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別人的眼光

別人的眼光

文/ 龍泉道人 首發/ 雲南道教網

本文共計1707字

閱讀本文大致需要7分鐘

.................................................

一位朋友告訴我說,最近他痛苦不堪,近而立之年的他仍然孑然一身、一事無成,公務員考試屢試不中,面對著家中日漸年邁母親,和親戚朋友的充滿鄙意的眼神和冷嘲熱諷,他感覺沒有任何希望,各種壓力接踵而來,已經讓他不堪重負。

我問他:你覺得自己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是嗎?他說:那倒不是,只不過,我已經走到了人生的低谷,沒有人理解,沒有人鼓勵,沒有了希望,做什麼事情都失敗,因為考公務員,我辭職在家,但結果卻令我大失所望。這麼大年紀的人,不僅不能讓母親安享晚年,還要靠老母親供養。我真的失敗。

我有些同情他。因為在幾年前我也有過類似的遭遇,走在街上,彷彿所有人都比自己過得幸福,彷彿自己被這個世界拋棄,感覺所有的好運都與自己無關,然後把自己當成一個失敗者。周圍人的眼光就像一把匕首插在自己心上隱隱作痛,於是開始討厭周圍的人、周圍的世界。最終,我把自己逼到一個角落裡,站在崩潰的邊緣。

朋友說,他曾經拿出微薄的收入去幫助一個經濟困難的親戚上大學,而如今,在他最低落的時候,那個親戚居然覺得他不夠爭氣,說話不會察言觀色,做事不夠圓通,心地過於善良,於是,到處吃虧,諸事不順。我跟他說:社會就是這樣,「牆破眾人推,鼓破眾人槌」。不過,別人的看法真的那麼重要嗎?

其實,我們都習慣了活在別人的眼光里。我們力爭上遊,我們爭名奪利,我們爭取過得比別人體面些,因為被別人「看不起」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於是,來自別人的任何負面言論都可能讓我們羞愧很久,特別是在我們處於不利的狀況時,那些帶有奚落色彩的眼光會把我們壓垮。

其實,別人的看法跟我們又有什麼關係呢?當我們過度地在意別人的眼光時,我們就已經錯了,因為別人或許並不在意你過得好與壞。當別人說你不行時,或許並不是你不行,只是他們在評判你時用了他們自己的標準,就像一個猴子在笑話大象爬樹不如自己。不過,別人如何評價是一回事,自己得心知肚明。

一位老朋友,多年來一直不順,東奔西走,毫無成就,45歲才找了個離過婚的女人成了家,現在當了一名鄉村醫生。他曾經問我:每次回家他都抬不起頭做人,因為村裡人覺得他出門在外多年,應該早就有所成就了,但自己卻一無所成。他說他很慶幸我一直沒有放棄他,沒嫌他窮,反而成為他最好的朋友。

我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際遇。如果我們長期處於低迷的狀態,要麼沒有堅持自己喜歡並且適合自己的事情,要麼過於在意別人的眼光。當別人的眼光和看法已經變成巨大的包袱,那為何不把它放下?如果一旦遭遇不順就把一切歸咎於命運,那努力還有什麼用?

我以前的一個學生,每次上課從不聽課而在那裡玩手機,我問他時,他說基礎太差、放棄太早,所以聽英語課跟聽天書差不多。課後我問他最擅長什麼,他說他喜歡文學和哲學。於是,我特准他在我的課上看哲學書籍,並列了些書目給他。說實在的,我很欣賞他。

後來他常來找我討論一些哲學問題,並問我哲學對就業有什麼意義。我說:哲學只是幫助我們認清自己。別人怎麼看並不重要,做什麼也不重要,做適合自己的事情才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那樣不累。我的科目他補考了兩次,最後還是給他合格。他畢業後選擇自主創業,據說小有成就。

我們總以為,這一生必須有所成就,必須出人頭地,必須比別人過得好,必須比別人擁有更多,然後才不枉此生。其實,我們錯誤地將別人的眼光看得太重,而當我們光鮮亮麗地出現在別人面前時,我們會發現,很多東西幾乎沒有必要,因為我們或許已經忘了初心。一旦忘了初心,做什麼事情我們都會覺得很累,很辛苦。

初心是很稚嫩的,極容易被「別人的眼光」摧毀。當我們處於低谷的時候,姑且把每一段不開心的經歷當作勵志故事,但不能丟掉夢想、失去希望。《喜劇之王2》中的如夢就是在被人百般嘲笑中堅持了自己的夢想。當我們最想放棄的時候,也許距離成功最近。

在失落的時候,姑且把「別人的眼光」當作一面鏡子,可以好好照照自己,然後給自己一個微笑。須知,當我們認為自己就是別人眼中的模樣,那麼差,那麼不堪,那麼一無是處,那才是真正的失敗。因為當我們放棄自己時,除了成為別人的笑料,幾乎不可能得到上天的任何垂愛。

日子,是自己在過,不必勉為其難地按照別人的方式生活,如果清心寡欲適合自己,為什麼還要硬著頭皮擠進物慾橫流的世界?慈悲。

[2019.8.27 | 圖片源於網路,侵權即刪]

·end·

—如果有所收穫,快分享給你的朋友們吧—

以下為廣告本人經營的產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間道教 的精彩文章:

道教中的「九天」是哪九天?

TAG:人間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