洞(現編第1號窟)處,重建了20餘米長的木質棧道。

1號窟現有木質棧道

新的棧道在設置總體布局和東西出入口時,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維持了原始風貌,保留上七佛閣和牛兒堂(現編第4、5號窟)之間「小有洞天」甬道口以及東區北周時期開鑿的斜廊梯道(現編148號)等有歷史意義的古代建築,棧道更換加固後,東西崖上下構通,使大型或重要窟龕都儘可能位於棧道道板水平高度,站在道板上即可觀看或進入窟內,每一層棧道平整,層距約為2.5米,梁距約為3米,斜梯為45°坡度,均位於棧道板外側,緊靠崖面,減少一般負荷梁的跨度,通行性佳,同時外觀上層次分明,外掛斜梯凌空壯觀,氣勢宏大。

現距加固工程完工已有三十餘年,如今麥積山石窟每年接待遊客五十萬以上人次(最高峰時,日接待遊客曾突破兩萬人)。經檢測,棧道整體狀態保持良好,未曾出現大的問題。而其本身因突出的建築特色也為麥積山石窟增加了一處獨特的風景。

2018年5月1日 無人機拍攝崖面

大象佛學圖書館平台聲明

本文來源 | 佛像雕塑藝術|,本平台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請重編錄用者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權。

正聞熏習 柔和質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瑜伽師地論》 十二緣起 緣起差別(9)老死差別
國之瑰寶,山西稷山青龍寺壁畫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