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俄友誼在航空事業合作發展中不斷深化

中俄友誼在航空事業合作發展中不斷深化

「中俄兩國是山水相連的好鄰居、守望相助的好朋友、精誠協作的好夥伴。」習近平總書記曾用三個「好」字道出中俄兩國間的鄰里之道。今年恰逢中俄兩國建交70周年,中俄元首決定將兩國關係提升為「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兩國人民互助互愛,正在攜手創造不平凡的歷史,繼續書寫友好交往的故事。

中俄兩國在航空方面的合作,已有近70年的歷史。20世紀50年代,在新中國建設百廢待興的歲月里,大批蘇聯專家援華,用智慧和汗水幫助新中國形成了飛機修理和製造的能力,也書就了兩國人民友誼的佳話。進入新時代,雙方著眼發展潮流和兩國人民根本利益,開創性建立新型中俄關係,航空科技交流與工業合作項目徐徐展開。隨著重直和CR929等項目的開展,中俄兩國航空人正攜手合作, 共同寫就未來的航空故事。

友誼天長地久 合作源遠流長

69年前,當戰火燃到鴨綠江邊的時候,在烽火硝煙中誕生的新中國需要強大的航空工業。1951年4月17日,航空工業局正式成立,新中國的航空工業正式啟航,苦盼多年的航空赤子們終於迎來了屬於他們的時代。

在新中國建設百廢待興的歲月里, 一批批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在國家使命的感召下,披星戴月地學習、研究。他們的老師, 正是遠在萬里之外的蘇聯同志。大批蘇聯專家,用智慧和汗水幫助新中國初步建立起一個比較完整的航空工業體系,也書寫了兩國人民友誼的佳話。來華的蘇聯專家中有列寧勳章和斯大林獎金的獲得者,有博士和先進工作者,他們都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磨鍊,有技術知識和經驗,能吃苦耐勞,在艱難的條件下同中方人員一起奮戰在生產第一線。

從1951年開始,在蘇聯的援助下, 新中國的航空工業重點建設了「六大廠」, 即瀋陽飛機修理廠、發動機修理廠,哈爾濱飛機修理廠、發動機修理廠、南昌飛機修理廠和株洲發動機修理廠。中國航空人滿懷報國激情,克服重重困難, 一邊修飛機、發動機,一邊建工廠,六大廠在創建當年就形成了修理能力。迎著抗美援朝的烽火,新中國的航空工業在百業待興的征程中逐漸起飛。

在我國航空科技人員的努力下,我國初步具備了航空工業生產能力。1954年,新中國製造的第一架飛機——初教5在江西南昌洪都飛機廠飛上藍天;1956年,試製成功我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殲5飛機;1957年,新中國第一架多用途運輸機——運5首飛成功。這些中國飛機史上的「第一」,標誌著新中國航空工業已從修理轉向製造,已具備了飛機製造能力。

經歷了起步階段,中國航空工業開啟了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艱難歷程, 依靠自身力量培育獨立自主的航空科研和飛機、發動機研究、設計以及製造的能力。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中國航空人砥礪奮進,創新發展,在世界航空舞台上逐步走出了從跟蹤仿製到自主研製的自強之路。

從科研到工業 合作走向縱深

20世紀90年代初,中俄關係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兩國在航空領域的合作也開啟了新的階段。

中國航空工業在不斷加強自主創新、逐漸建立起完善的航空技術譜系的同時, 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積極融入國際航空產業鏈,堅持與世界共享發展。隨著中俄兩國友誼之根逐漸深扎大地,中俄兩國在航空領域的合作水平不斷提升, 合作方式更加多樣。

2015年5月8日,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共同見證下, 中國航空工業與俄羅斯直升機公司聯合簽署先進重型直升機項目合作框架協議。在當年的中國天津第三屆國際直升機博覽會上,中俄聯合研製的重型直升機構型首次公開亮相。該型號將優先滿足中國需求,定位為38噸級,可以勝任高原山區等複雜環境作業任務。在去年的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航空工業直升機總設計師吳希明透露,中俄聯合研製的重型直升機項目進展順利,雙方將會在總體設計等方面開展合作。中俄兩國在直升機工業領域的合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民用客機是一國航空工業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也是國人關注與期待的焦點。隨著中俄在航空領域的合作進一步深入,2017年9月,C919首飛剛剛過去四個多月,我國就和俄羅斯正式共同宣布將進行大型寬體客機的聯合研發工作。這款被命名為CR929的遠程寬體客機由中國商飛與俄羅斯聯合航空製造集團公司聯合開發。在去年中國航展開幕式上,CR929遠程寬體客機樣機揭幕,這是CR929遠程寬體客機1:1展示樣機首次在國際航展上展出。當前,CR929項目已轉入初步設計階段,相關工作全面展開並穩步推進。

為滿足中俄聯合研製的遠程寬體客機等民機項目需求,在中俄兩國政府間合作框架下,航空專家共同探索、創新合作機制,成立「中俄民機標準協調工作組」,開展中俄民機標準互換互認、標準聯合制定、標準化技術交流等合作。來自中國航空工業綜合所、直升機所、強度所的專家也參與其中,與中俄兩國民機研製企業、科研院所、標準化機構的專家緊密協同,以標準化合作助力兩國航空器聯合研製項目成功,樹立了標準化領域國際合作的典範。

作為中國航空科學技術國際合作與交流的窗口與平台,中國航空研究院在中國政府指導下積極探索推進中俄兩國航空科技合作的新機制,持續聯合舉辦中俄航空科學技術交流會,構築中俄航空科研人員的交流平台,截至目前,中俄航空科學技術交流會已聯合成功舉辦了15屆,第16屆將於今年10月在北京召開,雙方參會交流人員年輕化趨勢明顯,標誌著中俄航空專家的傳統友誼在新時代得到傳承和發展;與俄羅斯國家級航空科研機構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舉行高層會晤,明確中俄航空科技合作重點領域與方向;積極推動中俄航空科研機構間建立合作關係,開展技術合作等。中俄航空科技合作與交流事業正在新的形勢與環境下蓬勃發展,不斷壯大。

同時,為擴大並加深中俄在科技領域的合作關係,並加快關鍵技術攻關和突破,中國航空工業製造院還與俄羅斯航空材料研究院就航空材料技術研究展開合作,在航空材料技術、先進位造技術、航空專用裝備技術等關鍵領域,結合中俄航空發展需求進行聯合研發,共同促進中俄航空材料技術和先進位造技術的發展。

10年,與莫斯科航展的不解情緣

在建設航空強國的新征程上,中國航空工業正在以更加自信的姿態展示於全世界。作為世界級綜合性航展,莫斯科航展是各大航空工業企業展示自身形象、開拓獨聯體市場的重要平台。中國航空工業在歷次莫斯科航展上不遺餘力地開展各種商務洽談,開拓航空產品國際市場,搭建國際合作平台,有力推動了中俄兩國在航空產業方面的戰略合作。

2019年,中國航空工業將連續第六次參加莫斯科航展。本屆航展,我國首次作為主賓國參展,中國航空工業將圍繞軍機、民機、航電系統、航空複合材料等四條主線,以實物、模型、多媒體等形式,集中展示領先的產品研製、科技創新和服務能力。

10年之前,中國航空工業在莫斯科航展的首次亮相就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高度關注和國際同行的普遍興趣,在國際展會上一貫採用的紅色基調,和濃厚中國元素的布展風格,無不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國航空工業」和「AVIC」的國際品牌形象。2011年,中國航空工業除了展示在民機方面的主打產品外,還展示了在國際合作及併購方面的最新成果。在參展的5種機型中,有兩型是通過國際收購而取得的,這也顯示出中國航空工業加速融入世界航空產業鏈的理念和決心。

2013年的莫斯科航展現場,中國八一飛行表演隊攜7架殲10飛機震撼亮相,引起巨大轟動。這是殲10飛機的海外首秀,也是「中國藍天儀仗隊」組建51年來首次飛出國門、走向世界舞台。殲10戰機優異的性能、飛行員精湛的技藝、適應多種場合的飛行能力,向世界展示著中國航空工業自主創新能力的躍升。

2015年,中國航空工業參展的規模與力度可謂空前,產品涵蓋軍用飛機、民用飛機、直升機、通用飛機和航空發動機,全面展示中國航空工業最新的發展成果。在這一屆航展上,首次在海外參展的新一代民用支線客機「新舟」700的全尺寸艙段吸引了眾多業內參觀者的目光。運12F首次在莫斯科航展上進行實物展出並進行飛行表演,運12E取得了俄羅斯航空管理部門頒發的適航證,這也是中國的飛機第一次取得俄羅斯的型號合格證,拿到進軍獨聯體地區市場的鑰匙。

2017年的莫斯科航展,中國航空工業繼續擴大與世界航空業界的溝通與交流,共組織了11大類20項重點產品參展。其中,「翼龍」Ⅰ無人機、運9E首次在莫斯科航展展出。參展展品均為航空工業在某一領域處於技術領先、具有國際市場前景的產品,這也充分顯示了中國航空工業對獨聯體地區乃至整個中亞市場的重視和信心。

中國航空工業在走向國際市場、尋求國際合作和共贏方面,一直進行著不懈的努力和探索。10年間,展檯面積從80平方米增加到近300平方米,參展產品從過去一兩種軍用飛機發展為完整的譜系,並將組織全球供應商系列簽約活動,中國航空工業在國際航空展會的角色正不斷發生改變,聲音也在不斷加強,展現了航空工業乃至國家的自信。

歷史的車輪不斷前行,將賦予中俄合作更加豐富的內容,中俄兩國謀共贏享發展的初心不會改變,向更多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交流合作將會不斷升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俄航空工業將迎來新的合作發展機遇,攜手讓璀璨奪目的友誼之花再次競相綻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航空 的精彩文章:

美軍戰鬥機在加州墜毀 7名遊客受傷飛行員生死未卜
羅榮懷調研航空工業在川單位

TAG:看航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