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荷蘭國博-5:這幾件展品一定要看,它們串起一部17世紀荷蘭史

荷蘭國博-5:這幾件展品一定要看,它們串起一部17世紀荷蘭史

上一篇:

國立博物館一層東區是18世紀藝術品,西區是19世紀。我們按照導覽圖,首先找到18世紀荷蘭畫家科內利斯·特羅斯特(Cornelis Troost,1696-1750)的作品《范·德爾·莫施家族成員肖像》。特羅斯特出生在阿姆斯特丹,母親是位演員,因此他從小是被培養做一名演員的。他也的確在阿城的蘇堡劇院幹了幾年,但27歲那年他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是繪畫,於是投師學畫並逐漸成長為荷蘭18世紀的傑出畫家。這是他40歲時完成的作品,畫法非常寫實,連人物肩膀上留下的假髮套粉都原封不動地保留著。

這隻瓷製的藍色金剛鸚鵡由德國梅森出品。德國梅森(Meissen)創建於1710年,是歐洲首家能生產硬質瓷的瓷器廠。梅森瓷器在18世紀被歐洲貴族稱為「白色金子」,號稱歐洲第一名瓷,當時主要滿足王室需要,這隻瓷鸚鵡就是用來裝飾波蘭王宮的。作品本身是梅森最重要的塑形大師J.J.坎德勒(Johann Joachim K?ndler,1706-1775)設計,我們在倫敦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看到過由他塑形、梅森出品的瓷山羊。

參觀到這裡時,館內的廣播提醒還有半小時閉館。啊?看看導覽圖,感覺還有一半沒看呢。我連忙問工作人員:「現在還能進其它展廳嗎?」

「可以,但要抓緊時間了。梵高看了嗎?」

我這才注意到,這裡也有梵高的作品。經工作人員指點,我們迅速轉場。因為這一層的東西區是被館外的門洞隔開的,所以還要先上到二層才能過去。

從西邊的樓梯下來進入19世紀展廳,很快就看到了「梵高」,是他的一幅自畫像。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出生在荷蘭南部小城津德爾特,叔伯中有三位是藝術品商人。他16歲時就在叔叔的幫助下進入畫廊工作,四年後還被派往倫敦。美國傳記作家歐文·斯通(Irving Stone,1903-1989)所著的《渴望生活:梵高傳》記錄了他此後的生命歷程。正像大家所知道的,他的繪畫生涯非常不順,畫店老闆曾斷言梵高不是畫畫的料,老師也嫌他畫得不夠像,但他在給弟弟的信中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

這幅自畫像創作於1887年,那時他到巴黎投靠弟弟提奧(Theo van Gogh,1857-1891),並經做畫商的弟弟介紹結識了不少法國印象派畫家。他彷彿找到了知音,迫不及待地用這種極富韻律感的粗獷筆觸繪製了多幅自畫像。至於為什麼都是自畫像,介紹中說大概是付不起模特的費用吧。

1888年底,發生了著名的「割耳事件」後,梵高被送進精神病院。次年6月他進入位於聖雷米的精神病人療養院。在弟弟的幫助下,重操畫筆。這是他在療養院為一位獨眼病友畫的像。此時他還在嘗試對色彩的運用,畫中大量使用藍綠色,比如眼睛、衣服和背景,同時大膽使用補色,包括黃色的臉和紅色的燃燒著的煙絲。

這是梵高1890年春天在聖雷米繪製的《帶蝴蝶的花園》,這次他並沒有使用強烈的對比色,嫩綠的草叢中飛舞著兩隻白色的蝴蝶。也許他的心境此時得到了片刻的安寧。

還有一幅畫遠看非常像梵高的作品,走近一看原來是雅各布斯?范?洛伊(Jacobus van Looy,1855-1930)繪製的《七月》。畫中大片藍紫色的鮮花讓人想起梵高筆下的鳶尾花,實際上洛伊畫的是羽扇豆。洛伊的一生也不順利,他五歲時母親和父親相繼離世,此後在哈勒姆的孤兒院長大。不過,憑藉他的不斷努力和四處求學,最終成為一名成功的畫家。他死後故居還被改成以他命名的博物館。介紹中說,很明顯洛伊的這幅畫受到梵高的啟發,只是他對自然和光線的表現更現實一些。此畫繪於1900年,事實上在梵高去世後的第十個年頭他的作品也只得到少數業內人士的認可,追隨者更是寥寥無幾。梵高死後,海牙、巴黎、布魯塞爾和安特衛普曾舉辦過其作品的紀念展。1892年,法國藝術評論家奧克塔夫?米拉波(Octave Mirbeau,1848-1917)曾將梵高的自殺評論為「藝術上無比悲哀的損失」(早幹嘛去了)。

不過也有人並不喜歡梵高的作品,其中的一位就是梵高的朋友喬治·亨德里克·布雷特納(George Hendrik Breitner,1857-1923)。布雷特納是阿姆斯特丹印象主義的領軍人物,既是畫家也是攝影家。他於1882年經提奧介紹在海牙結識了梵高,並一起在街頭寫生。梵高去世兩年後,布雷特納在一篇回憶文章中說「我忍不住想說,梵高的作品像愛斯基摩人的藝術,我無法享受其中。說實話他的畫既粗俗又令人不快,沒有任何突出的地方。而且,他的全部畫法都是從米勒等畫家那偷來的。」(這得有多大仇啊!)

我不想因為喜歡梵高的作品就否定布雷特納,藝術觀點上有分歧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唯有一點不解:梵高雖然受法國畫家米勒(Jean-Fran?ois Millet,1814-1875)的影響很大,甚至可以說米勒是對他影響最大的畫家,因為他臨摹過米勒的許多作品,但是熟悉米勒作品的人就會知道,米勒是位現實主義畫家,人物和風景都是逼真寫實的,而梵高屬於後印象主義,畫面帶有強烈的虛幻色彩,二者畫法完全不同。所以我無法理解布雷特納為什麼會在梵高死後這樣評價他這位朋友的作品。我想布雷特納肯定也不會理解一百年後曾被他斥為「粗俗」的作品為什麼會這麼受歡迎。

那麼布雷特納的作品是什麼樣的呢?這裡正好有幾幅。這幅《穿白色和服的女孩》繪於1894年。與梵高一樣,布雷特納也非常喜歡日本藝術。他在三年里一共畫了13幅同一題材的油畫,請這位不到18歲的女孩穿上不同顏色的和服擺了各種姿勢,其中這一幅被認為是最有代表性的。畫中首先吸引眼球的是和服上的刺繡,寥寥幾筆就把日本水墨畫的洒脫勾勒出來。女孩水靈靈的面龐也讓人印象深刻。

其實布雷特納最感興趣的還是街頭的生活場景,這也是他喜歡戶外寫生的原因。這幅1898年的作品描繪的是阿姆斯特丹王宮南側的王宮街與辛格運河的交匯處。由於布雷特納身兼畫家與攝影家的雙重身份,他經常運用照片來輔助自己的繪畫,這幅畫尤其如此。一位蒙紗的女士迎面走來,距離觀眾的視點很近,就像是我們站在橋頭迎著熙攘而來的人群按下的快門。

這幅描繪的是阿姆斯特丹東部公園的冬景,完成於1892年。那時布雷特納的繪畫事業正逢低谷,據說這幅畫沒有正常賣出,只用來換了一輛自行車。

上面這幅畫是從布雷特納的好友威廉·威特森(Willem Witsen,1860-1923)的畫室望出去的景色。威特森與布雷特納非常相似,也同時喜歡繪畫和攝影,也屬於阿姆斯特丹印象派。這裡有一幅他畫的《多德雷赫特的烏爾街港口》。相比之下,他更喜歡靜止的畫面。

印象主義最初是在法國誕生的,而最早將其引入荷蘭的是海牙畫派的一批畫家,其中包括安東·莫夫(Anton Mauve,1838-1888)、約瑟夫·伊斯雷爾(Jozef Isra?ls,1824-1911)和保羅·加布里埃爾(Paul Gabri?l,1828-1903)等。

安東·莫夫可以算是最早將梵高領上繪畫道路的導師之一,1881年底28歲的梵高來到莫夫在海牙的工作室跟著他學習了三周,並首次嘗試繪製油畫。莫夫的妻子是梵高舅舅的女兒,因此算起來他是梵高的表妹夫。不過沒多久他們的關係就冰冷下來,據說莫夫要求梵高先從畫石膏模型入手而梵高堅持要畫真正的活人模特,另外梵高不可救藥地愛上了一個帶著女兒還有身孕的妓女。此後,莫夫再也沒有回復梵高寄給他的信。

安東·莫夫當時已經頗有名氣,是海牙畫派的領軍人物,這個畫派起初是受法國巴比松畫派的影響。1830年代,米勒等一群法國畫家來到巴比松附近的林地作畫,逐漸形成強調描繪自然的現實主義畫風。荷蘭的年輕畫家也仿效他們,聚集到被稱為「荷蘭巴比松」的奧斯特貝克,其中就包括安東·莫夫和保羅·加布里埃爾等人,而約瑟夫·伊斯雷爾等人則直接跑到了法國的巴比松。1860年代,隨著梅斯達格(Hendrik Willem Mesdag,1831-1915)等人遷居海牙,原來在奧斯特貝克的畫家陸續定居到海牙,並時常聚集在一起探討藝術發展,漸漸形成了海牙畫派。這個畫派的作品都是現實主義,因為大都喜歡陰鬱的色彩,所以又被戲稱為「灰色畫派」。

我們在這裡看到幾幅海牙畫派的代表作,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安東·莫夫1876年繪製的《早晨騎馬在海灘上》。這幅畫常常作為海牙畫派或莫夫本人介紹的封面作品。畫中描繪的是海牙市區西側的斯赫弗寧恩海灘,幾位紳士正騎馬走在沙灘上,遠處是為泳客準備的換洗棚,那時這裡已經成為遊客雲集的地方。畫家還極為寫實地在近景中畫出了馬留下的糞便。

約瑟夫·伊斯雷爾比安東·莫夫年長14歲,二者是好朋友,他被認為是荷蘭19世紀下半葉最受人尊敬的畫家。這幅《大海的孩子們》最早創作於1863年,由於太受歡迎,被畫家反覆繪製了多幅,我們眼前的這幅是1872年完成的。這幾個衣衫襤褸的孩子都是漁民子弟,他們的玩具是自己製作的小船。孩子們的現狀也預示著他們的未來,年長的男孩背著弟弟拉著妹妹,將挑起家庭的重擔。伊斯雷爾認為好的畫作要有情感,即便是表達負面的情感。

保羅·加布里埃爾5歲的時候便死了父親,12歲跟著阿姆斯特丹的美術夜校學習繪畫,漸漸靠賣畫幫助母親貼補家用。1853年,他加入了前往奧斯特貝克的畫家群體,後來也遷居到海牙。雖然保羅·加布里埃爾的童年比較清苦,但他卻是「灰色畫派」中畫面最鮮亮的一個,主題也以明艷的夏日景色為主。這幅《低地水道上的風車磨坊》就是這樣一件作品,藍天白雲、綠草黃花和整個的風車磨坊都倒映在水中,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

往期精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蟲游世界 的精彩文章:

較量與傳承: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藏品展,一場免費的藝術盛宴
什麼是廳堂式教堂?什麼叫地獄劫?講講布里斯托主教座堂的故事

TAG:書蟲游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