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資產配置迫切 機構投資者火熱參與衍生品市場

資產配置迫切 機構投資者火熱參與衍生品市場

證券時報記者 魏書光 閆晶瀅

自資管新規落地以來,發力主動管理轉型、拓展資產配置渠道成為金融機構資管主旋律。在此機遇下,商品市場成為機構投資者開拓投資方向的重要領域之一。

昨日,在大商所主辦的「2019機構大宗商品衍生品論壇」上,監管領導及行業專家共同探討了機構投資者參與衍生品市場的趨勢和展望。數據顯示,機構客戶和產業客戶已經成為市場的主導力量。

紛紛將目光

投向衍生品市場

對於各類金融機構而言,資產管理都是當之無愧的核心業務之一。而在資管新規落地後,「去通道」、「降槓桿」的要求驅動金融機構爭先轉型主動管理。在資產配置的要求下,機構投資者紛紛將目光投向衍生品市場。

據大商所理事長李正強介紹,今年前7個月,大商所包括機構客戶和產業客戶在內的單位客戶持倉比例超過52%,成為市場主導力量。參與交易的投資機構數量達6072戶,在參與交易的法人客戶中佔比44%。

以中基協轄下資產管理情況來看,截至2019年二季末,協會自律管理下各類資產管理業務存續總規模達50.39萬億元。而就參與衍生品市場情況而言,目前各類產品投資於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的規模為566億元,且增速明顯提高,發展空間較大。

隨著基金產品不斷多樣化,風險管理需求增強,基金深度參與衍生品勢在必行。中基協副會長鄭富仕介紹稱,隨著大眾理財需求不斷增長,基金管理人提供的產品服務趨於個性化、多樣化,標的資產與投資策略不斷豐富。在國內經濟增長放緩和金融去槓桿背景下,資產管理中需應對風險因素也更加複雜,利用衍生品市場對沖和化解風險的意識和需求將逐漸增強。

對於證券公司而言,其參與衍生品市場主要體現為FICC(固定收益證券、貨幣及商品期貨)業務的發展。事實上,FICC業務不僅是營收的重要貢獻點,更是促進券商轉型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中國證券業協會秘書長張冀華表示,FICC業務涉及經紀、自營、資管和投顧服務,有助於券商業務結構從過分依賴經紀業務向多元化轉型發展,FICC業務的權重也在逐漸加大。

數據顯示,證券公司正深度參與商品交易市場。在商品期貨方面,已有13家券商具有上海黃金交易所會員資格;在商品期貨期權方面,絕大多數券商通過關聯期貨公司開展期貨交易。在外匯業務方面,共有50家證券公司開展外幣有價證券與經紀業務。2018年,證券公司大宗商品場外衍生品交易額達426億元。

另外,商業銀行同樣是衍生品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建設銀行表示,對於商業銀行來說,主要是基於衍生品和現貨一起實現產融結合,通過產品創新、渠道、制度創新等方式,建設產融結合基礎設施。建行在2017年即已進行場外期權試點,將產業、銀行和期貨期權有機融合,從而滿足客戶的定製需求。

機構投資者的積极參与,與衍生品市場的不斷發展不無相關。據李正強介紹,今年1月~7月,大商所期貨年度成交量6.81億手,成交額36.26萬億元;期權年度成交額958.77萬手,成交額41.76億元,為機構投資者配置資產、服務實體提供充足空間。今年以來,各類市場機構基於大商所指數共發行銀行結構性存款及理財、券商收益憑證、期貨資管計劃、指數保險等產品共17隻。

期貨資管有待持續發力

對期貨公司而言,資管同樣是重點發力領域。不過,受資管新規去通道影響,期貨資管業務近年有所回落。

截至2019年6月末,共有113家期貨公司正常開展資管業務。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期貨公司資管業務累計收入3.59億元,累計凈利潤0.51億元,較去年同期分別下降11.16%和26.83%。在資管新規落地後,期貨資管產品的規模和數量以及業務收入持續下降,資管收入佔比期貨公司業務收入的比例在不斷下降。

不過,就期貨資管類型來看,主動管理比例持續上升趨勢十分明顯。據期貨業協會副會長王穎介紹,今年上半年期貨資管產品共有1355隻,合計規模1292億元。其中,集合類產品佔比58%,主動管理類產品佔比70%,比例不斷上升;管理通道佔比不斷下降,業績、報酬和其他收入的佔比穩中有增。

王穎表示,未來期貨資管應更多地圍繞期貨主業開展策略和交易,為專業化程度更高的機構投資者進行資產配置。

另外,王穎表示,在資管新規出台之後,期貨資管合規水平進一步提升。截至今年6月底,行業內已經累計清理不符合資產新規的產品約197億元,接下來還有將近10%的期貨資管產品規模逐步退出和清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證券時報網 的精彩文章:

科創板公司高管暢談上市感受:上市是新起點,將加大研發投入,藉助科創板加速奔跑
上海機電:中報業績略降,關注中長期發展潛力

TAG:證券時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