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腫瘤標誌物也有「障眼法」,判斷清楚再治療

腫瘤標誌物也有「障眼法」,判斷清楚再治療

隨著腫瘤發病率的提高,人們對癌症的恐懼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因此在體檢時也更重視腫瘤的相關篩查。而腫瘤標誌物檢測這種簡便易行又對被檢測者無身體損傷的方法,在健康體檢和疾病篩查中大行其道。這也讓很多人誤以為,僅需血液或者體液就可以檢測到腫瘤組織產生的一些特異性物質的指標,從而能明確知曉癌症的蹤跡。然而,指標只是指標,它只是一組數字,一種徵兆,並不代表癌症的結論。

門診上常有拿著某個標誌物指標升高的化驗單的患者,淚眼婆娑,擔心腫瘤捲土重來,見到我的第一句話就是「我複發了」。然而,這部分人中有一部分在進一步的檢查中,卻排除了複發可能。

案例一

47歲的蔡先生,3年前確診原發性肝癌,手術切除後介入治療2次,而後一直用中藥加零毒抑瘤調整,所有指標,包括肝功能「二對半」等均已轉陰。一年後複診,CT示肝臟恢復良好,其餘指標也尚可,唯獨AFP(甲胎蛋白)從原先的6一下升到60多(正常參考值為小於25ng/ml)。這可嚇壞了蔡先生一家,都認為是複發了。然而這麼多年的臨床經驗告訴我並不存在複發跡象,細細詢問下去,其最近在為兒子的新房裝修日日奔波,再加上求康復心切,每天必定要鍛煉一番,雷打不動,導致過度勞累。而慢性肝癌患者在疲勞狀態下很容易出現AFP升高的情況。鑒於此,我建議他先停止鍛煉,好生休養一段時間,2周後再複查。複查後果真AFP降至正常,又囑再靜養2周後複查,仍正常。

腫瘤標誌物的升高並不意味著就是得了癌症或複發轉移,一些常見的因素,如感染、酒精中毒、胃腸道的息肉、糖尿病、心血管病等,都可以導致腫瘤標誌物的升高。具有臨床意義的腫瘤標誌物異常,並不是看一次數值的高低,而是要結合動態的檢測與患者的癥狀綜合解讀。多數患者還需要結合影像學的檢查,如內鏡、CT、B超等,以及病理來綜合評估。

臨床上還有少部分病人,剛好跟蔡先生相反,雖然腫瘤標誌物檢查無異常,但是體內早已暗潮湧動。

案例二

45歲的劉先生,因為頻繁腹痛去醫院做了腸鏡,結果卻發現是腫瘤,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為晚期腸癌。然而讓他和家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劉先生半年前剛參加過單位組織的體檢,其中就包括腫瘤標誌物的篩查,沒有一項是異常的,難道就這半年,癌症就從無發展到晚期了嗎?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對腫瘤標誌物,都有相對的特異性和敏感度,而不幸的是,劉先生屬於對腫瘤標誌物不敏感的人群。半年前看似健康的體檢報告,其實早已埋下隱患。但這也不能說明劉先生無法早期發現癌症,因其屬於高危人群,他的父親多年前就是因為腸癌去世,體檢時更應關注該類疾病的篩查,如果在體檢時加上腸鏡,或許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腫瘤標誌物正常也並不一定就表明患者體內沒有腫瘤。劉先生的悲劇並不是孤例,臨床上這種只看重腫瘤標誌物而忽視進一步檢查的高危人群也不少見。

如同上述案例,臨床上很多人要麼因為個別指標的略高而焦慮不安,亂了方寸;要麼不夠重視,對自身癌症高危因素不甚了解腫瘤標誌物的發現及相關檢查,可以及時提醒人們注意一些徵兆,但它只是一個參考,我們應該持重視且理性的態度

如果個別指標略微升高,並不意味著就是得了癌症或複發轉移,可以過2周左右再複查並動態觀察,或者再結合其他檢查明確診斷;腫瘤標誌物不升高也不一定就真的沒有腫瘤,除了極少數不敏感人群外,有的腫瘤標誌物只有在疾病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才會升高,還有些腫瘤沒有特異性的腫瘤標誌物,如鼻咽癌、腎癌、淋巴瘤等。

雖然說腫瘤標誌物沒有那麼絕對精準,但是它還是能夠幫助醫生對腫瘤的診斷、療效進行評估,以及預後、有無複發等進行指導。除了已確診的腫瘤患者,我們還建議一些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具有腫瘤家族遺傳史的人群、長期患有乙肝等炎症性疾病的人群),也應在專業醫生指導下定期做些針對性的檢測,以便能儘早有效地進行防範或治療。

閱讀精選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何裕民 的精彩文章:

沒事多些愛,切斷癌細胞轉移之路!

TAG:何裕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