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90後的生活現狀:「喪」只是我身上的保護色

90後的生活現狀:「喪」只是我身上的保護色

「明天的工作,真沒有幹勁。」

「人與人的交流,好想放棄啊。」

「今天也熱死了,什麼都不想干。」

「救命,我不想做人啦!」

別慌!

這只是現代年輕人的朋友圈日常用語。

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大家厭倦了給自己「灌雞湯」,而是喜歡用看似毫無鬥志的方式將「毒雞湯」反向輸出。

以前,我們常常聽說:「鹹魚總有翻身的一天」、「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等自我激勵的話。

到了如今的年輕人口中,都變成了:「鹹魚總有翻身的一天,但翻身後還是鹹魚」、「比你優秀的人還在努力,所以你努力還有什麼用」。

《King of the Hill》劇照

我們一邊看著《King of the Hill》,一邊用著假笑男孩的表情包,有空就發一條不想上學、不想工作以及「我太難了」的動態,時不時地再點一首《涼涼》送給自己。

伴隨著「只想安安靜靜的做個垃圾,卻還要被分類」的想法,「喪文化」在年輕人中瀰漫了開來。

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中,包含「喪文化」的人物形象和台詞也逐漸成為當下年輕人社會生活中的代號和標籤。

所以,「喪文化」究竟是什麼呢?

如果你經常使用社交軟體,那麼傳說中的「三大喪神」你一定不會陌生。

它們就是微信表情包里佔有最大庫存的PEPE蛙和長腿鹹魚,以及動漫《馬男波傑克》的主角波傑克。

PEPE蛙和長腿鹹魚

這三個不同形象的共同特徵就是:頹廢、悲觀、還有那麼一點絕望。

其中,《馬男波傑克》作為豆瓣評分五季全部9.2分以上的一部電視劇作品,其截圖語錄更是被奉為「喪文化」的經典。

你總能看見這些截圖被大面積地傳播和使用,人們也漸漸地從這些語錄、文字中,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對應之處,形成了自我認同感。

2016年的夏天,微博上一張「葛優躺」的表情包爆紅網路。

更是被當代年輕人評為表示:最舒服的坐姿。

這樣的文化在不少人看來,很難理解,覺得是在傳播負面情緒,無病呻吟。

但,考慮到網路「喪文化」的主流人群是80後和90後,結合當下他們面臨的社會現實來看,就顯得有跡可循了。

這一代人,出生於人口暴漲的生育高峰,讀書的時候經歷了最嚴酷的應試競爭,進入職場的頭10年被高房價壓得喘不過氣來,將來好不容易混出個人樣時,整個社會恐怕就要發生巨變了:身後跟上來的人稀稀落落,高需求推動的高房價還撐得住嗎,半生凝聚的主要財富只怕變現都難。

所以,與其說90後選擇了「喪文化」,不如說90後選擇了面對現實。

只是,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的門檻越來越低,在外人眼裡,「喪」很快便擴散成了年輕一代普遍的心理狀態。

在網路環境之下,各種帶有「喪」的色彩的表情包和段子充斥其中,似乎漸漸成了年輕人群體中的一種「流行」。

可是外人又怎麼明白,「喪文化」傳播的背後,是青年人對這個世界的溫柔抵抗呢。

在這一代青年人的「喪文化」里,有:

新海誠的《秒速五厘米》

這部電影描繪著:只要繼續生活,悲傷就在堆積。

可也讓人明白:我們都將寂寞地長大,既然悲傷無可避免,那不如好好把握好當下。

中谷美紀的《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松子對著所有觀眾說:生而為人,對不起。

也讓觀眾們看到:能想到世間的所有不幸,松子都一件不落地經歷著。她執著、而又倔強,但卻從來不曾放棄生活。

Lady Gaga的《Hair》

她在開頭唱到:

Whenever I"m dressed cool my parents put up a fight

(每次只要我穿的太瀟洒,我的父母就會暴怒)

And if I"m a hotshot,Mom will cut hair at night

(如果我表現得自命不凡,媽媽就會在晚上剪掉我的頭髮)

可也在歌的結尾喊出:

Don"t wanna change and I don"t wanna be a shame

(我不想一成不變,也不想那麼害羞)

I"m the spirit of my hair,It"s all the glory that I bear

(我的精神就像我的頭髮一樣,這是我赤裸裸的榮耀)

I"m my hair

(我和我的頭髮一樣自由)

這幾來評分最高的英美劇,豆瓣9.0分的《去他媽的世界》,以兩位青少年的角度,講述了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反抗。

「我們在變好,世界卻覺得我們在沉淪。」

這便是80、90後以及他們的「喪文化」對這個世界的偏見和標籤予以的回擊。

放眼這些呈現在互聯網上的「喪文化」,以及被流傳推廣的語錄或者截圖,不過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真實寫照。

「不想積極上進,但求一夜暴富。」

乍一聽像是一條鹹魚的痴心妄想,仔細一想卻也有對成功的渴望和對落後的恐慌,也正是說出這些話的這群人,在物質的追求與內心的迷茫之間認識這個世界,一邊自嘲一邊努力往上爬。

「就這樣吧。」

「算了,還可以。」

「我已經是個廢物。」

這些信息,其實不只想要傳達它的字面意思。

「喪文化」只是一面「擋箭牌」,一種宣洩負面情緒的形式。每當面對不想做、不想面對的困境時,與其「迎難而上」,不如先否定當下、否定自己來得輕鬆合理,之後,再努力前行。

說白了,「喪」歸「喪」,其實大家還是對生活充滿嚮往的。

正如太宰治在《葉》中寫的那樣:「我本想這個冬日就去死的。可正月里有人送了我一套鼠灰色細條紋的麻質和服作為新年禮物。是適合夏天穿的和服。那我還是先活到夏天吧。」

畢竟,「喪」過之後,還是要好好活嘛。

最後,希望你生而為人,不要感到抱歉。

「盡考慮著死的事,一定是因為太過認真地活

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但因為還未與你相遇

因為有像你這樣的人出生,我對世界稍微有了好感

因為有像你這樣的人活在這個世上,我對世界稍微有了期待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herpaMan 的精彩文章:

不擠牙膏了?英特爾發布11款十代處理器,GPU性能翻倍
OPPO K3電波藍正式開售,1499元起

TAG:SherpaM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