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人應該保留自己所謂的模糊性,我們才能稱作人

人應該保留自己所謂的模糊性,我們才能稱作人

Aaajiao

媒體藝術家

今年上半年,我完成了一個名為《電子遺留物》的重要展覽,它用很多件作品去描述了一個被消費後的網路狀態,可以稱為廢墟。

我想通過這些作品來描述一下,我作為藝術家到底怎麼想。

《電子遺留物》的系列裡面,剛開始的一件作品叫《space》,一個空白的瀏覽器。

它是一件video的裝置,但是它也是一個網站,大家是可以去訪問的,它確實是空的。

但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它的兩個滾動條在隨機變化。

去年我讀到一個新聞,講到全球30%的網站是處於殭屍狀態。

什麼叫殭屍的狀態?就是有內容,但是並沒有人真的去訪問,甚至有些網站可能已經擱置了十幾年。

我覺得應該將這種有趣現象作為一個展覽的話題提出來。

所以我做了「無用的網站」,或者叫「網站死去的時候它是什麼樣的一種狀況」;然後用更抽象的方法去歸類了一個大的現象:只對滾動條做一個控制,但頁面是空白的。

下面這件作品,這其實是一個windows碑林。

現在看來,碑林是個黑科技,從各種角度來看,它很有效地保存了文字的信息。

今天,如果你想去看一些《四書五經》、《孝經》當年原貌,追溯到最早,碑林就是一個選擇,而且它保留了信息的一種準確度。

作品《視窗的碑林》在紀念windows UI的這些細節。

我們研究了windows從1984年的Beta版到2000年的一個跨度,把所有的UI細節重新做了一個整合,用碑林的概念把它提出來。

從一個角度看,當它成為碑,也就說明這條路是我們已經遺忘的、已經消費過的東西,現在已經很少能再看到這樣的UI設計。

但如果換一種思路去想,這個UI設計其實引導了如今所有我們看到的用戶界面的信息,包括你在用的iPhone、安卓系統。

所以這件作品更想講的是:我們熟悉的東西,在以一個非常快速的方式被消費。

我做了碑去紀念它,把它留存下來。

「電子遺留物」展覽裡面另外一件作品,叫做《字體》。

關注科技或者互聯網的朋友可能都知道Alpha Go的圍棋人機大戰。

今年我們也基於類似Alpha Go的神經網路演算法做了一套作品,其實就是教計算機來寫書法。

我們用了碑林的碑帖來訓練計算機,然後教會了它9個字。

所以這個很像碑帖的東西其實是計算機寫的。

這件作品可能呼應了一下當下大家對所謂人工智慧的一種想像,在我看來,我覺得有時我們看待所謂的人工智慧有些過於浪漫。

就比如很多人會講,他並不希望將來的世界像《黑客帝國》一樣,人類最終變成生物電池。

在我看來這是不會發生的。

通過這件作品,我能得到的結論是:面對科技,我們應該真正地去關注一下它的細節跟過程,不要想當然它的結果。

不要把所謂人道浪漫放進一個更冰冷的系統裡面,然後用主觀概念去把它做的更溫暖。

大多數時候,我們對文字的了解是根深蒂固的,我們從小被教育的就是:這個形態代表了一種含義,但如果基於一種成人的思維,我們到底如何去塑造一種「沒含義」呢?

其實,這套字體對我而言就是一套「沒含義」的字體,它也塑造了一種沒含義的文件。

這個展覽其實一直在講「遺留物」的概念。

我特別想討論E-mail的系統,它有沒有可能也跟人沒有關聯之後,以一種殭屍狀態存在?

我們想了一個很有意思、很浪漫的方法:用了一個美國人口普查的開放數據去隨機生成一個E-mail。

生成完這email之後,發一封信給它,此時,我們就知道它是否收到。

我們的系統會記錄兩種狀態:信收到了和沒有收到。

黑色是顯示收到了,而灰色則表示郵箱可能是不存在的,或者說被退信了。

我們用這個方式繪製了一副「電子郵件的星圖」,然後做了一個email系統的溫度計。

灰色佔多的時候,證明這個系統在走向衰弱;如果是一直處在黑色,則表明這個email系統還是很蓬勃的。

這樣做,是因為我想提出,那些為人熟悉的稱作「電子」的東西,它也是在一種高消費的情況下被我們認知的。

更進一步思考的話,有沒有可能它被我們消費過之後被遺忘掉?

然後通過這些對「電子物」的看法再反觀自己:我們是不是也有可能在一種高消費、更高效的科技時代下被淘汰掉?淘汰掉之後,我們是什麼樣一個狀況?

剛才那些作品是非常宏觀的,再看一件微觀的、私人的作品《Body Shadow》。

這件作品通過量化我的身體各部分,結合所謂中醫的這個經絡運動的理論,最終完成了一個紋身。

這件作品是和一個長期認識的中醫朋友來合作的,我們用了中醫的多個假說。

為什麼用「假說」這個詞?是因為中醫很難把它的理論付諸現代科學的試驗或者驗證,所以他們用的很多理論其實只能算假說。

我在去年也已經做了個宣言,我覺得人應該保留自己所謂的模糊性,我們才能稱作人。

如果所有東西都可以被量化,那我們跟一個電子物又有什麼區別?

或者說,當我們都能被量化成電子物的時候,那我們可能已經被消費掉了。

中醫的理論對大家來說,是一個相對模糊的系統,有不可言說的部分,也有它有趣的部分。

而紋身在當下是一種流行文化,一種裝飾,是一個無用的東西。

《Body Shadow》這件作品,做的過程就是用一個特別理性的方式去研究了模糊系統,最終得到的是一個模糊,回到我的身上。

我覺得,大家處在一個量化的時代。

剛上場之前,我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分享自己做冥想的時間,然後我在感嘆,原來冥想已經有APP可以量化了,你可以看到他這個月做了5.5小時的冥想,這件事我覺得非常可怕。

org.a是在一個25平方米的藝術空間里做的小的項目。

作品中的捲軸部分,是一個中國門戶網站從1999年到2016年的所有主頁的線框畫。

我們在每一年都選取了其中一張圖來還原成線框圖,對比這些線框圖時我們發現在這十幾年裡它的變化非常小,也就是說它的內容沒有實質變化。

因為UI是一個由內容驅動、和內容相對應的輔助性工作,但是我看到的這17年裡面,它的變化是非常小的,以至於我們把這些線框圖列印在透明材質上做成捲軸時,它顯現出驚人的一致性。

這說明,看似高效的互聯網,這十幾年裡其實在消費內容上沒有實質性變化,我們可能只是在同樣的內容上不走心地來回消費,而這些內容本身在結構上是沒有變化的。

當下講的所謂「內容創業」是一個偽命題。

我們更多的是去創造了一種新的閱讀方法,一種新的消費的方法。

回到今天的主題「更實用更無用」。

我覺得作為一個人,在大的變革時期的,在一個大的互聯網背景下,人們正趨於一種工具化。我們跟電子、跟我做的這個「電子遺留物」越來越像。

在這麼一個偽裝得非常好的消費的時代,我們真的還相信我們有創造力嗎?還是說我們只是變得更實用了?

但我們在「實用」的同時是不是變得就更沒意思,或者說更無用?

我覺得我把這些問題都留給大家,也希望大家真的去思考一下:你覺得是真的有問題,還是很享受這樣一個科技進步、文化退步的時代。

我希望,這可能這是一個開始思考的導火索,我希望大家最終成為一個炸彈,而不是成為一個被拋棄的瓶子。

謝謝大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造就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我要費盡心思造出一個不完美的繪畫機器人?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中國古代女性妝容:比西方更講究、更誇張!

TAG:造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