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代有一種職業,掛著聖旨當招牌,如今此行業遍布大街小巷!

清代有一種職業,掛著聖旨當招牌,如今此行業遍布大街小巷!

我國古代,受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有的行業是由政府專營或是政府指定商家經營,如鹽、鐵、茶葉等物品,起碼在清朝之前都被政府牢牢管控著,防止其大量流向草原或關外。還有的行業,本來是不存在或小範圍存在,但是因為受朝廷政策的影響而產生。比如理髮業。

在清朝以前,漢人都是蓄髮的,人們恪守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訓條。所以三國時期曹操拔劍割發的典故,從社會文化的角度來看,屬於很嚴重的一種懲罰。未成年的孩童,黃髮垂髫,成年以後,行加冠禮,總發為髻。關外的滿人則不同,他們的髮型是從額角兩端引一直線,直線以外的全部剃掉,僅留顱頂發,編成髮辮,垂在腦後,後吹起來,如同馬尾巴。

清軍入關後,江山易主。清廷把剃髮作為歸順的標誌之一,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有不從者,人頭滾滾落地。最悲壯的要數江陰十日,當地百姓在閻應元的帶領下奮起反抗,給清軍以沉重殺傷。但是脖子究竟硬不過鋼刀,像江陰這樣有血性的地區比較太少太少,在滿清的高壓之下,剃髮在全國得以推行。

由此理髮這個行業得以空前地發展,據史料所載,我國第一家理髮店在奉天府正式成立。清軍入關後,北京城的理髮匠們在街道、路口搭個棚子,旁邊豎一根旗杆,上面懸掛著「剃髮令」的聖旨,這簡直是無往而不利的金字招牌。所以清代的剃頭匠也叫帶詔,帶著皇帝的聖旨做生意,古往今來也是獨一份了。

有聖旨壓陣,哪個人敢不剃髮,抓住了就是砍腦袋,把人頭也掛在那根旗杆上。這就是剃頭匠為什麼要帶著根旗杆的原因,除了掛聖旨,也掛反抗的頭顱。

隨著承平日久,滿漢矛盾逐漸減弱,久而久之,百姓也養成了剃頭的習慣。旗杆也就無需再掛聖旨了,也沒了人頭。但豎旗杆的習慣卻保留了下來,被剃頭匠用來搭毛巾、磨刀布,竟也成一景。

剃髮也成了文人墨客吟誦的對象,還被寫入了對聯:暮暮朝朝,洗洗刷刷剃剃;停停歇歇,光光挖挖敲敲。也是極生動形象的!滿清滅亡後,中華民國建立,在第29號公報中規定,限20日之內,官軍民一律剪掉辮子,有不從者,以違法論處。於是剪辮與不剪辮又成了是否革命的象徵,這一點,魯迅先生在短篇小說《頭髮的故事》有著精彩的描述。

如今,人們想怎麼留頭髮就怎麼留頭髮,大街小巷的理髮店隨處可見,從業人員超過150萬,吸納了大量的就業人口,創造著可觀的經濟效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天下 的精彩文章:

在埃及工作的中國男性,何不娶當地美女為妻?現實是如此殘酷!
印度人死後下葬為何不用棺木?答案其實很簡單!

TAG:文史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