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人壽命從35歲增長到77歲

中國人壽命從35歲增長到77歲



  「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古話放在今天的中國早已不適用了。作為衡量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綜合指標,中國人均壽命在70年間實現巨大跨越。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報告指出,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中國人口總量平穩增長,人口素質顯著提升,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不斷擴大的流動人口規模,持續提高的人口城鎮化水平,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


  人口總量平穩增長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總人口由1949年的5.4億人發展到2018年的近14億人,年均增長率約為1.4%。龐大的人口總量為中國經濟騰飛提供了寶貴的人力資源。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人口出生率為36.0‰,死亡率高達20.0‰,自然增長率為16.0‰,平均預期壽命僅為35歲,屬於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傳統型人口再生產類型。


  新中國成立後,社會環境恢復和平,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醫療衛生事業逐步發展,到1957年,人口死亡率已下降至10.8‰,自然增長率升至23.2‰,人均預期壽命升至57歲。伴隨死亡率的快速下降,中國人口再生產類型較快實現了第一次轉變,進入了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的過渡型階段。


  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生育水平迅速下降,至1977年,總和生育率下降到3.0以下,上世紀末,總和生育率下降到1.8左右,出生率降至15‰以下,自然增長率降至8‰左右,2018年人均預期壽命為77歲。中國人口再生產類型進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階段,與現代經濟發達和較發達國家類似。

  「人才紅利」鋪墊發展基石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勞動力資源豐富。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勞動力總量巨大帶來的人口紅利促進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2012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的總量達到峰值9.22億人,之後增量由正轉負,總量進入減少階段,2018年為8.97億人,仍保持近9億人的規模,勞動力資源絕對量依然龐大。


  統計局報告指出,隨著人口增長速度放緩、人口結構變化,勞動年齡人口總量減少成為長期趨勢,人口紅利因素逐漸減弱,而由人口文化素質和健康水平提升帶來的「人才紅利」,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


  伴隨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實施,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的知識技能水平不斷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剛剛超過8年提高到2018年的10.63年,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提供了堅實人力基礎。

  城鎮化水平明顯提升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前,由於人口就業壓力巨大、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以及城鄉二元結構等方面的現實國情,城鎮化進程較緩慢。1949—1978年,中國城鎮人口佔總人口比重從10.64%增加到17.92%,平均每年提高不到0.3個百分點。改革開放40年間,中國的城鎮化水平快速提升,成為中國發展中的一大奇蹟。1978—2018年,全國總人口增長1.5倍,而城鎮人口增長4.8倍;城鎮人口佔總人口比重由17.92%增加到59.58%,平均每年提高1.04個百分點。


  中共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明確提出實施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提高城鎮化質量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短短几年間,涉及十幾億人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戶籍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分別從2012年的35.33%、52.57%提高到2018年的43.37%、59.58%,戶籍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縮小1.03個百分點。截至2018年,有9000多萬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怎樣面對疾病:妥協共生,還是頑抗到底?
帕金森病起源於腸道細胞,上行傳遞至大腦

TAG:新浪科技 |