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藝術家就喜歡你這樣的小垃圾

藝術家就喜歡你這樣的小垃圾

# 話題

近幾年來環保話題一直都保持著熱度,《機器人總動員》的電影劇情彷彿離我們越來越近。為了遏止這一現象的蔓延,人類開啟了環保事業,從衣物的回收、再造到出售,服裝行業都逐漸加入了保衛地球的活動中。

2019秋冬季上海時裝周上,再造衣銀行 x FAKENATOO以「轉換 Re Being」為主題,為觀眾帶來服裝界的環保創新,其設計打破了大眾對環保面料「又貴又丑」的固有印象。這次設計師張娜採用的RPET環保面料,是由再造衣銀行與Recyctex瑞賽科紡織合作的實驗室獨家研發。

在原料上,RPET面料用廢棄塑料瓶代替了原油中提取的原料,大大減少了原油這種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以及垃圾填埋的處理量。在生產的過程中,這項技術比傳統技術節約了42%能量消耗、45%溫室氣體排放量,以及節約了94%的水資源。但在性能上,RPET面料結實、抗拉、耐漂、快乾、防霉、抗皺,與傳統面料相比絲毫不遜色。

江南布衣緊隨其後推出全新的時尚環保品牌「REVERB」。這個品牌以零浪費的時尚(Circular Fashion)為品牌哲學,秉持「Athleisure、無性別、再生和靈動」的設計理念。人境相和,沉心雕琢,REVERB旨在引起關注時尚的當代青年探索未來時尚的思考。

PUMA 宣布聯手 ASOS 推出合作系列,此次聯名以「環保」為主題,希望通過服飾設計將「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傳達給年輕人。該系列採用經過鑒定的有機棉花,有著十分安全的環境友好生產體系。除此之外,此次設計中的印花以及上色工藝的選擇也具有環境友好性,供應商確保產品無任何化學有害成分。

除了服裝界之外,放眼整個藝術界,有一群人使用廢舊的材料來製作藝術作品,將人們丟棄的垃圾變成美化世界的工具。在藝術家的世界裡垃圾也渴望被救贖(其實對於他們來說,並不存在垃圾這一概念),他們把垃圾變成藝術品,創造出更多作品,或許垃圾不應該被拋棄,它值得我們賦予更美好的意義。

工業垃圾

Mark Dion

材料:塑料瓶罐、化學用品、海洋垃圾

圖片來源於網路

現如今工業對自然的影響越發尖銳,我們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的工業垃圾,這些問題對我們造成了深遠的影響,人與自然的關係越來越惡劣。

圖片來源於網路

Mark Dion作為一名環保人士,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一直關注環境問題。他把塑料瓶罐、化學用品和海洋垃圾依循美感及色彩整齊排列置放在陳列架上,呈現出奇異的美感。每次看到他的作品都會讓我意識到我們對大自然是多麼殘忍。Mark Dion在用他獨特的語言告訴我們「該醒醒了,夥計們」!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是件裝置藝術作品,海洋垃圾在鯨魚的肚子里破肚而出,給我們帶來了視覺震撼的同時,不由得感嘆如今太多海洋生物因為塑料製品失去了生命。

圖片來源於網路

去海邊時都會向景而生,把自己手邊的垃圾悄悄地放起來,也會告訴其他人要愛護環境。如今氣候變暖,冰川融化,這是大自然對我們的警告,讓我們珍惜這個綠色家園!

Alexandra Bircken

材料:皮革、絲襪

Photo:alexandrabircken.com

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上,德國裝置藝術家、雕塑家AlexandraBircken展示出了動態裝置ESKALATION,是關於世界末日和人類可能結局的反烏托邦作品。以廢舊材料的再利用來找到自己的語言與創作方法,Bircken通過手工技藝將其創造為藝術作品,在柔軟織物中加入了力量與質感,似乎每一種材料作品都在描繪著與人之間的故事。

Photo:alexandrabircken.com

他的這件作品「Demolition Ball」是一個增大了的拳擊球,被包裹在人們用動物的皮毛製作的衣服皮具裡面,每塊皮革的質感和顏色都有輕微的差別。藝術家從舊的運動器械上剝下這些皮革,這些器械曾被數以萬計的學生在學校體育課上使用。

Photo:alexandrabircken.com

每塊皮革都記錄了這些材料在重新做藝術作品之前的傷痕,表現出很多矛盾面:趣味性和侵略性、拳擊所表現的男子氣概和縫紉所展現的傳統女性工藝,但更深層的含義我覺得是像Alexandra Bircken暗示的那樣「鮮活人類的皮膚碰觸在死去的動物皮毛上」。

李濤

材料:建築垃圾、PVC管道、舊鋼筋

《次生》系列展出現場

前段時間,中國藝術家李濤將藝術創作的材料聚焦於建築、工業垃圾:塑料、泡沫、PVC管道、空調的濾芯、水泥里的舊鋼筋、傢具的某個部件等等,都是他藝術創作的重要材料。這些在普通人眼裡的無用之物,於他而言卻是一件件組成藝術品的最佳元素。

《次生》系列

他的作品分為兩個系列:《宇宙》和《次生》。我所看見的是《次生》系列前段時間在金社藝術中心展出,其《宇宙》在Tabula Rasa畫廊展出。《次生》是用「陌生」材料指向令人困惑的「熟悉」。堅硬的、柔軟的、鋒利的、膠狀的、易碎的,這些線條、網格、孔洞、纏繞的線纜,通過精湛的工藝結合成一件件難以形容的複雜造物。通過對現實中的空間制式的挪用,再造了一個似是而非的、在抽象和現實之間遊離的平行世界。

《宇宙》系列

《宇宙》系列作品中,李濤將長短不一的鋼筋——常用的建築材料,塑形成球體,並將變形的鋁水箱板焊接在球體上,形成了一種看似未完成的「中間狀態」。在地面上散落的半球狀體群落和旁邊裸露的柱體結構,形成一個大體量、不可辨識的裝置作品,既不是幾何學的抽象也不是基於邏輯上的闡釋,那是一種原創的不穩定的形態,表現出了一種整體的靈韻。李濤通過將材料功能形態重構和再造,賦予材料一種新的觀看價值和審美價值。

生活垃圾

Vilde Rolfsen

材料: 垃圾袋、購物袋

Plastic Bag Landscapes

Plastic Bag Landscapes

她的「Plastic Bag Landscapes」系列講述了塑料垃圾對我們的土地和海洋的不利影響。在從宏觀角度揭示奧斯陸街頭廢棄袋子的抽象美感的同時,Rolfsen還希望她的作品能夠提醒觀眾更加關注自己的消費模式。

Khalil Chistee

材料:垃圾袋、購物袋

圖片來源於網路

Khalil Chistee是一位來自巴基斯坦的藝術家,他用垃圾袋、未使用過的購物袋和塑料袋創造人物雕塑,表現人類品格的卑賤和情感折磨,他使用這些材料創作,蘊含著一種「回收我們的身份」的理念,鼓勵人們勇敢地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圖片來源於網路

看到他的作品我總是有一種莫名的悲傷感。這些作品被撕破重構以新的姿態重回到大眾視野,感覺它們好像在掙扎,儘力處理生活中不可逾越的問題。但是透過這種「無望」和「喪」的情緒,我似乎看到藝術家在與困難做鬥爭的堅持和樂觀向上的心態。

Tom Deininger

材料:塑料玩具、電話線、人偶

Photo:mymodernmet.com

變廢為寶是多麼可貴的事情,藝術家Tom Deininger從小熱愛畫畫和衝浪,我覺得他像是一位老頑童,把我們最不在乎的東西變成他的童話王國,他善於把人們最不在乎的垃圾(廢棄的塑料玩具、電話線、人偶)「畫」成人們最在乎的美景。每次看到他的作品就算心情再低落也會瞬間充滿喜悅。

Photo:mymodernmet.com

他的這幅畫以莫奈的《睡蓮池與日本橋》為底,用各種我們童年時拋棄的玩具(天線寶寶、海綿寶寶、玩具象)來裝扮他的垃圾王國,完美地還原了他內心的世界。

Photo:mymodernmet.com

起初我是不屑的,覺得沒什麼了不起,再仔細研究之後發現這些作品看似隨意,其實暗藏玄機,每個顏色都不是隨意擺放,每個細節都有另一個故事(海綿寶寶似乎找到了新的樂園並在愉快地玩耍,天線寶寶再也不是四個人),就這樣他用這些所謂的「垃圾」重新構建了一個二維畫面。

翠西·艾敏

材料:床上凌亂的廢棄物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查閱資料時偶然看到這樣一件藝術品——是英國藝術家翠西·艾敏《我的床》,最後以220萬英鎊拍出。作品是艾敏以前自己睡過的床墊,床上堆放著凌亂的床單和廢棄的絲襪,她把別人視為骯髒或者是羞於見人的東西全部展示了出來。一張亂糟糟的還沒來得及整理的床,被褥上體液的痕迹若隱若現,床邊散落著用過的避孕套、帶血的內褲和衛生紙、空酒樽、煙盒、藥盒、舊照片等垃圾。據艾敏說,這是她失戀之後,在這張床上躺了一周的生活狀態。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件作品之後被各大藝術館展出,艾敏也成為當時的最有名氣青年藝術家,隨著作品展出各種質疑聲也隨之傳出,有人稱這不是一件藝術品,確實在當時那個年代,這的確很荒誕。我不想表示什麼,該作品的意義我們也不能去深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放在當下來看,我更希望這件藝術品有它更深層的意義——比如說環保!在艾敏的世界裡,她似乎沒有想當然地去定義她的作品,藝術的價值在於每個時代賦予它的意義,垃圾在艾敏手中雖然沒有變得更加美麗,但是也是一種垃圾藝術的存在。

徐冰

材料:植物、麻絲、紙張、編織袋

圖片來源於網路

垃圾變藝術這件事不僅國外藝術家在做,中國藝術家也在做。徐冰老師用乾枯的植物、麻絲、紙張、編織袋及各種廢棄物在半透明的玻璃後面造型,「複製」出中國的傳統山水畫——《背後的故事》。

圖片來源於網路

從正面看這是一幅氣勢磅礴的古典山水圖,訴說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傳承,但是你轉入背後才發現,這些令人震驚的美物是用一些雜亂無章的垃圾組成的,作品的兩面性讓我感嘆。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我們被丟棄的垃圾背後原來可以這樣美麗,原來垃圾是可以這樣被利用的,同時我們也呼籲中國藝術家參與到環保課題中來,多一些引人深思的作品。

時代賦予了人類新的任務,現如今太多環境問題困擾著我們,不管是藝術家還是普通工作者都應該為環境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少開一次車、少抽一根煙,看似微小的事情,其實都是在履行我們的責任。作為地球人,維護可持續發展是我們的職責,環保這道題希望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 FIN -

編輯 |Jora

助理編輯 | 平面

合作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磁器 的精彩文章:

男裝周上拋頭露面的藝術家們
《小歡喜》到底哪兒好看?除了看陶虹飆演技,也和宋老師學穿衣!

TAG:磁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