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茶文化:如何理解吃茶、喝茶、飲茶、品茶不同的文化

茶文化:如何理解吃茶、喝茶、飲茶、品茶不同的文化

茶文化:如何理解吃茶、喝茶、飲茶、品茶不同的文化

關於吃茶、喝茶、飲茶還是在品茶的區別。

清代曹雪芹在《紅樓夢》第四十一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中,作了很好的回答。在這一節中,乃至性格愛好,選用不同的茶,進而因人、因茶不同,配置不同的茶器。如此這般,泡出來的茶自然賞心悅目,怡情可口了。為此,妙玉還藉機說了一句與飲茶有關的妙語,說飲茶是:「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驢了」。

吃茶

在華東一帶盛產品質好的茶葉,所以華東地區的人們喝茶時,不小心把茶葉喝到嘴裡,是不會吐出來的,而是把茶葉嚼碎,吞入腹中。吃茶一義由此而來。

我國古代的南宋講究吃茶,冬天賣的七寶擂茶,據說是用花生、芝麻、核桃、姜、杏仁、龍眼、香菜和茶擂碎煮成茶粥單賣。這般吃法,操作起來好比搗年糕,吃者好比吃八寶粥,要緊的是吃,不是喝茶湯了。宋人還喜歡弄些香料,把龍腦珍菜、菊花之類與茶在一道,茶香吃進花香,花香吃進茶香,吃進口裡,吃出了一股香氣,一種味道。杭州人至今都要講「去梅家塢吃茶去!」偶說「喝茶」,味道就變了。偉大領袖毛澤東,他喜歡喝杭州龍井茶,飲茶習慣很特別。他不僅飲茶水,還將杯中茶渣放進嘴裡咀嚼吃下去,總是吃得津津有味。他的吃茶習慣,是青少年時期在家鄉農村養成的。看日本人行茶道,便知抹茶是研成細末的,放入茶盞,注入沸水,茶湯濃如豆羹,小筅帚一攪,捲起千堆,待冷卻後,一吃而光。

喝茶

喝茶是為了滿足人的生理需要,補充人體水分的不足,其目的是為了解渴。喝茶是採用大口暢飲快咽,如在田間勞動、車間操作、劇烈運動後,大口大口的急飲快咽,直到解渴為止。因此,喝茶,對茶葉質量、茶具配置、茶水選擇,以及周圍環境並無多大要求,只要能達到飲茶的衛生標準就可以了。例如北方的大碗茶,南方的涼茶,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為過路行人解渴消暑。喝這種茶,除了要求清潔衛生之外,並無多大講究。一桶水,幾個大碗,在人們口渴舌干之際,喝上一大碗,既可養神,又能止渴。儘管這種飲茶方式,並無品茗雅趣,但它與當代生活節奏比較合拍,而且對茶的沖泡和飲茶方式,也沒有較高的要求,具有簡便實惠的特點,所以,一直受到人們的歡迎。喝茶也是大家的普遍說法,待客的時候問一聲「要不要喝茶?」更多的時候是一種解渴的目的,我們的選擇似乎很多,比如水、可樂、牛奶、甚至是酒。

飲茶

飲茶和喝茶是人們常說的兩個詞,但飲茶似乎比品茶更文藝一些,已經隱約有了品飲的感覺在裡面。如果深究飲茶這一說法的根源,大部分認為是從神農開始的。唐代陸羽所著《茶經》曰:「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其中,神農氏也就是上古三皇炎帝。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古代傳說,有一次,神農氏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葯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廣東和香港地區的人都喜歡去茶館飲早茶,飲早茶的風氣也最盛。

品茶

品茶重在精神,把品茶看做是一種藝術的欣賞,生活的享受。品茶要在「品」字上下工夫,要細細體察,徐徐品嘗。通常兩三知己,圍桌而坐,以休閑心態去品茶。通過觀形、察色、嘗味,從中獲得美感,達到精神升華。品茶,並非為了補充生理需要,其主要目的在於意境,不在多少,隨意適口為止,「解渴」在品茶中已顯得無足輕重了。品茶,茶要優質,器要精緻,水要美泉,周圍環境最好要有詩情畫意。茶好、水靈、器精和恰到好處的烹茶火候,自然造就成了一杯好茶;加之,有一個幽雅的品茶環境,在這種情況下,茶已不再是單純的茶了,它已是綜合性的生活藝術了。悅目的茶色,甘美的茶味,清新的茶香,精湛的茶具,再配以如詩如畫的環境,可謂一個完整的美學境界。(來源:博山茶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黑白茶文化 的精彩文章:

哪些茶適合冷泡?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貢茶

TAG:黑白茶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