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生地黃活血,熟地黃補血,從生到熟,有「九制」之說,調理氣血

生地黃活血,熟地黃補血,從生到熟,有「九制」之說,調理氣血

地黃,是我們都比較熟悉的一種養生中藥,有其女性朋友可能知道得比較多一些。因為「女子以血為先」,生理期的女子,常用地黃來調理氣血。

但是,在實際使用時,地黃其實應該分為兩種:生地黃和熟地黃。

根據《本草綱目》的記載:地黃生者甘寒;熟者甘微苦、微溫。入肝脾腎三經,大致有行血活血(生地黃)、養血補血(熟地黃)的功用。

實際上,地黃現在也確實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歡迎,主要因為它對「血」的好處。我們知道,中醫認為,「氣血充足」是身體健康的前提,氣血虛弱或者氣血運行不暢,都會讓身體產生或大或小的問題。

現代人為何逐漸鍾愛地黃養生呢?我認為原因可能有兩點,一是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難免會有「消耗」氣血的趨勢;一是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比如「逆」季節飲食,暴飲暴食,偏嗜挑食等等,都是引起氣血問題的原因。

而生地黃的「行血活血」也好,熟地黃的「養血補血」也罷,主要針對的就是「血」,嚴格來說,應該說「營血」,所以才比較適合現代人。

那麼,地黃的「生熟」有哪些區別呢?

生地黃:顧名思義,生地黃是「生」的,也就是採回來的地黃,洗凈晒乾之後的叫法。地黃顏色如土色,故能入脾胃經,比如胃中有熱,就可以用生地黃清瀉胃熱;因為是「生」的,所以性味偏於寒涼,有涼血活血之功。

生地黃「行血活血」是個什麼概念呢?大概來說,也即是「加速營血的周流」,對於經絡不通,營血有淤等情況,是比較合適的。比如女性生理期,經血色暗帶塊,生地黃和益母草就是常用的「配伍」了。

熟地黃:顧名思義,熟地黃是把生地黃變「熟」來的。它倆在外觀上已經有了明顯的變化,生地黃是「土色」,切開後的斷面也帶著「土」的灰色;而熟地黃則已經完全是黑色,切開後的斷面和表面基本沒有區別,都已經是非常滋潤、黝黑了。

因為熟地黃已經被制「熟」了,所以性味從生地黃的「甘涼」變成了「甘溫」,功用也從行血活血變成了養血補血,這就很適合調理血虛了,因此被稱為有「補損」之功。因為氣血生化主要依賴於「脾」,而脾喜燥而惡潤,所以,補血養血的時候,就應該選擇熟地黃而不是生地黃了。

那麼,生地黃是怎麼變成熟地黃的呢?

生地黃變成熟地黃,和「油炸煎炒」都沒有關係,也不是用「煮」的方式,而是有其特別的流程與「佐料」。根據古法製作熟地黃,有「九制地黃」之說。即使是這個「九制」,也有高低兩種手法。

比較初階的「九制地黃」,大概來說,就是將生地黃做一個「九蒸九曬」的過程。

把砂仁、陳皮盡量杵碎成末,均勻地灑在地黃上,噴洒黃酒並充分攪勻,上面蓋幾層紗布,乃所謂「發汗」,並用陶器密封「6個時辰」,讓砂仁陳皮水充分潤透生地黃內外,取出後隔水蒸干,再曝晒一天,然後再從第一步開始重複,如此反覆九次,也就成了「九制地黃」。

更高階的「九制地黃」,炮製的過程和上面完全一樣,所不同的是,炮製的「佐料」更多。

這種「九制地黃」,用到的「佐料」有九種之多:砂仁、陳皮、料酒、黃酒、米醋、陳醋、水、乳汁、蜂蜜。先將這些「佐料」充分攪拌均勻,然後和生地黃混合、反覆顛簸,讓生地黃完全吸收汁液。蓋上紗布、密封、蒸煮、曝晒,如此反覆九次。這種「九制地黃」,既有「九蒸九曬」的炮製,也有「九種」輔料的佐助,滋陰補血的作用更好一些。

現在,很多人都會有進食熟地黃補血的習慣,比如和烏雞煲湯,就是很常見的滋補美食。但是,有時候並沒有感覺到明顯改善,這時候,我們就該檢查一下:自己選擇的是生地黃還是熟地黃呢?進食的熟地黃是否遵循「九制」呢?所有這些,都是用地黃補血養血必須了解的。

需要指出的一點,「九制地黃」的熟地黃,在破炮製過程中用到較多的黃酒和料酒,因此,進食熟地黃,最好不要開車,以免有酒駕之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養生談 的精彩文章:

晴雯之死,到底誰是始作俑者?賈寶玉或許略知一二
寶釵送給黛玉燕窩,是何居心?賈府難道買不起嗎?

TAG:文化養生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